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六章 大乘时代之声闻学派▪P4

  ..续本文上一页没有偈颂,与偈颂也没有意义上的关联,这是从那里来的?『甘露味论』「杂品」中,恰好说到了这些问题(33)。问题琐碎,『心论』虽没有立偈,也还是编了进去。这是改编『甘露味论』为『心论』的最可信的证据!『甘露味论』与『心论』的造作时代,假定为西元二00年,或稍迟一些。

  

  从阿毗达磨法义的精要与组织来说,『心论』是比『甘露味论』更成功的!全论十品中,一、「界品」,明法的「自相」与「共相」。品末说:「故说一切法,自性之所摄」(34),就是「摄」。二、「行品」,明「相应」(不相应)与「因缘」。这二品,是阿毗达磨的根本论题。三、「业品」,四、「使品」,明生死杂染的因。五、「贤圣品」,明修行的历程与果德。六、「智品」,七、「定品」,明清净解脱的因行。这七品论究法义,可说次第有序。八、「契经品」,九、「杂品」,一0、「论品」,虽还没有次第条理,但依前七品说,次第条理,已是很难得了!心所法,『发智论』举十(大地)法;『品类论』与『大毗婆沙论』,也组成一类一类的心所 [P197] 法,有些是重复的。『心论』依『甘露味论』,先结二颂,然后说不善心品二十一,善心品二十,无记心品十二,悔与眠。这一心所法的整理,虽还有可讨论的,但比以前的是进了一步。『心论』的「契经品」,以「识、智及所使,分别此三门」作结(35)。识所识,智所知,使[随眠]所使,是世友『品类论』义。『心论』作者法胜,是说一切有部中,西方系的论师。他改组『甘露味论』而造『心论』,论义每与『甘露味论』不合,与毗婆沙师正义,相异的更多。『心论』采取了分别说Vibhajyava^din系的某些论义,如称中间禅为无觉少观,与赤铜鍱部Ta^mras/a^t!i^ya 说相同(36);意业无教──无表avijn~apti,与可能为化地部Mahi^s/a^saka论书的『舍利弗阿毗昙论』相合(37);正法灭时失律仪(38),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义。特别重要的,说无教色 ──无表色avijn~apti-ru^pa是假色(39)。这虽是有部中譬喻师的旧义,但在造『心论』时,譬喻师已脱离有部,以经部Sutra^ntika师的名义而兴盛起来。总之,法胜是有部的西方系论书,但过分的自由取舍,与东方的毗婆沙师正义,距离越来越远了!

  

  三、『阿毗昙心论经』:『心论』的优波扇多Upas/a^^nta「释」,高齐那连提梨耶舍 Narendrayas/as译,六卷。先偈颂而后长行的『心论』,精简而有组织,风行当时,是可以想见的。传说有好几种注释(40),但不是一般的注释。因为『心论』过于简略,倾向于非正统的异义,所以在『心论』的组织状况下,加以修正或补充。优波扇多释本,品目与『心论』相同。偈颂 [P198] 增加了二偈,共二四九偈;如解义不同,就修改偈颂。大体说,这部释论恢复了『甘露味论』的本义;又引『大毗婆沙论』义来补充,如有漏离常乐我净,野干看紧叔迦花等(41)。这样,虽还是西方系的,与毗婆沙师正义要接近些。

  

  四、『杂阿毗昙心论』(简称『杂心论』):健陀罗法救论师造。晋法显译,宋伊叶波罗 I^s/vara等译,都己佚失;现存宋(西元四三四)僧伽跋摩Sam!ghavarman译本,一一卷。品名都相同,只有在「杂品」后,增补一「择品」,共一一品。法救以为:『心论』太简略了,所以「增益论本」,以「广说[毘婆沙]义(来)庄严」这部论。或修改旧颂,或增补新颂,总为五九六颂。前七品更为充实,但后四品未免更杂乱了。『杂心论』是继承优波扇多的学风,回归于『甘露味论』,更接近『大毗婆沙论』的立场。取毗婆沙师的正义,又每每保存西方系异义,取怀柔保留的态度。在「择品」中,对次第见谛,有中有,一切法有,三世有,佛不在僧数,这类部派的重要论诤,一一抉择而确定有部的正义(42)。然有值得注意的:一、在四家二谛说中,毗婆沙师以「事理二谛」为正义。『大毗婆沙论』又论到:「世俗中世俗性,为胜义故有?为胜义故无」?对于言说的世俗,纯属虚无,还是也有真实性?毗婆沙师说:「应作是说:世俗中世俗性,胜义故有」(43)。世俗名为谛,当然是有谛实性的。依此,『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一(大正二八.九五八中)说: [P199] 「若事分别时,舍名则说等[世俗];分别无所舍,是则第一义」。

