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法门的要义[净旻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天到晚拿着念珠这样拼命念佛,我现在该干什么干什么,只需临命终时录音机一开,或者叫几个念佛的人来帮我念,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十遍,一分钟都不要,我就轻松往生,何必现在千修百炼吃那么多苦、修那么多佛!

   不是这样的。古人说:“死如黄牛活剥皮”,这个时候四大分离,心生颠倒、意起贪恋,身心世界顿时一片迷茫、慌乱、痛苦,甚至无明业境的大发泄、大示现。千百年来没有几个人平时不学佛、平时不念佛,临终之时忽然生起正念,念念往生,这种例子古今罕有。

   这只是佛的特意慈悲所说的一种到边的话,以此来摄受一切。我们千万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临终十念,一定要靠平时功夫成片,那么这个时候才能让你临终生起正念,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意不贪恋、如入禅定,念阿弥陀佛。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见到个别老修行,半生学佛念佛,临终障缘生起,七颠八倒,不会念佛、不肯念佛,甚至不信念佛,不信极乐,不信弥陀。所以千万不能存有此侥幸之心。

   我们平时念佛,一定要时时祈祷弥陀加持,消我宿业,“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愿我临终有家人配合,善知识助念,上品往生。一定要提倡助念,靠自己的念力,很难把握。亲人一哭,朋友一哭,心生贪恋,想着老伴、想着子孙、想着产业,方寸大乱。所以一定平时要广结善缘,要去参与助念,将来也希望别人来助念,给你开示。这是一个关键。

   净土法门的原理,实际上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得非常清楚。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里,每一位菩萨都向释迦牟尼佛报告自己修学的心得。观世音菩萨叫“耳根圆通”法门,他是第二十五位出场,压轴好戏。大势至菩萨是二十五圆通中的第二十四圆通,叫“根大圆通”,通俗讲就叫“念佛圆通”。

   他在楞严会上“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向佛报告。他说:“十方诸佛,忆念众生,如母忆子”。不仅仅阿弥陀佛在忆念众生,佛佛道同,佛佛平等,十方诸佛忆念众生,就像慈母想孩子,所以“如母忆子”。但是,“若子逃逝,追忆何为?”而这个孩子是个逆子,是个不肖子孙,他离家出走了,逃逝了,跑得无影无踪了,你这个母亲千肠百转地想他,“虽忆何为”,又有何作为、有何用途呢?想了也白搭,想了也白想。儿子不想妈妈,妈妈想念孩子,一点用都没有。

   一定要感应道交,这是双向的东西。所以“子若忆母”,大势至菩萨说,有一天,如果这个儿子思念妈妈,“如母忆时”,他想妈妈的程度,就像当年妈妈想他的时候一样。那么这对母子,“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不单单是今生今世不相违背、不相远离,而且历生不相违远。真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因此,我们这辈子拥有个好妈妈,你不要认为这是一辈子的母子情,弄不好是五辈子、十辈子的母子情。六道轮回当中生生世世结母子缘,结父子缘,所以这辈子顺理成章,成为你的至亲骨肉,来做你的妈妈,来做你的爸爸。所以叫“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最后大势至菩萨把最重要的理论说出来了,“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什么叫“忆佛念佛”?心中思念,叫“忆”;口中称名,叫“念”。内在的叫“忆佛”,外在的叫“念佛”,身心内外要相应。忆佛、念佛,“则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许多人认为念佛只是为了百年以后往生净土。那是当来见佛。其实还有现前见佛——睡梦中意根见佛啊,有时候念佛忽然鼻子闻到一股奇妙的香味啊,鼻根见佛;有时念佛耳朵听到奇异的乐音啊,耳根见佛。故说“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但是一定要顺其自然,千万不要执着于“现前”见佛!很多人一修行,就希望佛显灵给他看,就希望佛托梦给他看,就希望在空中明明白白看到佛的色身。

   如果你这样思念的话,非常容易着魔,那么天魔就来现相给你看。你一生欢喜心,沾染了“欢喜魔”,一哭就沾染了“悲魔”,以后一听到佛号、一见到佛像就哭。我们误以为那个人信仰真诚,其实你要注意,他已经失态了,已经不正常了。一见佛、一进寺院就哭,这已经沾了悲魔,不合适。我们学佛的人,如如不动,平常心。不要这种失态,失态不好,行于中道最好。既不要沾染喜魔,也不要沾染悲魔。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离佛很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需要借助任何方便,就能够自己当下心开意解,开悟。所以永明延寿大师,他是禅宗法眼宗的祖师,但他提倡净土。他著有《净土四料简》,用禅和净作了比较。

