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六章 大乘时代之声闻学派▪P5

  ..续本文上一页

  注【15-035】『阿毗昙心论』卷四(大正二八‧八三0中)。

  注【15-036】『阿毗昙心论』卷三(大正二八‧八二四上)。『解脱道论』卷二(大正三二‧四0七中)。

  注【15-037】『阿毗昙心论』卷一(大正二八‧八一二中)。『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七(大正二八‧五八一上)。

  注【15-038】『阿毗昙心论』卷一(大正二八‧八一四上)。『俱舍论(光)记』卷一五(大正四一‧二三五下)。

  注【15-039】『阿毗昙心论』卷一(大正二八‧八0九下)。

  注【15-040】『杂阿毗昙心论』卷一(「序品」附注)(大正二八‧八六九下)。

  注【15-041】『阿毗昙心论经』卷一(大正二八‧八三四上──中)。『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八(大正二七‧四0中)。

  注【15-042】『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一(大正二八‧九六二上──九六三下)。

  注【15-04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七七(大正二七‧四00上)。

  注【15-044】『杂阿毗昙心论』卷三(大正二八‧八八八中──下)。

  注【15-045】以上参阅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一0章(四六九──五二七)。

  

  第二节 譬喻.分别说.正量.大众部

  「大乘佛法」时代(西元前一世纪中起)的「部派佛教」,特重阿毗达磨abhidharma论的,南方是赤铜鍱部Ta^mras/a^t!i^ya的大寺派Maha^viha^ra,北方是说一切有部 [P203] Sarva^stiva^din的阿毗达磨论师,都取得该部的正统地位。以有部来说,持诵经者、譬喻师 su^trantika,da^rs!t!a^ntika,不但法义与阿毗达磨者不合,风格也大有差别。依经法而为深义的探究,是事实所需要的,但论阿毗达磨,进行于僧伽内部,受到僧伽的尊重,却是不能通俗的。内重禅观,深入浅出而能向外(民间)宣化的,就是持经譬喻师了。「佛法」自部派分流,是各有所重的,然都有自行(禅观)与一般教化。所以上座部Sthavira分出的,犊子部Va^tsi^putri^ya系与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系,凡是不重阿毗达磨的,在风格上,就有与有部的持经譬喻师相近的,如犊子系的僧伽斯那Sam!ghasena。与持经譬喻师风格相近的,在当时,与大乘是比较能和平共存的。译为譬喻的,原语不止一种。十二分教中的「譬喻」,音译为阿波陀那Avada^na ,义译为「出曜」或「日出」;「譬喻」是伟大的光辉事迹。无论是佛的,佛弟子的,一般出家在家的,凡有崇高的德行,都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为佛第子所景仰。此外,如『蛇喻经』,『象迹喻经』的喻,原文为aupamya。还有比量中的喻,原文为dr!s!t!a$nta。后二者,都是对于某一义理,为了容易理解,举事来比况说明,与阿波陀那,本来是完全不同的。但在佛法的传布中,阿波陀那──譬喻;佛传的事迹──「因缘」(也称为阿波陀那);「授记」;佛弟子及世人的传记,或是传说;通俗的比喻:都在宣说佛法时,用作譬况或举事例来说明而统一起来,泛称譬喻或因缘。以比喻、举事例来次第解说,是古代通俗教化的实际情形。这类教典,译为汉 [P204] 文,『大正藏』编为「本缘」部的,内容可说太多了!有部的诵经者,以譬喻为教化方法,在义理的论究时,多附以通俗的譬喻。在『大毗婆沙论』中,就有射箭喻,陶家轮喻(1);失财喻,露形喻,破衣喻(2);拳指喻(3);天衣喻(4);女人喻(5);行路喻(6),也就被称为譬喻师了。譬喻师对佛化民间的影响力,在一般人心目中,也许比阿毗达磨论者更亲切的!

  

