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中观之对抗与合流▪P3

  ..续本文上一页瑜伽师地论』卷一(大正三0.二八0中)说:

  

  「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所随依附依止性;体能执受,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唯识学的主要内容,如心、意、识──八识;种子与熏习;转依:「本地分」都已明白的说到。论是弥勒Maitreya所传,是唯识学所公认的。二、唯识学是在发展中完成的:如种子 bi^ja,『瑜伽论』说因有七义;『摄大乘论』精简为种子六义,所熏四义;『成唯识论』更增立能熏四义(3)。如成立阿赖耶a^laya识,「摄决择分」以八相来证明;『摄大乘论』说得严 [P333] 密些;『成唯识论』引(阿含)经,又以十理成立非有阿赖耶不可(4)(6)。又如恒行意,『瑜伽论』点到为止;『摄大乘论』成立非别有末那manas不可;『成唯识论』说得更详细(5)。唯识学,是瑜伽行者以修验──唯识所现的信念,与「一类经为量者」的细心受熏持种说,合流而形成的;由浑而划,由简而详,是论师们论究的成就。三、无着与世亲,有异义与新义的成立:如无着的『大乘庄严经论』,依『瑜伽』「本地分」,立本有与新熏所成──二类无漏种子;『摄大乘论』却依「摄决择分」,立「出世心……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无漏种子新熏说(6)。如『大乘庄严经论』,随顺经部Sutra^ntika,心所是心的分位差别;但『摄大乘论』等,又说心与心所相应了(7)。『瑜伽论』等都说有五色根,而世亲的『唯识二十论』,为了成立(认识论的)一切唯识,别立新义:「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8)。这是说「似色现识」──如眼识「从自种子」生,名自种子为「眼处」了。陈那Din%n-a^ga 『观所缘缘论』也说:「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9)。论师们对唯识义的阐明,可能有不同的异义。即使是为「本论」作释,有相当见地的论师们,不一定依文作释,总是决择、会通(甚至修改原文),使论义更精确、更圆满的。所以论究唯识,唯识的不同派系,应从论师的依据不同,思想不同去理解!

  

  说到「唯识」,梵语有二。一、vijn~a^na-ma^trata^:vijn~a^na,是眼识、耳识等识。二、 [P334] vijn~aptima^trata^:『大乘庄严经论』以来,到『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都使用这一术语;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以来,到玄奘、义净,都一致的译为「唯识」。vijn~apti,就是表色vijn~apti-ru^pa、表业vijn~apti-karman的表,那vijn~apti-ma^trata^一词,为什么大家不译为「唯表」,而一致译为「唯识」呢?玄奘所译的『唯识三十论』中,「尔时住唯识」,及安慧Athiramati释「非实住唯识」,梵本也不是唯表,而是vijn~a^na-ma^trata^──「唯识」。又如『唯识二十论』,论题的「唯识」,梵语是vijn~apti-ma^trata^──唯表;而世亲长行说:「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别),名之差别」(10)。心、意、识、了,虽然名称不同,而意义是一样的。心、意、识的识,当然是vijn~a^na;论题vijn~apti ,而以vijn~a^na来解说。vijn~a^na与vijn~apti──二词,应有一定程度的共同性!在我国文字中,「表」与梵语的vijn~apti,意义并不一致。「表业」,或解说为:「表示自心令他知故」(11)。依佛法说:表业是思心所为主的内心,表现于身、语的行为,所以身、语行为,依内心而有善恶的差别。表──vijn~apti不是别的,是内心(思等)的表现出来。如经上说:「愚夫希欲,说名为爱;爱所发表,说名为业」(12)。表是心的表现,如将心识(思等)离去,那「表」就根本不能表示vijn~apti的意义。总之,vijn~apti-ma^trata^的意义,是唯识表现,也就是「唯识现」;古译为「唯识」,正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现)的意思。大乘唯识学,正为了阐明这一意义, [P335] 如『摄大乘论』卷中(大正三一.一三八下)说:

  

   「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

  

