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经密义阐述▪P5

  ..续本文上一页,免其自死,外道生大感激,乃为奘师述破大乘论七百颂之内容,奘师即悉其说,乃作破恶见论三千颂。

  戒日王即迎奘师,奘师出破恶见论未之,王读已,笑谓诸小乘师云:“日光已出,灯烛夺明,汝等所实者,他皆破讫。”诸小乘师乃不敢论辨。

  戒日为普扬奘师之论,乃于曲女城开无遮大会,敕告天下,尔时集者万人,沙门外道悉皆与会,奘师昇座,标宗曰:“真故极成色,定不离眼识。”——此犹言,本体界之真,乃因极微堆积而成物质,定中之境界,仍须依仗眼识始能观。一十八日,无问难者,与会论师,尽皆箝口,佛法于是大盛五印?

  留住七十五日,奘师乃束装归途,戒日王以青象一头,高一丈三尺者,负师归国。以戒日王威德故,奘师所至印度境内,均得供养。

  度葱岭时,大象死去,所奉经像无从运输,乃留之于阗国(今新疆和阗),遣使表呈唐皇,唐皇得讯,勅于阗王以驼马载入都,传乘二十余度,终以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抵于京门,时距奘师离国,首尾已一十七年矣。

  奘师在印,共得梵文经本六百十七部,以呈太宗,太宗欢喜赞叹,乃勅令于弘福寺大开译场。历二十年,先后于弘福寺,玉华宫,共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二十五卷。如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等,为于弘福寺所译,大般若经,成唯识论等,则成于玉华译场。

  贞观二十二年,瑜伽译成进呈帝览,太宗大喜,并令奘师迁译老子道德经,反以流传五印。奘师以老子立义不深,恐为五印见笑,乃请帝以五印失传而汉土犹具之大乘起信论,迁释梵文,返哺五印,帝许之,此奘师翻华为梵之盛事也。

  高宗麟德元年,师示疾。于二月五日中夜疾革,口诵,“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识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后命左右同宜弥勒如来佛号,右胁安臥而逝,世台六十有五。

  奘师一生,与心经最有因缘,观其西行时,遇险阻辄诵心经,示寂时,所诵亦心经要义,故今静心经,特畧述之使知所珍重。

  正文第五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上揭心经,分标四段,所以明此经派络。

  首段为述法之源;次段为示法之体;三段为说法之义;末段为明法之用。今复依此次第而解脱之。

  甲一 述法之源

  依文体言,“观自在菩萨”一段,为叙事题材。“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之境,而下文三段,乃即就此“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详加解说,示其体为如何,说其义为如何,明其用为如何。固下文三段皆由此段所引起,故名此段为述法之源。

  此段经文虽短,而蕴义甚为深广,有人有法,有能有所,有因有果。

  自人法而言,观自在菩萨为人,般若波罗蜜多为法。——此处之所谓“人”,乃广义而言,非指凡夫之人。

  自能所而言,观自在菩萨为能修者,般若波罗蜜多为所修者。——能之义,犹今语之所谓“主动”,所之义,犹今语之所谓“被动”。

  自因果而言,可有两种因果,修般若波罗蜜多为第一重因,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则为第一重果。盖言修此法门,乃得空五蕴及度苦厄也。然照见五蕴皆空又为第二重因,度一切苦厄则为第二重果。盖倘无空五蕴之因,何能具度苦厄之果? 

  即此为本段经文大要,下当就经文广说。

  乙一 释观自在菩萨

  经云:“观自在菩萨。”“观”之一字,梵语毗舍那。按大乘义章经云“粗思名觉,细思名观。”此释不过畧就名相而言。倘言其体用,则慧为“观”之体,体宗妄惑,达观真理为“观”之用。故修“止观”为得“定慧”之阶梯。止观双运,臻止之最高境界,即可得定,臻观之最高境界,即可得慧。故由止观而生定慧,便可成佛。

  净名经三观玄义言,“观”复有三重道理,曰观穿,曰观达。

  观穿是用以破三惑。一为见思惑,近罗汉果位,可观穿之;二为恒沙惑,得罗汉位者,始可观穿;三为无明惑,得菩萨位者,方能观穿。

  观达是用以明三谛。一为观达真谛。此即可泯一切世法,得出世间之真理,故能为此观,得罗汉果。二为观达俗谛。观照前谛,为破一切法,观照此谛,乃所以立一切法。然此等法,为破后之立,为空后之有,与凡夫执着截然不同,得菩萨位者心观照此谛。三为观达中谛。云何中谛。云何中谛?即中道义。此谛观过真空,复观达妙有,如俗人能知一掌之两面,手掌能承,手背能覆,不废一边,故观照此谛,可统一切法。

