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唐代僧诗中的文字观(萧丽华、吴静宜)

  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唐代僧诗中的文字观

  萧丽华 吴静宜

  内容提要 禅重视的是能所俱泯的体验,打破日常性的二元对立;而语言文字是

  二元世界下的产物,历代佛经中的文字观有小乘禅的离文字相,也有大乘不二法,文

  字与道合一的观点。禅宗初期藉教悟宗,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仍可依傍经教,达摩之

  后,教禅分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门宗风已然有不同的面貌,然而到宋代何以

  产生文字禅

  唐代诗僧的文士化,可能是其重要原因。本文纯以唐代诗僧的诗作作

  为观察素材,探讨诗僧们如何促成诗禅合一的文化走向。全文分五节,主要集中在讨

  论佛经中的文字观,以归纳大乘方便法与般若不二法的成因;其次分析诗僧的文字

  观,以观察诗僧从诗禅相妨到诗禅融合的演变样态,唐代诗僧的努力,终于促成唐宋

  两代文人与僧人在诗与禅的天地上安身立命。

  关键词 文字禅 诗僧 诗禅融合 诗魔

  一、前言

  宗教语言面对的是“实在界”(reality)与日常性之间,正如维根斯坦(L. Wittgenstein)所说:“有些事物无法放人语词中;它们是神秘之物”。禅宗初期“藉教悟宗”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仍可依傍经教,达摩之后,教禅分立,“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门宗风已然有不同的面貌。禅宗如何不依傍文字来呈显“涅架妙心”、“实相无相”

  所谓文字,其内含包括那些

  在唐代诗歌文学发展臻于上乘,无论僧俗莫不吟咏诗作的时代,僧人如何看待与小乘律法歌咏声舞障相矛盾的文学创作

  这都是禅宗发展史上耐人寻味的问题。

  诗僧一词出现在中唐时期大历年间,《全唐诗》录诗僧115人,诗作2800余首,这反映中晚唐僧俗,已逐渐摆脱小乘戒律僧人不可歌咏的束缚。其中又以皎然、贯休、齐己为大家,三人的诗作多达1920首,居全唐僧作百分之七十。皎然本身也由一开始认为诗歌如小乘佛教所言会妨碍修道禅定,到调整心境,认为诗歌不会妨道,因而开始积极投入诗歌的创作。因此,以唐代诗僧之诗为观察起点,正足以看出“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是如何在同一禅师身上得到统一,有唐一代,这批诗僧是如何使禅与诗结下不解之缘。

  本文纯以唐代僧人的诗作作为观察素材,探讨唐代诗僧们如何依违于不立文字与诗歌吟咏之间,如何在小乘佛教律法与大乘空义之间摆荡,藉以推测出此一现象对诗论的发展与北宋“文字禅”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如果从禅宗史来看,禅之不立文字,其“文字”至少有经典、名相、语言文字、世智外典与诗文创作等不同意涵,本文同时也兼为观察佛典与僧诗中此“文字”之指涉。

  二、佛经中的文--T-观

  禅重视的是能所俱泯的体验,打破日常性的二元对立;而语言文字是二元世界下的产物,学术界从1953年胡适与铃木大拙在《东西哲学》中的论战,已经开展此一道与语言,非逻辑与逻辑之争。足见二元性思惟走向概念建构与逻辑表述,确实与“直指本心”有很大的背离。然而,纵览历代佛经中的文字观,可以了解佛经传人中国后,经过酝酿,逐渐融合成中国式的佛教,其无相实相的根本思想,也由原本的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的转变。从经典传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初期不管是古印度传统佛法典籍或从达摩到六祖间的禅宗文献,均认为文字、语言是体现道的障碍。

  1.般若离文字相,文字为魔事

  《杂阿含经》卷四十七中记载佛陀对比丘的叮咛:

  当来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闻如来所说修多罗,甚深、明照、空相

  应、随顺缘起法,彼不顿受持,不至到受,闻彼说者不欢喜崇习;而于世间众杂异论、文

  辞绮饰、世俗杂句,专心顶受,闻彼说者欢喜崇习,不得出离饶益。

  《杂阿含经》为古代印度的传统佛典,佛陀在其中表明了佛家一惯的文字观,认为追求文字易陷入文辞绮饰的迷障,不如专心领略佛法的真谛。《百喻经》卷四也认为佛法如苦药,应绝弃文字戏笑的表层,云:

  此论我所造,和合喜笑语,多损正实说,观义应不应。如似苦毒药,和合于石蜜,

  药为破坏病,此论亦如是。……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

  之。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卷上也说:

  波斯匿王白佛言:十方诸佛一切菩萨,云何不离文字而行实相

  佛言:大王,文字

  者,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有、论议,所有宣

  说、音声、语言、文字、章句,一切皆如无非实相。若取文字者,即非实相。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指出了文字的多元样态,如言说、章句、音声、譬喻、偈颂等等,而这一切皆非道的实相,诸佛菩萨藉文字传道,然而并不由文字来现道。《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O九更认为执文字宣说书写是为“魔事”:

