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舆哲学(张尚德)▪P2

  ..续本文上一页。因为,知识论是探讨知识的基础、理说与方法的一种科学。儒家既把知识仅落于人文的主观价值内,自然无法发展知识论。

  儒家不但未开展知识论,即使在人文主观价值这一方面看来,在义理上系成就「仁」与「义」,在方法上主要为「礼」。儒家所强调的「礼」,在过去中国农业社会的条件与基础上,是可以维持且值得称赞和向往的。不过因为儒家特别强调内心主体人性道德之开展,而忽略客观宇宙之探讨,再加上自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科学知识的不发达,乃理所当然了。

  儒家虽亦注重「格物」,但其「格物」不像西洋一样,纯就客界予以了 解,西洋人之了解客界,甚至有将人之自身子以物化。而儒家之「格物」,则纯从人的立场,去推陈客物,然后再将客物化作人生之主观评价材料。西洋与儒家的两种「格物」态度,各有其长处 ,也各有其短处。就西洋来说,他能如实地将客物予以处理,以得其真,此为其长处;短处在于一旦将人本身也予以物化后,人生反而为物所役了。中国哲学,特别是儒与道家,强调人生的内在价值,以大开大合的方法,一起始即将客观宇宙拉至人生价值主体内,人在此安排下,特别显出其意义舆价值,此为其长处;但其短处,由于大开大合的方法,对客物的如实了解便不能若西洋之精细与明确了。

  因此,今日中国哲学或者说文化的问题,是一方面如何继承与开展已往的传统文化,另一面在传统文化的架构下,如何安排西洋的文化——特别是其物格化的知识。此一层折,笔者将另文论之。

  道家为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观。老子以「道」为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老子的「道」含蕴着浓厚的形上学概念。但「道」究竟为什么,连老子自己也未能明确的解释。因此后来中外学人对老于「道德经」的解释有数百种之多。

  就老子言,「道」是无可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在无可言说的情形下,老子提出了「道」的相对概念,即「有」与「无」。「有」与「无」同 为「道」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老子的「有」与「无」究竟意谓着甚么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的这种哲学概念,若就现代语意学的立场来论说,仍有其瑕疵的。就「无」为天地之始来说,则在「无」为天地之始以前,是否仍有始

  就「有」生于「无」而言,何以「有」生于「无」

  前一问题老子根本未予理会,盖老子忽略了时间的系列问题。后一问题,老子也未系统地予以说出。要在老子哲学,在方法上,系采取直观的证悟,非能完全以认知的立场所能了解。哲学的方法很多,直观法亦为其 要之一,数学上的归纳法即系一种直观法,所以我觉得要了解老子的哲学非以直观法去了解不能为功。态十力先生在其「新唯识论」一书中说,欲达到忘言没智的境界,除了佛法外,老子哲学亦可克就,如此,老子哲学似又与佛法有相通之处。实则老子哲学与佛法在境界层次上有不同之处 ,此一层折,在下文论及佛法时即可看出。

  对于知识而言,儒家尚言「格物」及「致知」,老子则根本认为「知」 乃祸乱之源。知识的探求,就人的心性上来说,实是欲望的一种。老子哲学根本主寡欲。所谓「 物或损之而益」,「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在「道德经」第三章上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在第十九章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弃智 、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之条件下,哲学上知识论的建立是绝不可能的事。

  老子的哲学在形上学言,固未能得其系统上的完整,在知识论上固未有所建立。但其理想的人格舆社会乃值得称赞与向往的。老子的人生哲学实有其精到之处。如说人生 应「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及「专气至柔,能婴儿乎

  」最后他把这种理想的人生推广到一种理想的社会,此即: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但理想自为理想,相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活架构与经济条件,老子的理想社会恐终难实现了。

  庄子的哲学,就形上学的意理来说,与老子一样,强调「道」与「德」。 但在成就理想的人格与社会一事上,则与老子根本不同。老子尚论政治社会,而庄子则根本取一否定的态度。透过否定,一切皆达于「齐一」,达于「物化」。一切的差等与分歧,在庄子哲学中皆化为鸟有了。如「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类以之九万里而为

