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两部。
化法四教,犹言世尊所用以教化众生法,先分为四、日藏、曰通、曰别、曰圆。
一、藏:众生心中皆藏佛性,是曰:“如来藏”,故众生皆可成佛。其所以不能者,由心有分别故。藏教,即将众生心中之如来藏示而出之,使其佛性显露。此教为正化三乘及旁化菩萨。其法为“析色入空”,即将物质世界予以分析,使行者了知空性。
二、通:此教为正化菩萨旁化二乘之法。因其法通前藏教,亦通后别、圆二教,故谓之曰:“通”。其法为“体色入空”。使众生亲自体物质本体为空之理。
三、别:此教为专化菩萨说法,二乘不与焉。其法为教以修行次第,修行位次故有初地,二地以至十地菩萨之别,法以实修为主,如般若经即属此类。
四、圆:此教唯是佛法,最为圆满,说一切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理理具足,法华,涅槃即属此教。
化仪四教者,盖就世尊所说法之内容分类,亦分为四,曰顿、日渐、曰秘密、曰不定。
一、顿:顿教者,不立阶位,不循渐而来,直说于大,利上根器闻法,可得直证菩提。诸经之中,顿大之教,即华严是。
二、渐:渐教才,由小至大,循序渐进,次第井然。如佛在鹿野苑时,方等时般若所说诸经,均属此教。
三、秘密:因缘说法,对机宣教,为甲说顿,为乙说渐,相见共闻,互不相知,是秘密教。
四、不定:由众生领悟之不同,可于顿中得渐益,渐中顿益。所谓“佛以一音说妙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不定教。
乙四 七类经题
倘就佛说诸经之经题分类,则可分为七:
一、单提法题:一经只表一法,且经中但说法而不及于人,不及于喻。如般若经,大涅槃经等是。
二、单人题:一经只表一人,经中固未尝不明法,但以表人为主,如佛说阿弥陀经,维摩经等是。
三、单喻题:全经以表喻为主,其教法已寓于所设之种种喻中。如梵纲经,璎珞经等是。
四、人法题:经即表人,亦复表法。如佛说仁王般若经,题仁王所以表人,题般若所以表法;又如药师本愿功德经,题药师所以表人,题本愿功德所以表法。
五、法喻题:经即表法,亦复设喻。如妙法莲华经,题妙法所以表法,题莲华所以表喻。又如实炬陀罗尼经,题陀罗尼所以表法,题实炬所以表喻。又如菩萨璎珞经,题菩萨所以表人,题璎珞所以表喻。
六、人喻题:经即表人,又复设喻,如如来狮子吼经,题如来所以表人,题狮子吼所以表喻。又如菩萨璎珞经,题菩萨所以表人,题璎珞所以表喻。
七、人法喻具足题:经即表人,又表法,亦复设喻。如大方广佛华严经,题大方广所以表法,题佛所以表人,题华严所以表喻。又如胜鬘狮子吼一乘方广经,题胜鬘所以表人,题狮子吼所以表喻,题一乘方广所以表法。
今所说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于七类经题中,应为法喻题。般若波罗蜜多听以表法,心,所以表喻也。
乙五 经有三体
就一般所见,经赖文字表达,似乎以文字为体。其实经有三体,文字者,小道耳未若三体之大。
经有三体者,谓:一、以声尘为体。二、以色尘为体。三、以法尘为体。
一、以声尘为体:当佛住世时,佛亲宣法,弟了闻声得救,依其教法奉行。所谓“佛以一音说妙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即以声尘为体之经。
二、以色尘为体:佛寂灭后,弟子结集,由多闻第一之阿难尊者证信佛所说法,结为文字记载。后之行者藉此研究修行。此即以色尘为体之经。
三、以法尘为体:对佛妙法,能以意会,定中智慧开展,贯穿法理,不为文字所障。——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即文字障盖之故。学人应开展智慧,破除此障,此即以法尘为体之经。
今解说心经,以佛即寂灭,声尘已不可得;智慧未开,法尘亦不可得,故亦不过借色尘以表法耳。
甲五 总释经题
上来标题八字,已分释竟,今复合此八字,畧为总释。
借题意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到彼岸之般若心要。所谓心要,即一切法要,亦以此经为大般若为大般若经之精结。
凡夫众生,有流转生死之苦,小乘罗汉,又执着于涅槃自利之执者。
欲除执著甚难,凡夫沉迷世法,固为执著,然此倘易破除。小乘乐住二乘境界亦为执著,则较难除,故佛以般若心要示人,使到彼岸。
般若如筏,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若行般若波罗蜜多,以成就无上菩提,即如乘此般若之筏,以到彼岸,法我皆空,无智无得,故三世诸佛,依此而成,因知般若心要,为一切解脱之门径。
今为解说此径,只依文字般若耳。倘能因之而起观照般若,以证实相般若,则乘般若之法筏,达彼岸之佛国。固所愿焉。
译师第四
前会已说,心经于汉土共有八译者,今即以奘师译本为依据,故于诸译中,但畧说奘师事迹,以誌译师功德。
译师标记为“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十字。唐为我国之唐代,约当公元七世纪顷,其君主李姓,故崇尚以李耳为教主道教,但佛法于唐代亦颇昌盛,则玄奘法师弘扬胜法之功,实不可没也。且以新译,而与鸠罗什法师之旧译媲美,后世宗之。
“奉诏译”者,乃奘师奉帝旨而译此经,当时为太宗皇帝,此经译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译场设于终南山,由玄奘法师口授,翠微宫沙门知仁大师笔录,译此经前,先已译成大般若经进呈帝览,复译此经,盖奘师以此可摄般若心要故。
“三藏法师”一语云何?
