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門的要義[淨旻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

   當然,往生淨土不等于當下成佛,但是可以講成佛有期了。我們現在衆生“具足佛性,皆當成佛”,這只是一種“理即佛”,天臺宗講“六即佛”當中的理即佛。就是說理論上承認你是佛,但是你只是理論上的佛,現實當中你有叁十二相嗎?你有八十種好嗎?你能放光動地嗎?什麼都不行。

   理論上講你會成佛,但哪一天成佛,不要說你不知道,聖賢也不知道。到了什麼時候你能知曉你能夠成佛了、佛能夠給你授記、告訴你何時成佛了呢?等你到極樂世界,就有了成佛的時間表。你圓證叁不退了,佛就給你換算,你再過多少時間,你會成佛,成佛之後你叫什麼名號,你的國土叫什麼國土,都可以告訴你。

   現在茫然無期,只能說理論上終有一天會成佛,哪一天成佛誰都不知道。所以我們求生極樂,極樂淨土是通向成佛之道當中的一所大學——極樂大學,校長是阿彌陀佛,教導主任觀世音菩薩,訓導主任大勢至菩薩,由他們叁位來帶領我們成就佛道,我們絕對放心,我們也絕對有把握,所以這個門徑非常地偉大。

   十六字口訣當中說:“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以深刻的信,和深切的願,來持佛名號。前面是“信”和“願”兩大要素,下面的這句話——“持佛名號”,實際上就是“行”。怎麼行呢?持佛名號。

   四種念佛當中,我們曆代祖師最提倡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怎麼修?修法有兩種:散心念佛和定心念佛。定心念佛的極至可分爲理一心不亂和事一心不亂,這個我們暫時不講,因爲是一個非常高的境界。

   我們平時絕大多數衆生都是靠散心念佛,散心念佛也決定能夠了生死。而有些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說要麼我就一心不亂念佛,散心念佛還不如不念。那麼你就永遠不能了生死。我們從散心念佛入定心念佛,這是個常規次第。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教我們,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定心念佛。

   要把我們的身,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把它都收攝起來,不要讓它六根散亂,六識分別,心猿意馬,這不好。當然這是很難的了,但是,最高目標、方向要定出來——“都攝六根”。其次“淨念相繼”,說簡單一點,就是執持名號,念念不亂,念念清淨,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

   念佛的最佳方式是“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自己念自己聽,不要念給阿彌陀佛聽。我們現在人念佛,馬路上不念,房間裏不念,廣場裏不念,“我要到大殿裏去念佛”,“我要到佛堂裏去念佛”,“我要燒了香在西方叁聖面前念佛”。他認爲,佛在大殿,佛在佛堂,念佛念給佛聽。

   佛啊!我是乖寶寶,我來念佛了。不要這樣。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尊潔淨的阿彌陀佛的法身像,“阿彌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沒有一處地方沒有佛,心中有佛,佛即應心。因此,我們固然不排除在大殿念佛,更不反對在佛堂念佛,在阿彌陀佛像前念佛也許更能虔誠、更能深入、更能淨心,相信有這樣的功能。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可能把十二小時放在大殿裏,我們也不大可能把八小時放在佛堂裏,你沒這樣的條件。

   那就怎麼樣?行住坐臥、語默動靜、時時處處你都要念佛,不要有分別。這兒不念,到那兒念,不要。念念有佛,持佛名號。如果環境許可,就定心念佛。像我剛才說的——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或者盤腿、結定印,閉著眼睛,這很好。平時生活中、工作中,只要不是需要太用心的,比如看電視、看書,都可以念。如果是邊看書邊念佛,那就兩敗俱傷,佛也念不好,書也看不進;動腦筋做工作的時候,你不能念佛,一心不可二用。而散步、騎自行車,或者平時做簡單勞動:洗個衣服、拖個地板,都可以念佛。

   念佛以金剛念最好,既不大聲念,也不默念——默念容易昏沈,大聲念容易疲憊,也容易影響別人。什麼是金剛念?嘴巴在動,自己聽得清清楚楚,別人不知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既不傷神,也不傷氣,更不影響他人,這就是金剛念,綿綿不斷。

   當你白天念佛,晚上夢中也會念佛的時候,首先要恭喜你,有希望了。凡是夢中都會念佛的人,臨命終時一般都比較有把握,也就比較容易往生。所以我們追求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讓自己在睡夢中也會念佛。比如睡夢中歡喜的時候,會念“阿彌陀佛”,恐怖的時候會喊“阿彌陀佛”,你如果夢中有這樣的經曆,覺得自己經常會在夢中念佛,你的第一步已經成功了,已經完全入門了。

   完成第一步,你要再往前走一步,就是盡量把阿彌陀佛的聖號,先當作你的口頭禅,見了同修“阿彌陀佛”,跟人家再見“阿彌陀佛”,想說謝謝,“阿彌陀佛”;乃至嚇了一跳,也“阿彌陀佛”。

