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后,四十五(或作「四十九」)年间,踏遍了恒河两岸,化导人类,不是神教那样的,化作虹光而去。释尊是真正的「父母所生身,直登大觉位」;「即人成佛」,创开人类自己的宗教。
释尊成佛后,曾作七七日的禅思,享受解脱的法乐。释尊感到正法saddharma的深奥,众生sattva的爱着,而有不想说法的传说,如『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0三下)说:
「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寂寞无为,智者所知,非愚所及。众生乐着三界窟宅 (17);,集此诸业,何缘能悟十二因缘甚深微妙难见之法!又复息一切行,截断诸流,尽恩爱源,无余泥洹,益复甚难!若我说者,徒自疲劳」。
佛法是甚深的,但不是世俗学问的精深,而是众生本性(兽性、人性、神性)的症结[窟宅],不容易突破,也就难于解脱。传说:自称人类、世界的创造者──最高神(印度名为「梵天」) A 殷勤的请佛说法:众生的确难以度脱,但也有利根而可能达成解脱的。释尊这才到迦尸Kasi 国的波罗奈Va^ra^n!asi^,今Benares,为五(位)比丘初转*轮。传说轮王治世,有「轮宝」从空而行;轮宝飞到那里,那里的人就降伏而接受教令。释尊依八正道a^rya$s!t!a$n%gika-ma^rga 而成佛,八正道就是法,所以说:「正见是法,乃至……正定是法」(18)。 释尊依八正道成佛,为 [P14] 众生说法,弟子们依法修行,八正道也就出现于弟子心中。从佛心而转到弟子心,降伏一切烦恼,如轮宝那样的从此到彼,降伏一切,所以名为转*轮。*轮,是以「八支正道」为体的(19)。释尊与五比丘共住,开始僧伽sam!gha的生活──法味同尝,财味共享(20)。不久,随佛出家的弟子,已有一百多人,释尊嘱付他们去分头教化:「汝等各各分部游行!世间多有贤善能受教诫者。……诸比丘受教,分部而去」(21)。释尊所宣扬的正法,迅速的发展。第二年,游化到王舍城,得到频婆沙罗王Bimbisa^ra的归依。佛的二大弟子,舍利弗S/a^riputra与大目犍连 Maha^maudgalya^yana,也加入释沙门的僧伽。那时,出家弟子已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了。释尊「以法摄僧」,使出家众过着「和乐清净」的集体生活。僧伽是「众」,是有组织的集合。在僧伽中,人人平等,依德化的法治──戒律而住。彼此间互相警策,互相教诫,互相勉励,在和── 团结,乐──身心安乐,清净──健全的僧伽里,努力于修证及教化的活动。释尊曾劝优波离 Upa^li住在僧中,劝大迦叶Maha^ka^s/yapa放弃头陀行而来僧中住。离众的精苦行,受到当时(东方)摩竭陀与央伽An%ga民间的崇敬,但释尊戒律的精神,是集体的僧伽;僧伽是佛法在人间的具体形象。释尊一直在恒河两岸,平等的施行教化。五十多岁后,体力差些,虽也游行教化,但多住在舍卫城。
佛与弟子们的长期教化,佛法是相当兴盛的。但在释尊晚年,也有些不幸事件,世间就是这 [P15] 样的!一、提婆达多Devadatta的「破僧」──叛教:在僧伽中,释族与释族关系密切的东方比丘,觉得佛法是我们的。释尊的堂弟提婆达多,有了领导僧众的企图,但得不到释尊的支持。依释尊的见解,佛法不是种族的、国家的,而是世界全人类的,不应该以某一种族为主体。释尊曾说:我不摄受众,亦无所教令(22)。释尊不以统摄的领导者自居,也不交与大弟子领导,何况提婆达多!因此,提婆达多索性与五百初学比丘,脱离佛法而自立教诫,说苦行的「五法是道」。在这破僧事件中,释尊受到了石子打击而足指出血。虽由舍利弗与目犍连说法,而使初学者回归于佛法的僧伽,而教团分裂的不幸,将影响于未来(23)。二、释迦族被灭:释族早已成为憍萨罗的附庸,在释尊晚年,终于为憍萨罗军队所毁灭。释族地小而人少,在强邻的兼并政策下,是无可奈何的事。目睹祖国与亲族的不幸,释尊也不能不有所感吧!三、舍利弗与大目犍连入灭:舍利弗与大目犍连,称「双贤弟子」;在释尊晚年,游化各方,使佛法得到正常的开展。但不幸,目犍连为婆罗门所袭击,伤重而死;舍利弗也回故乡入灭了!对佛法的开展,是不幸的,如『杂阿含经』说:「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释尊]则无事」;「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犍连般涅槃故。我声闻[弟子],唯此二人善能说法,教诫教授」(24)。晚年的不幸事件,接踵而来,释尊始终以慈忍理性来适应,这就是世间呀!
