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法门的要义[净旻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

   当然,往生净土不等于当下成佛,但是可以讲成佛有期了。我们现在众生“具足佛性,皆当成佛”,这只是一种“理即佛”,天台宗讲“六即佛”当中的理即佛。就是说理论上承认你是佛,但是你只是理论上的佛,现实当中你有三十二相吗?你有八十种好吗?你能放光动地吗?什么都不行。

   理论上讲你会成佛,但哪一天成佛,不要说你不知道,圣贤也不知道。到了什么时候你能知晓你能够成佛了、佛能够给你授记、告诉你何时成佛了呢?等你到极乐世界,就有了成佛的时间表。你圆证三不退了,佛就给你换算,你再过多少时间,你会成佛,成佛之后你叫什么名号,你的国土叫什么国土,都可以告诉你。

   现在茫然无期,只能说理论上终有一天会成佛,哪一天成佛谁都不知道。所以我们求生极乐,极乐净土是通向成佛之道当中的一所大学——极乐大学,校长是阿弥陀佛,教导主任观世音菩萨,训导主任大势至菩萨,由他们三位来带领我们成就佛道,我们绝对放心,我们也绝对有把握,所以这个门径非常地伟大。

   十六字口诀当中说:“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以深刻的信,和深切的愿,来持佛名号。前面是“信”和“愿”两大要素,下面的这句话——“持佛名号”,实际上就是“行”。怎么行呢?持佛名号。

   四种念佛当中,我们历代祖师最提倡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怎么修?修法有两种:散心念佛和定心念佛。定心念佛的极至可分为理一心不乱和事一心不乱,这个我们暂时不讲,因为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我们平时绝大多数众生都是靠散心念佛,散心念佛也决定能够了生死。而有些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说要么我就一心不乱念佛,散心念佛还不如不念。那么你就永远不能了生死。我们从散心念佛入定心念佛,这是个常规次第。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教我们,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定心念佛。

   要把我们的身,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把它都收摄起来,不要让它六根散乱,六识分别,心猿意马,这不好。当然这是很难的了,但是,最高目标、方向要定出来——“都摄六根”。其次“净念相继”,说简单一点,就是执持名号,念念不乱,念念清净,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

   念佛的最佳方式是“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自己念自己听,不要念给阿弥陀佛听。我们现在人念佛,马路上不念,房间里不念,广场里不念,“我要到大殿里去念佛”,“我要到佛堂里去念佛”,“我要烧了香在西方三圣面前念佛”。他认为,佛在大殿,佛在佛堂,念佛念给佛听。

   佛啊!我是乖宝宝,我来念佛了。不要这样。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尊洁净的阿弥陀佛的法身像,“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没有一处地方没有佛,心中有佛,佛即应心。因此,我们固然不排除在大殿念佛,更不反对在佛堂念佛,在阿弥陀佛像前念佛也许更能虔诚、更能深入、更能净心,相信有这样的功能。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可能把十二小时放在大殿里,我们也不大可能把八小时放在佛堂里,你没这样的条件。

   那就怎么样?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时时处处你都要念佛,不要有分别。这儿不念,到那儿念,不要。念念有佛,持佛名号。如果环境许可,就定心念佛。像我刚才说的——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或者盘腿、结定印,闭着眼睛,这很好。平时生活中、工作中,只要不是需要太用心的,比如看电视、看书,都可以念。如果是边看书边念佛,那就两败俱伤,佛也念不好,书也看不进;动脑筋做工作的时候,你不能念佛,一心不可二用。而散步、骑自行车,或者平时做简单劳动:洗个衣服、拖个地板,都可以念佛。

   念佛以金刚念最好,既不大声念,也不默念——默念容易昏沉,大声念容易疲惫,也容易影响别人。什么是金刚念?嘴巴在动,自己听得清清楚楚,别人不知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既不伤神,也不伤气,更不影响他人,这就是金刚念,绵绵不断。

   当你白天念佛,晚上梦中也会念佛的时候,首先要恭喜你,有希望了。凡是梦中都会念佛的人,临命终时一般都比较有把握,也就比较容易往生。所以我们追求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让自己在睡梦中也会念佛。比如睡梦中欢喜的时候,会念“阿弥陀佛”,恐怖的时候会喊“阿弥陀佛”,你如果梦中有这样的经历,觉得自己经常会在梦中念佛,你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了,已经完全入门了。

   完成第一步,你要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尽量把阿弥陀佛的圣号,先当作你的口头禅,见了同修“阿弥陀佛”,跟人家再见“阿弥陀佛”,想说谢谢,“阿弥陀佛”;乃至吓了一跳,也“阿弥陀佛”。