  唯识的基本意义,是一切唯识现,没有外境[义]的存在。然唯识并非只有心识,而是表现为(能)见、(所)相二分的。「种种」,古人解说不一,依『摄论』,是意识遍缘一切而起种种行相。依『摄论』所说「缘起」与「缘起所生法相」来说:缘起是阿赖耶识与转识的互为因缘,着重种子识的变现,就是「唯识」义。缘起所生法相,是:「彼转识相法,有相、有见,识为自性」,着重于现行识变,就是「二性」义。所以说「唯识」,说「二性」,并不是柔盾对立而都是成立唯识的。无着的『大乘庄严经论』,也是这样。『论』中没有明说第八识的名字(世亲的解释中有),只说「自界」,「种子」,「熏聚」(daus!t!hulyaka^ya──粗重身),着重于从(杂染的)种习而现[光]一切,是「唯识」义。『论』上又说:「所取及能取,二相各三光;不真分别故,是说依他相」(13)。所取gra^hya与能取gra^haka,都是依他相para-tantra-laks!an!a ,那是有见有相的「二性」了。依无着的论书,可见无着的唯识说:种子识变现一切,一切「唯识」,是依「因果」说的。「余(阿赖耶识以外的)一切识,是其相识;若意识识,若所依止,是其见识」(14);唯识的「二性」义,是依「能所」(认识论)说的。在无着的唯识说中,「唯识 [P336] 」与「二性」,是意义相顺而不是别异的。

  

  无着的唯识说,从阿赖耶种子识所生的一切,说见说相,而阿赖耶识的见相,却没有明说,这是值得考虑的!世亲的『唯识三十论』,就是在无着唯识说的基础上,接受『瑜伽论』「本地分」的「心意识」说;「摄决择分」(『解深密经』的「心意识相品」)的赖耶所缘,及阿赖耶识了别色根,习气及器世间说(15),立三类识变:阿赖耶识转变,末那转变,前六识转变。约三类现行识来说明唯识,这是世亲不同于无着论的要点所在。『唯识三十论』说识的转变parin!a^ma ,先说三类识。第一,「阿耶耶识、异熟、一切种」,是阿赖耶识的(含得因果)「自性」。「不可知、执受、处、了」,是阿赖耶识的「所缘」(与「行相」)。「与触」等,是阿赖耶识的「相应」(『瑜伽论』作「助伴」)。『三十论』先说三类识的「自性」,「所依」,「所缘」,(心所)「相应」,善不善等「性」,苦乐等「受」,生起与不起(暂时的或舍离)等,然后说唯三类识的变现,如『唯识三十论』(大正三一.六一上)说: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相互]力故,彼彼分别生」。

  

  『唯识三十论』,以「唯识无义」为主题。上一颂的「诸识转变」,是分别vikalpa,依此而起所分别vikalpita;所分别是非实有的,「故一切唯识」所现。这是与『辩中边论』 [P337] 相同的,如「虚妄分别」,是三界的心心所法,是依他起相,是「有」的。与分别相对立的所分别──境;或依虚妄分别而引起的二取──能取与所取,是遍计所执相parikalpita-laks!an!a ,是没有的。依他起有的,是心心所法──分别;『三十论』也说依他起性是:「分别,缘所生」。第二颂,明种子识与前七识,互相熏生,为三类分别──识生起不断的因,与『摄论』等相同。有分别「识」而没有所分别的「义」,『唯识三十论』(及『辩中边论』)可说是极端的「唯识无义」说。『唯识三十论』的研究者与注释者,也要注意到,『摄大乘论』的「由二性」成立唯识;『庄严经论』的「所取及能取,……是说依他起」。对古师的论典,不但要了解他,还要会通、决择、发展,所以对『唯识三十论』的「唯识」义,虽同样的依现行识变说,而意见是不能一致了!

  

  关于唯识──心、境有无的见解,玄奘门下所传,共有四说,如『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大正四三.三二0下)说:

  

   「安慧立唯一分,难陀立二分,陈那立三分,护法立四分」。

  

  安慧是一分说。近见『安慧「唯识三十释」原典译注』,的确是唯有分别,无有所分别的一分说。其实,说一分的,可以有「分别」与「所分别」的一有一无;及「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的一有二无,不过思想是相通而一致的。有一‧二‧三‧四──四说不同,是可信的;而奘 [P338] 门所解,多少有点揣测,可能由于玄奘所译『成唯识论』,是杂糅而成的。在说明「唯识」时,以(护法说)陈那三分说为主的,如『成唯识论』卷一(大正三一.一上──中)说:

  

   一「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 二「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

  

  这二说,第一是三分说,第二是二分说。『成唯识论』是以陈那(及护法)说为主的,所以说:「变谓识体转似二分」。二分以外有「识体」,就是…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九章 瑜伽‧中观之对抗与合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