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三章 初期「大乘佛法」▪P3

  ..续本文上一页。『般若经』是「初期大乘」的重要经典,充分表达了这一意趣,试引经所说(5):

  

   1.「甚深相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愿]、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寂灭、远离、涅槃义」。 2.「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染、寂灭、离、如、法性界、实际、涅槃。须菩提!如是等法,是为深奥义」。

  

  这都是姚秦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的。1.是『小品般若波罗蜜经』;2.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俗称「大品」。经中列举种种甚深义,唐玄奘译本结论为:「如是所说甚深义处种种增语,皆显涅槃为甚深义」(6)。涅槃是圣者自证的,非一般的意识分别、语言文字所能及的。不可说是「有」,也不等于「无」(7),『阿含经』只以遮离、譬喻,及「微妙」等形容词为方便来表示(8)。大乘『般若经』中,所说种种深义,都是涅槃的异名。如无生anutpa^da,离 nih!saran!a,灭nirodha,是『阿含经』常用来表示涅槃解脱的。空s/u^^nyata^、无相animitta 、无愿apran!ihita,是趣向涅槃的甚深观行,大乘经也就以此表示涅槃。(真)如tathata^、法界dharma-dha^tu、实际bhu^takot!i,在『大般若经』中,类集为真如等十二异名(9)。这些名字,如、法界等,『阿含经』是用来表示缘起法的,但在大乘经中,都作为胜义谛、涅槃的 [P94] 别名。「佛法」与「大乘佛法」的所重不同,依此而可以明了出来。

  

  『般若经』等着眼于佛弟子的修行,所说的甚深义,是言说思惟所不及的。这是以佛及阿罗汉的自证为准量的,如『大般若经』一再的说:「以法住性为定量故」;「诸法法性而为定量」;「皆以真如为定量故」;「但以实际为量故」(10);量prama^n!a是正确的知见,可为知见准量的。与『般若经』同源异流的,有关文殊菩萨的教典,也一再说:「皆依胜义」;「但说法界」;「依于解脱」(11)。这是大乘深义的特质所在,惟有般若──闻慧(音响忍)、思与修慧(柔顺忍)、修与现观慧(无生法忍)所能趣入。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在菩萨道中的重要性,对经中所说:「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本性空」;「一切法本不生」;「一切法本清净」(净是空的异名);「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也可以理会,这都是「无所得为方便」的般若──菩萨慧与佛慧(「佛之知见」)的境地。

  

  大乘甚深义,从「佛法」的涅槃而来。但在「佛法」,见法涅槃──得涅槃智的阿罗汉,是「不再受后有」的,那菩萨的修「空性胜解」,直到得无生忍,还是不证入涅槃,怎么可能呢?我曾加以论究,如『空之探究』(一五一──一五三)说:

  

   「众生的根性不一,还有一类人,不是信仰、希欲、听闻、觉想,也不是见审谛忍,却有『有[生死]灭涅槃』的知见,但不是阿罗汉。如从井中望下去,如实知见水,但还不能尝到 [P95] 水一样(12)。……(绝少数)正知见『有灭涅槃』而不证得阿罗汉的;不入灭尽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见的,正是初期大乘,观一切法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模样。……有涅槃知见而不证的,在崇尚菩萨道的气运中,求成佛道,利益众生,才会充分的发扬起来」!

  

  大乘佛法」的甚深义,依于涅槃而来,而在大乘法的开展中,渐渐的表示了不同的涵义。起初,菩萨无生法忍所体悟的,与二乘的涅槃相同,『华严经』「十地品」也说:「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声闻、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13)。「般若」等大乘经,每引用二乘所证的,以证明菩萨般若的都无所住。二乘的果证,都「不离是忍」(14),这表示大乘初兴的含容传统佛法。然菩萨是胜过二乘的,菩提心与大悲不舍众生,是殊胜的。智慧方面,依般若而起方便善巧upa^ya-kaus/alya,菩萨自利利他的善巧,是二乘所望尘莫及的;『华严经』「入法界品」与『维摩诘经』,称之为不可思议解脱 acintya-vimukta。发展到二乘的涅槃,如化城一样,「汝所得非(真)灭」(15)。这如一时睡眠;只是醉三昧酒(16),佛的涅槃才是真涅槃呢!「大乘佛法」的甚深涅槃,与「佛法」不同;简要地说,大乘是「生死即涅槃」。

  