   把这个“阿弥陀佛”,贯穿在喜怒哀乐、吃饭睡觉、待人接物中。当然我们很多居士在社会上,如果佛不离口可能会遭来一些误解、歧视甚至讽刺。我们要有这种心理准备,人家把我们当怪人——这个人开口闭口阿弥陀佛。当然有些场合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让他们造这种口业,不要让众生造轻慢我们的意业。所以在许多社会场合,我们就只能用金刚念。

   但是在其他你觉得合适的环境中,在寺院、在共修、在跟同修接触,你就大胆地把阿弥陀佛念出来,养成了一个习惯了之后,习惯成自然,白天会念佛、梦中会念佛,这样将来百年之后,哪怕你临终有障碍,哪怕你临终有病苦,“阿弥陀佛”你会牢牢抓住,那么你这一生的修行就有了交待了,阿弥陀佛在临命终时手执金台,来迎接你,一刹那间生净土。

   为什么我们念回向文的时候要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念佛的功德怎么能庄严佛净土呢?因为极乐国土叫“莲池海会”,极乐净土除了七宝楼阁、黄金铺地、七重行树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莲花池,叫“七宝莲池”。

   七宝莲池的池中有四种花——“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微妙”是什么?是指莲花的形态漂亮,“香”是指它香味浓郁,“洁”是清清净净。我们看上海的白玉兰花,微妙吧?很微妙,花朵又白又大让人喜爱;香吧?香!一个庭院里种了一棵白玉兰,香啊。但是洁吗?不洁。

   打开花瓣都是小虫,细得像半颗芝麻,一朵花里五六十个小虫在花蕊爬,你如果吸一口气,当场就能吸进去一、二十个。所以这种花微妙、香,但不洁。而有些花很微妙,但不香;有些花很整洁,但不微妙。总之要具足“微妙、香、洁”,这是花中绝品、世上珍物。而极乐世界的莲华就具足了“微妙香洁”。

   这些莲花是哪来的呢?有的说这是观世音菩萨种的吧,阿弥陀佛种的吧——不是,是十方众生忆佛念佛产生的功德花。

   我们在娑婆世界念阿弥陀佛圣号,最初一念,极乐世界七宝池就抽出一枝小嫩芽,念、念、念、念,仿佛就在给它施肥,仿佛就给它晒太阳,仿佛就给它洒水,你所念出来的这朵莲花茁壮成长。

   最后你越念越大,越念越香,越念越光明,而且莲台标名——这是净旻法师的莲花,这是某某居士的莲花。如果你不念了,如果你退堕了,这个花朵就慢慢缩小,光明就暗淡。如果你执持名号、一向专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做到这些的话,你的莲花是微妙香洁、光明万丈,临终之时,阿弥陀佛就托着你的这朵宝莲,你念出来的莲花,来娑婆世界接引你,接引你往生。

   你的四大不调的躯壳,永远地留在了人间,衰朽了、火化了、烟消云散了;而你的神识,就进入了这朵莲花,被阿弥陀佛托在掌中,到了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我们就进入极乐大学。

   在极乐大学里面,天天闻法修行,“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还至本国,饭食、经行”,你去供养、参学、修行,那么,你就慢慢地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这样修上去,直至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到了妙觉菩萨,就是佛果了。这就是我们净土法门的一条修证之路。

   这个净土法门,好到什么程度呢?当然我们修每个法门,都有佛的赞美,都有祖师在赞叹——“这个法门好!”。《阿弥陀经》里所讲的净土法门,佛是怎么说的呢?

   东方诸佛、南方诸佛、西方诸佛、北方诸佛,上方诸佛、下方诸佛,六方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里面就有一个背景知识:《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题,是鸠摩罗什法师自己取的,原题被他改掉了。《阿弥陀经》的本名,就是释迦如来取的经名,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玄奘法师把它翻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含意是差不多的,因为同一句外语,两个人翻译就会成为两种风格,三个人翻译会成为三种风格,不同的译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翻译得不一样,但总之八九不离十。

   但这一经题,为什么到了鸠摩罗什法师的时候,就翻译成《佛说阿弥陀经》了呢?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简洁明了。因为鸠摩罗什法师他比较了解中国国情:“秦人好简”——中国人喜欢简洁明了,不喜欢啰里啰嗦。外国人的名字很长,地名很长,中国人很讨厌,每每看外国的书,看外国的电影,最辛苦的是记不住人名,记不住地名。

   中国人多好,阿狗、阿猫、小王、老张,三个字都用两个字来简称。所以鸠摩罗什法师,深契中国人的根性,他就给你来个简洁明了:此土释迦牟尼佛述说彼土阿弥陀佛的经典,叫《佛说阿弥…

《净土法门的要义[净旻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诚信大和尚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