  」 此即「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强殊,逍遥一也。」

  庄子哲学的造谐实深过老子,而且在根本思想基础上与佛学相同,此可从 庄子解说「道」一事上见及。第一、道为无所不在,知北游云:「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曰:『无所不在』。」此无所不在的道,实同于佛法的象生皆有佛性。不过在成就「佛」与达于「道」的程序和层次有不同罢了。第二、「道」在时间上无终始,此亦与佛法之理论同。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第三、佛家主无常,庄子主变。如在秋水篇云:「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冯芝生先生谓佛学与庄学根本是不同的,其理由为:「学以为人舆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故亦以为凡天下之物,皆无不好,凡天下之意见,皆无不对。此庄学与佛学根本不同之处。盖佛学以为凡天下之物皆不好,凡天下之意见皆不对也。」

  实则佛学与庄学在根本义上是相同的。佛学在成就「佛」,庄学在成就「道」。「佛」与「道」只在成就的过程一事上有差别境。易言之,即「大同小异」。况佛法对 于世间事物的价值判断,实无所谓好坏。假定一个想成就佛的人,执着于事物的好坏义,则永远不可能成就佛。且就绝对之自由义来说,佛学之「真如妙有」那是最自由不过了。

  以上我以天马行空的方法,仅对中国哲学的主流略述一番,此因时间所限,未能详论。

  现在,让我把注意力转到西方。

  四

  西方哲学的主流源于古代希腊,现在仍是在希腊哲学的格局中打转。虽然 在系统上比以前来得精细,如现代的逻辑经验论,超过了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的逻辑,但在根本精神上仍是未变的。

  希腊哲学一开始便着重在客观世界方面,物格化的宇宙观是也。其中代表这一哲学的查莱士(Thales)、安奈西曼陀(Anaximander)及安奈西曼尼士便是。

  查莱士以为构成宇宙的最后根本元素为水,而安奈西曼尼士以为是气体。 在此,我们看到他们一开始就是企图来了解客观宇宙的。其目的不在创造甚么,而是在如实地去 发现宇宙的真相。以这点,我们亦可见及西方哲学在方法与态度上与中国及印度哲学的不同处。

  赫拉克里图斯认为构成世界最后的元素为火,同时他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流变不已的,从这点我们看到他是与印度佛法的无常与中国易经「生生不息」相同。

  现在有一个哲学家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柏曼尼底斯(Parmenides)因为他的哲学对拍拉圆有极大的影响,而柏拉图的哲学至今仍是西洋精神生命哲学的主流。

  柏曼尼底斯发明了一种形上学的辩证形式,认为唯一真实的存(being) 为「一」(the one)。此「一」直可与中国道家的「太一」和佛家的「真如」相通。

  到了苏格拉底,他将哲学的问题,从客观的宇宙,拿回至人心的主体内,他所注重的是要如何从殊异中得普遍,如何在任性、武断中得中庸。他说:「我不知道甚么,我只知道我不知道甚么。」又说:「了解你自己」。这种哲学理说的重要意义所在,便是把以前的哲学转了一个大的方向,而对于解决人自身的问题,显得特别迫切和重要。

  当时,普拉达哥拉斯(Protagoras)说:「人是衡量一切者」(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而人的意见又是如此地各带主观性,且不一致,因此,我们根本无法得到普遍同一的名相,但苏格拉底却坚信人是有共同点的,此特别是在人的精神价值成就一事上。不过,这个共同点究竟是甚么,苏氏也并未说出来。如此,我们与其要知道苏格拉底的哲学,不如去了解他对哲学的影响与精神。

  受苏氏影响最大的便是柏拉图。柏拉图的哲学异常宠大,而处理知识的逻辑层次又欠清楚,譬如在他的「共和国」里是讨论政治问题,却又有形上学的「洞」的譬如。因此,他的哲学便导致后人的许多误解与批评。如波博尔(Popper)在其「开放的社会」一书中(Open society),便将黑格尔与柏拉图批评得体无完肤。

  柏拉图以二分法认定现象界乃变动不居的,为无价值,此点与佛法同。只有永恒最高的理念为实在。这种哲学乃一种精神生命的成就,其危险处在于如何安排现实世界,同时永恒的理念界离开了现实世界有何着实外?

  这个大的问题费尽了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一生的精力,方把它予以解决。

  亚里斯多德以四因(即形式因、材料因、目的的因与动力因)来贯串柏拉图的哲学。又以十范围概括宇宙一切的事象。…

《佛学舆哲学(张尚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