  如上所言,观穿破惑,为改过之义,观达明谛,为迁善之义。即此将世出世等森罗万象诸法,一切观归照,始能曰“观”

  由观照诸法而得自在,曰“观自在”。

  华严经云,菩萨有十种自在:

  一、寿命自在:盖菩萨已无生死寿夭,可随时示现,故得寿命自在。

  二、心自在:菩萨智慧方便,可入无量三昧,可示现游戏神通,可随时出定入定,故得心自在。

  三、财自在:佛国庄严,珍宝无数,故得财自在。

  四、业自在:菩萨以弘法利生为事业,可应机说法以利济有情,故得业自在。

  五、生自在:菩萨随类受生,以度有情,可示现为人或非人,故得生自在。

  六、愿自在:菩萨发愿而一切愿必成,故得愿自在。

  七、解自在:菩萨能令众生于佛法得胜解,故得解自在。

  八、如意自在:菩萨具大神通,变化如意,故得如意自在。

  九、智自在:菩萨说法,辨才无碍,故得智慧自在。

  十、法自在:能得一切法,令众生因受法而满足,故得法自在。

  然则云何菩萨?梵言“菩提萨埵”。汉言“觉有情”。觉有三法: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能觉行圆满即能成佛。菩萨所守者唯三戒。一日摄律仪戒。(诸恶莫作之义),二日摄善法戒(众善奉行之义),三日饶益有情戒。有人能发心守此三戒,即是初发心菩萨,由初发心历十地(依密宗言,历十三地半)即成等觉菩萨。

  总而言之,凡能关照自在,而能守菩萨戒,行菩萨行者,即观自在菩萨。不必执定为观世音大士。

  乙二 释行深

  心经开宗明义,即标“行深”二字。盖此言以智慧而达到佛法最高道理。自浅而言,观四谛,观十二因缘,自深而言,则六度,四摄,四弘愿,历五十二位而证佛果,皆深行也。

  行有二义:行名进趣,非智不进,此为第一义。学照空者,即名为行,若依胜义,由无所得,无分别,故都无所行,是名为行。此为第二义。就第二义言,意即无所行而行。兹畧表解,俾易领悟:

  照空 无所得 无所行——(行)

  照空 无分别 无所行——(行)

  深者,难知难见为深。唯识宗有三量之说,五根所接触者为现量:由意识猜度而知者为比量;凭信仰而得其者为圣教量,今谓难知难见,盖难知为比量立说,难由比量度知者为深;难见则为现量立说,难由现量接触得者亦为深。故云深者,乃第一义谛所得之智慧,非凡夫见识所能见者也。

  乙三 释时

  经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波罗蜜多前已释竟,然则行深波罗蜜多乃是何时?

  时有三义:一为实时,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时而言;一为假时,盖指刹那生灭,无可计量;三为无时,无过去,无现在,无未来。成佛时能超三时,如经云:“一时”者即当下之意。当下便是,乃不落时间,如并州快剪以断乱比,利剪一挥,丝缕立断。

  今心经所说之时,乃是何时?应是当下,应是一时。——即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之当下也。即此当下,遂观照五蕴皆空矣。

  乙四 释“五蕴”

  经云:“照见五蕴皆空。”

  照有透澈之义,故用观照以观空,此即达诸法空之;见,则为证诸实相。故照见二字,亦满空有双运义也。

  所照见者为五蕴皆空,蕴有蕴藏之意,凡夫因积习执着而不能出离,旧释五蕴为五阴,取阴覆之义,言因阴覆而生盖障,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今当各别解说。

  丙一 色蕴

  佛经所言之“色”字,多作物质解,与“名”相对。名为“名言”,指精神现象。五蕴之中,唯色蕴为色,余受、想、行、识四蕴,则皆为名。

  五蕴论云:“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皆名为色。四大种者,一、地大,谓坚硬为性;二、水大,谓润滋为性;三、火大,谓温燥为性,四、风大,谓流动为性。

  四大种所造色,即谓五根与五尘。眼、耳、鼻、舌、身,为众生自体色,是谓五根。依众生言,为本身内在之工具。由五根分别摄受之色、声、香、味、触,谓之五尘,依众生言,此为外在之对象。

  世人易于误解,五根即为肉眼以至肉体之类,实则如紫葡萄之肉眼,如卷叶之肉耳等等,佛学上谓之“夫尘根”,实含五根之义者,为“胜义根”。故大乘五蕴广论释根云:“根者,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是为根义。”以眼为例,眼根为眼识之主,故根有主义,眼识待眼根始能发动,故根又有增上义,眼根如此,余根悉同。

  尘者,固为餐在之对象。取尘为名,以其飘流不定,而有染污之义也。

  眼根所摄者为色尘。此又分三。一为显色,如青黄赤白等颜色,及明暗等光…

《心经密义阐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毗卢七支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