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伦至情,往往使父母对子女的行为判断错误。又如爱国的热情,虽不是私情,但亦容易失却理智的控制,而酿成惨祸,至男女恋爱热情,则往往做出不智的行为,甚至作最愚痴的情死。在佛教的立场看,这种种情感虽有公私轻重之分,同为痴爱则一,皆在扬弃之列。所以楞严经说众生的升沉六道,以情想来分,想多郎升,情多郎沉,纯想升天,纯情入阿鼻狱,情想均等,生于人间。
科学家的研究态度,向来是不夹杂一毫情感的,而对于想象力则极端重视。所有原子的构造,天体的运行,电磁波之传布,各种仪器机械的复杂结构,都有赖于想象力以补肉眼之不足。例如:投影几何学就是需用想象力最多的学科,学生学习此科时,必先想象空中有三块透明的平面互相垂直,相交由此划分八个象限,再次想象有一某种曲线,或某种平面,或某种立体,安置在某一象限里。再次想象有三种光线,从三个方向,各各分别垂直投射到三个基本平面上。由此想出在每一平面上,所得到的某线或某面或某立体的投影。这三种投影,在现在的机械画,或建筑图样上,称之为正面图、侧面图、平面图。如再想象用一个平面,依某种角度,割截某一立体(某种机器或某种建筑物),把这割截面上所接触某立体的线条画出来,就成为截面图或剖面图。这种想象力对于一个学习纯粹科学或应用科学的人,极端重要,但绝对不需要你加添几根优美的曲线。一张机械画的价值,在乎正确,不在美观,连画上的字也只准你写简单整齐的工程体,而不准你写花体或美术体。
佛教中教人利用想象力来修行的方法很多,总称之曰禅观。例如:五停心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二、数息观;三、慈悲观;四、因缘观;五、界分别观。此外又有法空观、唯识观、法界观、圆顿观,和观无量寿佛经所举出的十六种观法。其中有观想佛教义理的,也有观想物质形态的。如不净观的对象就是人身的构造,九想观的对象是人死后身体败坏的过程。十六观的第一观名落日观,教人观想西方落山的一轮红日,要看得闭眼开眼,了了分明,才算成功。第二观以下是教人观想极乐世界的种种人物景象。这种想象法简直与投影几何如出一辙。以着者的经验谕,因为早已受过投影几何的训练,所以作落日观时,并没有多大困难。最近入寂的王小徐居士也喜欢作第一第二观,大概也因为有过同样训练,易于作观的关系。但是在作何种禅观的时候,正在训练高度的想象力,万万夹杂不得一些情感,如贪爱心、厌恶心、恐怖心、悲哀心等,否则有入魔的危险。
三、发起正信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是智信,而不是迷信」,可谓确论,佛教的所谓信仰,是指信理智上所能推测得到,而在事实上或未能证验的理体,与其它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完全不同。佛教徒听信仰的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佛性中具足一切法,本来清净,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万事万物皆从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信仰佛教的目的,在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智慧发展到最高超的地位,也就是人生进化到最完满的境界。若把其它宗教的教人信仰一个万能的造物主,使信徒甘愿做他的儿子,汩灭了自己的个性,放弃了自己的主权,埋没了自己的理智,和佛教的信仰一比,真如天渊之隔了。佛对我们说:「你们都有佛的智慧德相,因为你们被五欲杂念所蒙蔽不能证得,所以长受诸苦,无从解脱。」我们听了,知道我们本来和佛平等不二,就会立刻起了自重心,发出勇猛精进心,勤修诸善,力求无上正等正觉。反之,我们若听了其它宗教的话,说我们是神造的,赏罚之权操之于神,我们只能像奴隶般侍奉主人;如果奉命睦谨,死后升天,还只配做他的儿子,绝不能同他享受同等的权利,试问有丈夫气概的入,能受得了这般侮辱吗
学科学的人似乎是只重理智而不讲信仰的,但仔细说来,科学也是有信仰的。譬如我们学物理化学的时候,我们所做的实验仅及全部学理的千百分之一。我们还是要一一试验后才接受这许多学说呢
还是不等到完全试验就信任它呢
事实上我们都已采纳后者的办法,毅然决然的信仰它。因为我们已经用理智去了解很多的理论,并没有找到某一科学家有诳骗的例子,所以相信其它虽未经我们亲自证验过的也同样的可靠。所以科学者也有他的信条,他相信凡是根据于人人所公认的公理而演绎出来的繁复的理论,也必为人人所公认的真理。他相信所有归纳出来的假定或理论,在新的例外没有找到以前,至少可认为适用于现在情况的真理。他相信一切物质的变化,都受因果的支配,绝不是无因生的,更绝不是造物主所造,也绝不能由神权来主宰的。