   他说: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作人师,来生作佛祖。”我们说“如虎添翼”,老虎已经是百兽之王了,再给他加上犄角,那是不得了了,那是王中之王啊。这辈子就是人中之师,大善知识,来生就成佛作祖。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禅不好说,说简单它最简单,说奥妙它最奥妙。没有这种明眼的大善知识接引你、印证你、提携你,修禅十人九磋路。所以“阴境若现前”,也就是五十种阴魔现前的时候,刹那之间就随阴魔走了,人就堕落了。所以他作为一个禅宗祖师,告诫我们要切记这一点。

   那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是永明延寿大师告诉我们,虽然无禅,但只要专修净土,万修万人去,百年之后,我们往生极乐,“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呢?!

   最后一句话,“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那就是既不修禅,也不修净土。如果你禅也不修,净也不信,那么你就是一个世间庸人凡夫,你所走的道路很可能最后就是铁床、铜柱,就像《地藏经》里说的那样,如入无间地狱,流浪生死,苦不堪言。祖师很慈悲,说“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没有一个依怙,没有一个依靠,万劫千生,漂流在苦海当中,永无出头之日。这是最可怕的后果。

   到了清代的时候,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也就是印光大师的前一位祖师,彻悟大师。他为净土法门总结了十六个字的口诀,很简单:“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生信愿,持佛名号。”这是我们净土法门的一大纲宗。什么是“真为生死”?我们无论是修显、修密,都为了了生脱死。我们现在是流浪生死,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信心难起今已起,都具足了。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所以我们要真正生起一种真切的了生死的心,决不追求人天福报。我学佛,我念佛,我种福田,都不求人天福报,也不求声闻、缘觉,“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常将生死挂心头。要抱着什么样的心呢?要像我们做晚课的时候,普贤菩萨《警众偈》里面讲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天又已经过去了,我的生命又减少了一天,“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就像一条水中的鱼儿,你赖以生存的水又减少了,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所以“大众当勤精进”,应当勤奋地修精进波罗蜜。我们六波罗蜜当中有“精进波罗蜜”。

   什么叫“精”,精而不杂,要专修;什么叫“进”,进而不退,要努力。所以“精而不杂,进而不退”,就叫精进心。最后,“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我们要念世相无常,刹那生灭,只有念无常的人,才会了生死,不要放逸自流。

   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说“七十小弟弟,八十不稀奇”,这是对的,众生有福报。但假设我们能活八十岁,那么人到四十,就是黄土埋腰了,生命过半,来日无多。小时候懵懵懂懂不懂佛法,到老了之后生活质量下降、身体质量大打折扣,六七十岁以后是百病丛生。

   别以为我们才四十,我们自以为还有一半的光阴,但是四十岁后的光阴,它的质量,已经不如四十岁以前那么高了。以前是生龙活虎不生病的,熬个夜,走个路,挑个担,做个事,头脑清楚,记忆力强,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到了四十岁以后,都不如已前,从此面向的是一条坎坷之道。所以“真为生死”就要发这样的心。发起什么心呢?发起菩提心。

   菩提心是一切佛法教理行果、八宗显密的根本,也是区别我们修小乘还是修大乘的根本。小乘,有解脱心,没有菩提心。只有大乘佛法,才具足菩提心。菩提心包含了解脱心,包含了慈悲心,它是最圆满的。

   菩提心,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说来简单,无非四个字: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我们今天授皈依时四弘誓愿当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菩提心。

   所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是根本,实际上讲是一个通途行门,决不是净宗特有的,无论是修天台、修禅、修密,能不为生死吗?能不发菩提心吗?所以上师为我们开示,要我们“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禅师为我们开示,也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法师给我们开示,也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个是通途基础,不是属于净宗特有的。后两句:“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八个字,则是我们净土宗特有的。

   净土宗的大口诀,是上述四句话、十六个字。小口诀只有三个字:信、愿、行。怎么信呢?深信,深切地信、深刻地信、深入地信。

   第二,愿,要切愿,切切实实地愿。切实之愿,真切之愿,不是虚假之愿。

   第三,行,怎么行?力行。努力地去实行,尽力去实行,全力地去实行,努力、尽力、全力。我们说“全力以赴”,这就叫力行。具足了深信、切愿、力行,大事已办,决定往生,也就决定解脱,也就决定成佛…

《净土法门的要义[净旻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诚信大和尚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