  「佛法」的缘起说是:依缘有而生死流转,依缘无而涅槃还灭,生死世间与涅槃解脱,同成立于最高的缘起法则。不过叙述缘起的,多在先后因果相依的事说,这才缘起与涅槃,不自觉的 [P96] 对立起来。「缘起甚深」,「涅槃甚深」,是经、律中一致说到的,也就以缘起为有为sam!skr!ta ,以涅槃为无为asam!skr!ta(17),意解为不同的二法了。「大乘佛法」中,空性、真如、法界等异名的涅槃,是不离一切法,即一切法的,如『般若经』说:「色(等五蕴)不异空,空不异色(等);色(等)即是空,空即是色(等)」(18),『智度论』就解说为:「涅槃不异世间,世间不异涅槃」(19)。涅槃是超越凡情的,没有能所相,没有时空相,没有数量彼此差别相(近于某些神秘经验),是不能以心思语言来表示的。「佛法」重在超脱,所以圣者入涅槃的,不是人类的祈求对象,不落神教俗套,但不能满足世俗的迷情。「大乘佛法」的涅槃,可说是超越而又内在的,不着一切,又不离一切。从涅槃、真如、法界等即一切而超越一切来说,没有任何差别可说,所以说「不二法门」,「一真法界」。『维摩诘经』说:「一切法亦(真)如也」(20)。『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说:「一切诸法悉归法界」(21)。『大般若经』说:「如是等一切法,无不皆入无相无为性空法界」(22)。以譬喻来说:「如种种诸谷聚中,不可说别」(23)。「万川四流,各自有名,尽归于海,合为一味」(24)。「如种种色身,到须弥山王边,皆同一色」(25)。这是在般若智证中,超脱名相而不可说是什么的,一切等于一,所以『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四二下)说:

  

   「一切诸佛皆为一佛,一切诸剎[国土]皆为一剎,一切众生悉为一神[我],一切诸法悉为一法 [P97] 。是一定[空?]故,故名为一;亦非定一,亦非若干」(26)。

  

  「一」,还是相待而立,对种种说。众生心境是无限差别,所以说不二,说是一,而其实是非定一,也非若干的,不妨说「不一不异」。大乘行者的超越修验,结合了佛菩萨普化无方的信心,一切是一,更表现为一与多的互相涉入,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七(大正一0‧四二三中)说:

  

   「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剎入一切剎,以一切剎入一剎,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众生入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入一众生,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

  

  一,是平等不二;平等就不相障碍,于是劫[时间]、剎[国土]、法、众生、佛,都是一切在一中,一在一切中:相互涉入,各住自相而不乱。「佛剎与佛身,众会[众]及言说[法],如是诸佛法,众生莫能见」(27):这样的境界,对众生来说,只能存在于理想信仰之中。

  

  在大乘兴起中,般若法门得到最大的发展,如般若部教典的不断传出,现存的「上品般若」有十万偈,可以看出般若法门流行的普遍。『般若经』重于菩萨行,以般若摄导六度万行,趣入一切智sarvajn~a^地,特别是空义的阐扬。「空」,本于『阿含经』的无我我所空,是各部派 [P98] 所同说的。『原始般若』部分,并没有说到空,只说离、无所有、无生、无所得等。「下品」─ ─『小品般若』才说「一切法空」;「须菩提为随佛生,有所说法,皆为空故」(28)。所说「一切法空」,还是总说而不是别名。「中品」──『大品般若』,取「阿含」及部派所说,依大乘义而为种种空的类集。如「中品」「前分」说七种空;「后分」说十四空;「中品」集成时,更总集为十六空,又进而说十八空,如『大般若经』的「第三分」与「第二分」。「上品」──『大般若经』「初分」,更增说为二十空(29)。由于『般若经』的成立种种空,又在经中处处广说,于是『般若经』义,倾向于空的阐扬,也影响了其余的大乘经,似乎「空」是『般若经』的心要了。其实,『般若经』所说的空(性),是深奥处,与无生、真如、法界、涅槃等同一内容。所以称之为空,固然是修行重在离妄执,脱落名相的体悟,也是形容圣者心境的了无住着,无所罣碍。「佛法」的空,是这样而受到修行者的重视;在大乘『般若经』中,大大应用而发扬起来。『般若经』说空,着重于本性空prakr!ti-s/u^nyata^,自性空svabha^va-s/u^nyata^。种种空的所以是空,是「本性尔故」,所以可说「本性空」是一切空的通义。(胜义)自性是真如、法界等异名,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0(大正八‧二九二中)说:

  

   「云何名为无为诸法相?若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垢无净、无增无减诸法自性。云何 名诸法自性?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是名无为诸法相」。 [P99]

  

  自性空,不是说自性是无的,而是说胜义自性(即「诸法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三章 初期「大乘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