释尊八十岁那年,在毗舍离安居。身体衰弱有病,自已说如「朽车」那样。安居三月终了, [P16] 率领阿难等比丘,向北方游行。在波婆,受纯陀的供养饮食,引起病势的急剧变化。勉力前进到拘尸那,就在这天半夜里,释尊在娑罗双树间般涅槃parinirva^n!a了。将入涅槃前,身体极度虚弱,还化度须跋陀罗Subhadra为最后弟子。谆谆的教诲弟子:「我成佛来所说经戒(法), [毘奈耶],即是汝护,为汝等(怙)恃」(25);不要以为世尊涅槃,就没有依怙了。「诸行是坏法,精进莫放逸,此是如来最后之说」(26)。诸行是无常的,必然要灭坏的,佛的色身也没有例外。最要紧的,是依佛所说而精进修行,所以说:「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27) !人间的佛陀入涅槃,也就是去世了。众生是生死死生,无限的流转,正觉而得究竟解脱的入涅槃,又是怎样呢?大迦旃延Maha^ka^tya^yana对婆蹉Va^tsi^种说:不可说如来死后是有的,也不可说死后是无的,说死后也有也无,或非有非无,都是不可这样说的(28)。那死后怎样呢?「惟可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槃」(29)。涅槃是超越的,不能以世间的存在或不存在来表示。这不是分别言语所可及的,只能说:无限的生死苦迫是彻底的解脱了。
注【2-001】『佛本行集经』卷六0(大正三.九三二上)。
注【2-00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五──三九(大正二四.三八二下──四0二下)。『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0上)。
注【2-003】『十八部论』(大正四九.一八上)。『部执异论』(大正四九.二0上)。 [P17]
注【2-004】『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九下)。『一切善见律注序』(南传六五.五五)。
注【2-005】多氏『印度佛教史』译者附注所引(寺本婉雅日译本三七五)。
注【2-006】『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七0中)。
注【2-007】参阅拙作『佛教之兴起与东方印度』(『妙云集』下编三『以佛法研究佛法』五0──七0)。
注【2-008】『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大正三.六二六下)。
注【2-009】『长阿含经』(三0)『世记经』(大正一.一一九中──一二一上)。
注【2-010】『佛所行赞』卷一(大正四.八下)。
注【2-011】『长阿含经』(三0)『世记经』(大正一.一四七下──一四八下)。
注【2-012】『方广大庄严经』卷八(大正三.五八八上)。
注【2-013】『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0四上)。
注【2-014】『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0下)。『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一五四)。
注【2-015】『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引经(大正二七.八六七下)。
注【2-016】『增壹阿含经』(二六)「四意断品」(大正二.六三七中)。(三四)「等见品」(大正二.六九四上)。
注【2-017】『相应部』(六)「梵天相应」,作「众生乐阿赖耶,欣阿赖耶,!6槱阿赖耶」(南传一二.二三四)。
注【2-018】『杂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二.二0二下)。
注【2-019】『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二(大正二七.九一一中)。 [P18]
注【2-020】『四分律』卷三二(大正二二.七八九上)。
注【2-021】『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一六(大正二二.一0八上)。『赤铜鍱部律』「大品」(南传三.三九──四0)。
注【2-022】『长阿含经』(二)『游行经』(大正一.一五上)。『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六七)。
注【2-023】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六章(三一六──三一八)。
注【2-024】『杂阿含经』卷二四(大正二.一七七上)。
注【2-025】『长阿含经』(二)『游行经』(大正一.二六上)。
注【2-026】『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一四四)。『长阿含经』(二)『游行经』(大正一.二六中)。
注【2-027】『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大正一二.一一一二中)。
注【2-028】『杂阿含经』卷三四(大正二.二四四下──二四五上)。
注【2-029】『本事经』卷三(大正一七.六七八上)。
第三节 中道正法
释尊本着现等觉abhisam!bodhi的自证,为人类说法,提供了不共世间的正道。佛法不 [P19] 是重信仰的,他力的,神秘的,也不是学问的,而是从现实人生着手的正道,从正道的修行中得解脱。释尊为五比丘初转*轮dharma-cakra-pravartana,首先提出了中道mad…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一章 「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