世俗有因阅读说部,如西游记之类,误以为“唐三藏”乃奘师名号者,实为不当,故不得不于三藏约加解说。
甲一 释“三藏法师”
三藏云何?此为诠三无漏学之经典著作,分之为三:经、律、论等是。
一、经:梵言修多罗,于佛典中,凡为佛所说者,皆称为经。详分为十二部经,已见前说不再赘。经中所诠,为三无漏学中之“定学”。弘定学之沙门,可称为法师,专弘禅宗者,则称为禅师。
二、律:梵言毗奈耶。此为佛所制定,使弟了遵守者,律中所诠,为三无漏学中之“戒学”,弘戒学之沙门,可称为律师。
三、论:梵言阿毗达磨,此为菩萨所造,用以释经文大义,或用以阐扬教法,故论中所诠,为三无漏学中之“慧学”,弘扬论藏者,可称为论师。
三藏法师者,为通达经、律、论三藏,不拘于一学之高僧,奘师于三藏法典,悉皆通达,故可当此称,唐代法师通达三藏,而得称三藏法师者甚多,不独奘师一人已也。
甲二 奘师简史
奘师,俗姓陈名袆,河南偃师县人,生于隋代末年,十三岁,随兄入洛阳净土寺出家、听学经、论。二十一岁时,为人讲心论,已令耆宿倾倒,唯奘师并不以此自满,反因诸师所请论者,时有歧义,难作论断,且当时汉土取得之西来经典不全,旧译多疑,乃立志西行往天竺(译音,今释通称为印度)求法。
奘师汉经论,最与唯识(即瑜伽)契机,但时以未得唯识深义为憾,故西行之志更决,乃广习西域方言,以备将来求法之助。
奘师尝上表朝廷,请准以出国求学,未得许可,用决意自行赴印,适贞观三年,岁大饥馑,朝廷准僧俗出京自行觅食,奘师乃潜行前往甘肃敦煌县。
离敦煌后,为沙漠地带,行旅惟艰,然奘师每于遇险阻时,持心经以解厄。——其时所持,当系鸠摩罗什师之旧译,此为心经与奘大师之因缘也。
即渡流沙,抵高昌境,——高昌,为今新疆吐鲁番地,高昌王素信佛法,知奘师抵境,远出迎接,并与奘师结为兄弟,恳请长留,唯师去意甚决,高昌王乃遗随从赉书送师至今天山南路一带之突厥。
突厥与高昌素友善,突厥王乃遣使告所部六十余国,嘱对奘大师关照,故西行途次,待遇优渥,得见佛迹,观光名胜。
即北北印度罽宾国,得遇高僧,学俱舍,因明,大毗婆沙等论。然奘师并不自足,仍往中印度求法。当南下中印时,被贼所劫,仅以身冤,复于中印得见龙智菩萨——菩萨写龙猛菩萨弟子,得学中观论及百法明门论。
复由中印东南行,至克伽河(即恒河,而克伽之名奘师所译),被贼俘虏,贼欲相貌俟朗庄严者,生烹祭天,奘师中选,乃自分必死,唯观想弥勒菩萨,呼其名号。——按:弥勒菩萨,又释慈氏菩萨,为唯识宗之祖,故奘师遇险,常称其名号当时,恶风四起,贼船覆没,余贼乃不敢害师,忏悔顶礼,释其束缚。
奘师即至伽耶山东省,见释迦成道处,并请某居士开示瑜伽要义,精诚所至,感得释迦成道处之菩提大树放光。继而朝鸡足山,此为迦叶尊者定之处,复抵当时为印度第一声之那烂陀寺,因奘师遍历诸国,寺众早已闻其令名,当抵达时,寺中僧众盛大欢迎,寻而送奘师至戒贤论师处。
戒贤论师,年百六岁,为当代瑜伽论师,先是奘师未抵达时,戒贤师已患病如刀刺者三年,欲不食而死,梦文殊利菩萨谓这曰:汝夙为国王,多害物命,故得此报,今有中国僧人来此求学,汝当以法授之,使彼复流通,汝罪可灭。故戒贤师乃忍痛相待,奘师即至,戒贤师喜极而泣,拥奘师曰:“吾忍死以待子久矣。”
奘师在那烂陀寺,被选为通三藏大德十人中之一,所受待遇,极为优渥。继请戒贤论师讲伽论,随喜者数千人,历十五月方毕此讲,重讲九月,深究五年,奘师犹未欲东归也,遍历诸国,乃东行经十余国,至南印度黑蜂山,竭龙猛菩萨所造之古寺;至秣罗矩吒,拜观音菩萨住处,复西旋参胜军居士,从学唯识,凡二年,一夕,得菩萨示现,告以十年后戒日王崩,印度将乱,师始决意作归计。
及返那烂陀寺,还参戒贤论师。寺中有偏尚空宗之大德师子光等,弘中,百二论,欲破瑜伽,奘师乃作会宗论三千颂,以答空宗诸师。
时南印度有小乘师,造破大乘论七百颂,呈戒日王,愿与大乘师辨议决胜,王乃致书戒贤,请派善知识四人赴会。戒贤因令海慧、智光、师子光及玄奘师共往。未行,忽有外道书四十条义,悬于寺门,来求论难,倘不胜,当斩首死,奘师挺身而出,与之诘辨,外道词穷,愿自斩首,奘师乃命皈依…
《心经密义阐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