  

  如房屋,一加分析,就没有屋的实性,那就是世俗。如推求色法,到四大等一一极微,不可再分析的自性,就是胜义。从此,阿毗达磨论师,以「假实二谛」为主了。假法中也有胜义性,如大乘有宗,依他起事可说为胜义有,也契合这一原则。二、『杂心论』说:身作[表]、语作,意业没有无作。什么是无作(表)?在身、语「动(作)灭已,与余识俱,彼(无表)性随生」。所以「无作亦非色,以作是色故,彼亦名色」(44)。无表色是感报的业,是毗婆沙师──有部的重要教义。现在说:无表不是色,是在身语动作灭时,立即引起的,与识俱生的无表业。为身、语表色所引起,也就假名为色,其实不是色法。这一无表假色的见地,是譬喻师的;在经部兴盛中,这将成为有部的新说了。

  

  从『阿毗昙甘露味论』以来,精简而有组识的作品,都是有部的西方系(45)。『俱舍论』是在『杂心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但已不能说是有部的了。

  

  

  注【15-001】『大唐西域记』卷三(大正五一‧八八二中)。

  注【15-00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八(大正二七‧一四六上──中)。卷五二(大正二七‧二六九中)。

  注【15-003】『出曜经序』(大正四‧六0九中)。

  注【15-00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大正二七‧八下)。卷九五(大正二七‧四九三下)。 [P200]

  注【15-005】『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七(大正二七‧六六二中)。

  注【15-00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九0(大正二七‧九四九下)。

  注【15-00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二(大正二七‧七三0中)。

  注【15-008】Konow No.15.

  注【15-009】多氏『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译本一0五)。

  注【15-010】『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正五一‧八八一上)。『大智度论』卷二(大正二五‧七0上)。

  注【15-01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七(大正二七‧三九六上──中)。卷九(大正二七‧四五中)。

  注【15-012】多氏『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译本二四六──二四七)。

  注【15-01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大正二七‧五下)。

  注【15-01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大正二七‧三0下)。

  注【15-015】『大智度论』卷二(大正二五‧七0上)。

  注【15-016】『大唐西域记』卷二(大正五一‧八八二上)。参阅卷三(大正五一‧八八六中──八八七上)。

  注【15-017】多氏『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译本九九、九五)。

  注【15-018】『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一四(大正二七‧五九三上)。

  注【15-019】『婆薮盘豆法师传』(大正五0‧一八九上)。

  注【15-020】『出三藏记集』卷一0(大正五五‧七三中)。 [P201]

  注【15-021】『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六(大正二七‧三九三上)。

  注【15-022】『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六(大正二七‧三九三上)。

  注【15-023】三世说,参阅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六章(二九三──三0四)。

  注【15-024】『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三(大正二七‧一一七下)。

  注【15-025】『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五(大正九‧五五八下、五六0上)。

  注【15-02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三(大正二七‧一一七上──一一九中)。

  注【15-027】『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七(大正二七‧三九九下──四00上)。参阅拙作『性空学探源』(『妙云集』中编四『性空学探源』一一九──一三一)。

  注【15-028】以上参阅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五──七章(一七二──三五四)。

  注【15-029】『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 (大正二八‧九七二上)。

  注【15-030】『出三藏记集』卷一0(大正五五‧七四上)。

  注【15-031】『阿毗达磨泛论』(『内学』第二辑一六九──一七0)。

  注【15-032】『出三藏记集』卷一0(大正五五‧七二下)。

  注【15-033】『阿毗昙心论』卷四(大正二八‧八三二中──下)。『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下(大正二八‧九八0上──中)。

  注【15-034】『阿毗昙心论』卷一(大正二八‧八一0中)。 [P202]

  …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六章 大乘时代之声闻学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