   把這個“阿彌陀佛”,貫穿在喜怒哀樂、吃飯睡覺、待人接物中。當然我們很多居士在社會上,如果佛不離口可能會遭來一些誤解、歧視甚至諷刺。我們要有這種心理准備,人家把我們當怪人——這個人開口閉口阿彌陀佛。當然有些場合我們也要注意,不要讓他們造這種口業,不要讓衆生造輕慢我們的意業。所以在許多社會場合,我們就只能用金剛念。

   但是在其他你覺得合適的環境中,在寺院、在共修、在跟同修接觸,你就大膽地把阿彌陀佛念出來,養成了一個習慣了之後,習慣成自然,白天會念佛、夢中會念佛,這樣將來百年之後,哪怕你臨終有障礙,哪怕你臨終有病苦,“阿彌陀佛”你會牢牢抓住,那麼你這一生的修行就有了交待了,阿彌陀佛在臨命終時手執金臺,來迎接你,一刹那間生淨土。

   爲什麼我們念回向文的時候要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念佛的功德怎麼能莊嚴佛淨土呢?因爲極樂國土叫“蓮池海會”,極樂淨土除了七寶樓閣、黃金鋪地、七重行樹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的蓮花池,叫“七寶蓮池”。

   七寶蓮池的池中有四種花——“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微妙”是什麼?是指蓮花的形態漂亮,“香”是指它香味濃郁,“潔”是清清淨淨。我們看上海的白玉蘭花,微妙吧?很微妙,花朵又白又大讓人喜愛;香吧?香!一個庭院裏種了一棵白玉蘭,香啊。但是潔嗎?不潔。

   打開花瓣都是小蟲,細得像半顆芝麻,一朵花裏五六十個小蟲在花蕊爬,你如果吸一口氣,當場就能吸進去一、二十個。所以這種花微妙、香,但不潔。而有些花很微妙,但不香;有些花很整潔,但不微妙。總之要具足“微妙、香、潔”,這是花中絕品、世上珍物。而極樂世界的蓮華就具足了“微妙香潔”。

   這些蓮花是哪來的呢?有的說這是觀世音菩薩種的吧,阿彌陀佛種的吧——不是,是十方衆生憶佛念佛産生的功德花。

   我們在娑婆世界念阿彌陀佛聖號,最初一念,極樂世界七寶池就抽出一枝小嫩芽,念、念、念、念,仿佛就在給它施肥,仿佛就給它曬太陽,仿佛就給它灑水,你所念出來的這朵蓮花茁壯成長。

   最後你越念越大,越念越香,越念越光明,而且蓮臺標名——這是淨旻法師的蓮花,這是某某居士的蓮花。如果你不念了,如果你退墮了,這個花朵就慢慢縮小,光明就暗淡。如果你執持名號、一向專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做到這些的話,你的蓮花是微妙香潔、光明萬丈,臨終之時,阿彌陀佛就托著你的這朵寶蓮,你念出來的蓮花,來娑婆世界接引你,接引你往生。

   你的四大不調的軀殼,永遠地留在了人間,衰朽了、火化了、煙消雲散了;而你的神識,就進入了這朵蓮花,被阿彌陀佛托在掌中,到了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我們就進入極樂大學。

   在極樂大學裏面,天天聞法修行,“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還至本國,飯食、經行”,你去供養、參學、修行,那麼,你就慢慢地初地菩薩、二地菩薩、叁地菩薩……這樣修上去,直至等覺菩薩、妙覺菩薩;到了妙覺菩薩,就是佛果了。這就是我們淨土法門的一條修證之路。

   這個淨土法門,好到什麼程度呢?當然我們修每個法門,都有佛的贊美,都有祖師在贊歎——“這個法門好!”。《阿彌陀經》裏所講的淨土法門,佛是怎麼說的呢?

   東方諸佛、南方諸佛、西方諸佛、北方諸佛,上方諸佛、下方諸佛,六方諸佛,“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裏面就有一個背景知識:《佛說阿彌陀經》這個經題,是鸠摩羅什法師自己取的,原題被他改掉了。《阿彌陀經》的本名,就是釋迦如來取的經名,叫做《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玄奘法師把它翻譯爲《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含意是差不多的,因爲同一句外語,兩個人翻譯就會成爲兩種風格,叁個人翻譯會成爲叁種風格,不同的譯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會翻譯得不一樣,但總之八九不離十。

   但這一經題,爲什麼到了鸠摩羅什法師的時候,就翻譯成《佛說阿彌陀經》了呢?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簡潔明了。因爲鸠摩羅什法師他比較了解中國國情:“秦人好簡”——中國人喜歡簡潔明了,不喜歡啰裏啰嗦。外國人的名字很長,地名很長,中國人很討厭,每每看外國的書,看外國的電影,最辛苦的是記不住人名,記不住地名。

   中國人多好,阿狗、阿貓、小王、老張,叁個字都用兩個字來簡稱。所以鸠摩羅什法師,深契中國人的根性,他就給你來個簡潔明了:此土釋迦牟尼佛述說彼土阿彌陀佛的經典,叫《佛說阿彌…

《淨土法門的要義[淨旻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誠信大和尚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