  先说马鸣As/vaghos!a菩萨:又名法善现Dharmasubhu^ti,勇Vi^ra。唐义净所译『一百五十赞佛偈』,摩咥里制咤Ma^t!ricet!a造,西藏传说就是马鸣,然依『南海寄归内法传』,摩咥里制咤与马鸣不同,只是学风有些相似。马鸣是东天竺的桑岐多Sa^keta人,本是外道,(在华氏城)以辩论胜过当地的佛弟子,使僧众们不得鸣犍椎。!6虎Pa^rs/va尊者从北天竺来,折伏了马鸣,在佛法中出家,人称他为「辩才比丘」。月氏国王──迦腻色迦王Kanis!ka 兵临中印度,佛钵与马鸣,这才到了月氏(健陀罗为首都)(7)。说到马鸣的学风,他是禅师,着有「禅集」,鸠摩罗什所译的『坐禅三昧经』,就有马鸣的禅偈在内(8)。他是以文艺弘法的大师:如昙无谶Dharmaraks!a所译『佛所行赞(经)』,以偈赞述如来的一代化迹,是非常著名的作品。又『三启经』:凡是诵经,都前有归敬三宝偈,后有回向发愿偈。马鸣所作的归敬三宝与回向发愿偈,为印度佛教界所普遍采用。马鸣依!2潀咤!2猝罗Ra^s!t!rapa^la比丘出家故事,作「!2潀 咤!2猝罗伎」──歌剧本,「其音清雅,哀婉调畅」,激发多少人发心出家(9)。又刘宋僧伽跋澄 [P205] Sam!ghabhu^ti所译『分别业报略』偈,大勇菩萨造,勇就是马鸣的别名。异译本如『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文前多五戒、十善一段;赵宋日称译的『六趣轮回经』,就说是马鸣造。又有日称等译的『十不善业道经』,说善恶业报、五戒、十善,正是通俗教化的主要内容。七十卷的『正法念处经』,以「说一切业果报法」为宗,可能是受马鸣作品的影响而发展集成的。马鸣的作品,以偈颂为主,所以『大毗婆沙论』称之为「造文颂」者(10)。马鸣在高度的文学修养中,充满了归敬的虔诚。融合佛法的严肃与文艺的兴味,激发一般人向上向解脱的心。马鸣是属于有部(兼通各部)的,一向被称为菩萨,与『大乘起信论』无关。

  

  早期中国佛教界,称某些人为菩萨,大抵是与马鸣风格相近的。「关中出禅经序」──『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五上──中)说:

  

   「初四十三偈,是究摩罗罗陀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菩萨之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觉中偈,是马鸣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淫恚痴相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

  

  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坐禅三昧经』,是集各家「禅集」而成的。说到的禅师,如究摩罗罗陀Kuma^rala^ta,是经部Sutra^ntika的创始者(下文再说)。马鸣,如上说。 [P206] 婆须蜜Vasumitra是『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被称为「偈论」,「问论」或「偈问论」的作者,为持经譬喻师法救Dharmatra^ta的后学。依『论』序说:「尊婆须蜜菩萨大士,次继弥勒作佛,名师子如来也」(11)。『惟曰杂难经』说,婆须蜜──世友是菩萨,是不久要成佛的(12) 。僧伽罗剎Sam!gharaks!a是大禅师,传说为迦腻色迦王师。他的『修行道地经』(本名『瑜伽行地集』),从汉安世高到西晋竺法护Dharmaraks!a,一直译传来我国。『修行道地经』是偈颂集,长行是有人讲说而附入的。僧伽罗剎也有赞说菩萨行与如来功德的作品,如僧伽跋澄所译的『僧伽罗剎所集经』。依道安所作「序」说:僧伽罗剎「将补佛处,贤劫第八」;名「柔仁佛」(13),这是传说为菩萨的禅师。沤波崛就是优波崛多Upagupta,是阿育王As/oka时人。「教授坐禅,最为第一」;「教化弟子,优波笈多最为第一」(14),被称为「无相佛」。僧伽斯那,或作僧伽先Sam!ghasena,为『三法度论』作注释,应属于犊子部Va^tsi^putri^ya系。「三法度经记」说:「比丘释僧伽先,志愿大乘(14)(15)」,着有求那毗地Gun!avr!ddhi所译的『百喻经』,原名『痴华鬘』,以轻松谐笑的笔调,写出佛法,这是容易深入人心的。另有『百句譬喻经』,『菩萨本缘集经』。有禅集,有赞佛行果的,有通俗的譬喻文学,与马鸣等风格相同。勒,就是!6虎尊者。精进修行,也有「四阿含经」释。『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说: [P207] 「!6虎尊者言:此中般若说名方广,事用大故」。

  

  十二分教的方广vaipulya,!6虎尊者以为就是『般若』,那时『般若经』已流行北印度了。!6虎尊者不作不必要的分别,以简略的方法来解说经文;虽也论究阿毗达磨,但与持经者的学风相近。此外,还有二位:一、弥!3茭路尸利Maitreyas/ri^:依『婆须蜜集序』,婆须蜜与僧伽罗剎中间,有弥!3茭路刀[尸]利,是贤劫(第七)光焰佛。虽不知史实,然『智度论』说:「罽宾国有弥帝!8蒰力[尸]利菩萨,手网缦」(16),手网缦,为佛相之一,这是北印度著名的菩萨。二、持经譬喻师法救,如僧睿『出曜经序』说:「出曜经者,婆须蜜舅法救菩萨之所撰也」(17)。法救所撰的,是『法句经』。『法句经』是各部都有的,而有部的『法句经』,从「无常品」到「梵志品」── 三三品,是法救所纂集的(18)。译成汉文的,如竺佛念所译的『出曜经』,长行是譬喻[出曜]解说;赵宋天息!6蛲译的『法集要颂』。『法句』是偈颂,为印度初出家者的入门书。法救以为:「二…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六章 大乘时代之声闻学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