佛教徒的信仰正和科学家的信仰抱同样的态度。他们因为已经用过理智了解佛教中的若干理论,并没有找得不合逻辑的地方,也找不出诳骗的理由,所以也就毅然决然的信仰其它未经证验的理论。例如:佛性,大多数佛歉徒都还没有亲证到,那只有信仰佛语不虚,然后再依教修行,以求证实。一旦我们亲证到了,那时已成事实,便谈不到信不信了。壁如我说,肚饥时吃饭可饱,此事人人皆知,用不到劝人信仰。但是我若说,肚饥时吃某种维他命丸也可以饱,这就非学理上的论据,不能教人生信,否则只有请人实地试验。倘使无丸可试或竟无人肯试,这也不妨,只要我提出的理由充分也还有人相信。若是我说,肚饥时只要别人吃饭,我就会饱,我说这话时,不要说试不试,就是我提出任何理由,人家也不会相信,所以一般宗教家说一人死难,能替万人赎罪,这话怎么能使人信受
有之,则惟迷信而已。
二、佛教的研究精神
佛教教人信,也教人疑,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谓信者,是信言语文字能够解释明白的理;所谓疑者,是疑言语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事。中国的禅宗就是教人提起一个疑情,死心参究,等到功夫成熟,自然还你个消息。佛教所研究的范围很广,研究的野心很大。普通人以为科学家最善怀疑,最喜欢研究「为什么」,其实也并不如此,科学家大多只问「什么」,而不大敢问「为什么,」的,最敢于问一为什么」的,恐只有佛教了。例如:电学家所说明铁的分子排列整齐就会发生磁力,但不再问为什么发生磁力,为什么铜分子排列整齐不会发生磁力。又如大家知道水到了摄氏一百度会变成蒸汽,科学家只说明如此,但并没有说明水为什么必须吸收了潜热才能变汽,也不再问这潜热为什么会潜藏在蒸汽内。牛顿只发见了地心的吸引力,但至今没有人说明地球为什么有吸力。所以我们不要迷信科学,以为世界上所有的「为什么」都被科学解答了,其实单就物质一方面讲,尚有无穷数的为什么始终没有人解答,而且始终还没有人敢问一句「为什么」。佛教徒确实是勇敢而聪明得多了,他奸像狮子受了猎人的一箭以后,他不看箭伤,偏要看这箭的来源。佛教处处在找个因,就是处处在问「为什么」。人生宇宙的问题,并不是单从物质方面可以求到解答的,必须在精神物质双方面去研究的。所以佛教的研究精神实较科学为伟大。
一、研究的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外乎逻辑中的归纳和演绎二法。归纳是从一一物的功用变化,求得其共同遵守的规律。演绎则是从某几条已知的公理,或已经证实的规律,再推求未知的理论。科学家所用这两种方法时,态度是非常严谨的,但是有时归纳所得的结论,未必可靠。例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里没有把物体运动的速率加进去,又如物质不灭、能力不减两定律的错误。但根据演绎法而建立的各种算学则筒无此弊,因为他们所根据的基本理论,虽非如佛教中净智现量所证,然亦并不违反世界现量,故在佛教徒的眼光看来,可认为是真实的。
佛教中所用的研究方法,较诸科学更为谨严。根据佛教的内明,所谓事物的真相,必须吊远离烦恼所知二障的净智真现量,方能显现,今为通俗计,不得不退一步而采用因明学之现量及比量,此种现量比量实与科学家的理智相符,亦为人间共同承认者。故因明学的三支式与逻辑的三段论法相同,惟次序恰恰相反。因明是先出「宗」次出「因」,最后出「喻」。逻辑则先立「大前提」,次立「小前提」,最后立「断案」。断案即因明的宗,小前提郎因,大前提印喻。兹举例表明如左:
A 逻辑三殴谕法
(1)大前提 凡金属物皆能传电
(2)小前提 铝为金属物
(3)断 案 故铝能传电
B 因明学三支式
(1)宗 铝能傅电
(2)因 因铝是金属物
(3)喻 现见所有金属物皆能传电,例如:
铜——同喻
现见不传电者皆非金属物,例如:
瓷——异喻
这两种论法除大前提与喻稍有不同外,其余皆同。因明的喻支分同喻异喻,比大前提为周到,而且喻中避免「凡」字,特用「现见」两字,亦较大前提为灵活而无过。喻支是很稳健的归纳法,大前提的「凡」字则颇易流为武断,盖铝之能否传电,尚待推断,何以在未断定前,就说凡是金属物皆能传电,岂非冒险。故如对敌方辩论时,用逻辑的三段论法便不如因明的有力而无过。于此可见佛教所用的研究法的严密,较诸科学方法犹有过之。
二、研究的工具
科学家对于研究时所用的工具极为注重,他明知眼耳身三根(鼻舌两种器官在科学研究中并不重要,各种香气和味道,是否也可用各种波动曲线来表示,现在尚未提及)对于光、声、热、硬度的分辨,不够精细,而且各人的辨别力不等,漫无标准,所以早就想出许多仪器,如测光计(照相用之感光表亦是一种)、波动义、音叉、硬度计、寒暑表、热量表等,假借各种物点的感受力,作数量的表示,以避免主观的错误。其它如测量天体,则有天文镜:察看极微的生物,则有显微镜。又如电力电波和磁力线等,根本不是器官所能感觉的,则有各种电表及磁场强度计。又有测量距离角度的经纬…
《佛教科学观(尤智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