  若住大乘善男子等,书写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时,作如是念,我以文字书写般若

  波罗蜜多,彼依文字执着般若波罗蜜多,当知是为菩萨魔事。何以故

  于此般若波罗

  蜜多甚深经中,一切般若乃至布施波罗蜜多皆无文字,色乃至识亦无文字,广说乃至

  一切相智亦无文字,是故不应执有文字能书般若波罗蜜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言一切相智亦无文字,执着文字是为魔事,反而障碍般若的体悟。《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十二说:

  般若波罗蜜多非文字可得,所有文字但为显示此法门故,而般若波罗蜜多离文字

  相,毕竟于文字中求不可得。若有人作是言:我书文字即是书写般若波罗蜜多。须菩

  提,此因缘者,应当觉知是为魔事。

  传统经教咸认为般若波罗蜜多是不可书写,单靠文字是不能完全体现实相的,而且强调一落人文字反而离开道的本质,因而千万不可从文字中求道,若执着于文字,则是魔事。般若学本来就主张万法虚妄,世界虚空,“譬如鸟飞虚空无有迹,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句义品》)如此的般若观更是禅宗之基础。禅宗典籍中有关破名相,破执着,“涅架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等观点更是不计其数。达摩祖师所侧重的《楞伽经》卷二说:

  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

  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二祖惠可也有一段譬喻:

  圣道幽通,言诠之所不逮;法身空寂,见闻之所不及。即文字语言,徒劳施设也。

  ……故学人依文字语言为道者,如风中灯,不能破暗,焰焰谢灭。三祖僧璨《信心铭》说: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四祖道信曾言:

  学用心者,要须心路明净,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后乃当为人师耳。复内外相

  称,理行不相违,决须断绝文字语言。唐法海和尚《六祖大师缘记外记》也说:

  达磨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卢祖六叶正传。又安用是文字哉。余日:此

  经非文字也,达磨单传直指之指也。

  传统佛教的文字观主要认为过于拘泥文字语言,容易落人文字语言的迷障,因而反对文字。然而大小乘经典,三藏十二部,文字何其繁浩!禅宗祖师早已意识到文字的局限性,因此从达摩到弘忍一直是禅灯默照,不出文记。慧能更是出以顿法,不落文字。学者认为,禅宗所修的禅是祖师禅,在一切经教以外,别树一帜,更是不藉文字以显说一切教法,与其他各宗教法迥然不同,因此独称“宗下”。然而从达摩到慧能也一直未曾离开经典文字,主要因为经典是佛与祖师“自性动用,共人言语”者。

  2.不离文字,文字与道不二

  在大乘佛典中也有不少借文字言说为方便法门的主张,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七: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

  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颠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

  除断。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又卷五二:

  佛子,诸佛菩提,一切文字所不能宣,一切音声所不能及,一切言语所不能说。但

  随所应,方便开示。……知一切法,涅架性故。一切文字,一切言语,而转*轮。如来

  音声,无处不至故。……佛子,譬如一切文字语言,尽未来劫,说不可尽。佛转*轮,

  亦复如是。一切文字,安立显示,无有休息,无有穷尽。佛子,如来*轮,悉入一切语

  言文字,而无所住。

  《华严经》认为法不离文字语言,佛法藉由音声、文字来传达书写一切法,藉由一音或一切音来了解一切法。固然一切文字一切音声无法传达所有的佛法,然而为了方便开示,仍然藉由一切文字一切音声来传达。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所以应善加学习世间技艺,包括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以诠释佛法,为众生开出一条方便法门。《究竟大悲经》卷三云:

  佛告水行天子树音天子日:一切言教心相是本,一切文字身相是体。身相为实。

  寻教会理者,穷其心生住灭,名为寻教会理。文字即解脱用者。诸根真照圆寂,寂照

  照寂,同尘无染,名为文字即解脱用。

  《究竟大悲经》将文字视为道,认为文字是解脱用,虽然心是根本,但文字亦是实体,所以文字即可等同于参道的方式之一。《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一云:

  般若即慧也,为显此法故,遗言成教。教即文字。般若即观照、实相二般若也。

  今约佛论故,通法教俱名般若也。

  《金刚经》般若智,因佛陀遗言而成宗教,佛之遗教即文字,佛论即法,通“法”“教”文字俱名般若。

  除了经典本有的主张外,自从《维摩诘所说经》在中土广受知识份子喜爱后,一股文字与道“不二”的风潮已悄然在文人间展开。《维摩诘经·观众生品》说:“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又说:“言说文字…

《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唐代僧诗中的文字观(萧丽华、吴静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