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門的要義[淨旻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天到晚拿著念珠這樣拼命念佛,我現在該幹什麼幹什麼,只需臨命終時錄音機一開,或者叫幾個念佛的人來幫我念,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遍,一分鍾都不要,我就輕松往生,何必現在千修百煉吃那麼多苦、修那麼多佛!

   不是這樣的。古人說:“死如黃牛活剝皮”,這個時候四大分離,心生顛倒、意起貪戀,身心世界頓時一片迷茫、慌亂、痛苦,甚至無明業境的大發泄、大示現。千百年來沒有幾個人平時不學佛、平時不念佛,臨終之時忽然生起正念,念念往生,這種例子古今罕有。

   這只是佛的特意慈悲所說的一種到邊的話,以此來攝受一切。我們千萬不能完全寄希望于臨終十念,一定要靠平時功夫成片,那麼這個時候才能讓你臨終生起正念,臨終的時候心不顛倒、意不貪戀、如入禅定,念阿彌陀佛。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見到個別老修行,半生學佛念佛,臨終障緣生起,七顛八倒,不會念佛、不肯念佛,甚至不信念佛,不信極樂,不信彌陀。所以千萬不能存有此僥幸之心。

   我們平時念佛,一定要時時祈禱彌陀加持,消我宿業,“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願我臨終有家人配合,善知識助念,上品往生。一定要提倡助念,靠自己的念力,很難把握。親人一哭,朋友一哭,心生貪戀,想著老伴、想著子孫、想著産業,方寸大亂。所以一定平時要廣結善緣,要去參與助念,將來也希望別人來助念,給你開示。這是一個關鍵。

   淨土法門的原理,實際上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講得非常清楚。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裏,每一位菩薩都向釋迦牟尼佛報告自己修學的心得。觀世音菩薩叫“耳根圓通”法門,他是第二十五位出場,壓軸好戲。大勢至菩薩是二十五圓通中的第二十四圓通,叫“根大圓通”,通俗講就叫“念佛圓通”。

   他在楞嚴會上“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向佛報告。他說:“十方諸佛,憶念衆生,如母憶子”。不僅僅阿彌陀佛在憶念衆生,佛佛道同,佛佛平等,十方諸佛憶念衆生,就像慈母想孩子,所以“如母憶子”。但是,“若子逃逝,追憶何爲?”而這個孩子是個逆子,是個不肖子孫,他離家出走了,逃逝了,跑得無影無蹤了,你這個母親千腸百轉地想他,“雖憶何爲”,又有何作爲、有何用途呢?想了也白搭,想了也白想。兒子不想媽媽,媽媽想念孩子,一點用都沒有。

   一定要感應道交,這是雙向的東西。所以“子若憶母”,大勢至菩薩說,有一天,如果這個兒子思念媽媽,“如母憶時”,他想媽媽的程度,就像當年媽媽想他的時候一樣。那麼這對母子,“母子曆生不相違遠”,不單單是今生今世不相違背、不相遠離,而且曆生不相違遠。真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

   因此,我們這輩子擁有個好媽媽,你不要認爲這是一輩子的母子情,弄不好是五輩子、十輩子的母子情。六道輪回當中生生世世結母子緣,結父子緣,所以這輩子順理成章,成爲你的至親骨肉,來做你的媽媽,來做你的爸爸。所以叫“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最後大勢至菩薩把最重要的理論說出來了,“若衆生心,憶佛念佛”,什麼叫“憶佛念佛”?心中思念,叫“憶”;口中稱名,叫“念”。內在的叫“憶佛”,外在的叫“念佛”,身心內外要相應。憶佛、念佛,“則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許多人認爲念佛只是爲了百年以後往生淨土。那是當來見佛。其實還有現前見佛——睡夢中意根見佛啊,有時候念佛忽然鼻子聞到一股奇妙的香味啊,鼻根見佛;有時念佛耳朵聽到奇異的樂音啊,耳根見佛。故說“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但是一定要順其自然,千萬不要執著于“現前”見佛!很多人一修行,就希望佛顯靈給他看,就希望佛托夢給他看,就希望在空中明明白白看到佛的色身。

   如果你這樣思念的話,非常容易著魔,那麼天魔就來現相給你看。你一生歡喜心,沾染了“歡喜魔”,一哭就沾染了“悲魔”,以後一聽到佛號、一見到佛像就哭。我們誤以爲那個人信仰真誠,其實你要注意,他已經失態了,已經不正常了。一見佛、一進寺院就哭,這已經沾了悲魔,不合適。我們學佛的人,如如不動,平常心。不要這種失態,失態不好,行于中道最好。既不要沾染喜魔,也不要沾染悲魔。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離佛很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借助任何方便,就能夠自己當下心開意解,開悟。所以永明延壽大師,他是禅宗法眼宗的祖師,但他提倡淨土。他著有《淨土四料簡》,用禅和淨作了比較。

   他說: “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作人師,來生作佛祖。”我們說“如虎添翼”,老虎已經是百獸之王了,再給他加上犄角,那是不得了了,那是王中之王啊。這輩子就是人中之師,大善知識,來生就成佛作祖。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禅不好說,說簡單它最簡單,說奧妙它最奧妙。沒有這種明眼的大善知識接引你、印證你、提攜你,修禅十人九磋路。所以“陰境若現前”,也就是五十種陰魔現前的時候,刹那之間就隨陰魔走了,人就墮落了。所以他作爲一個禅宗祖師,告誡我們要切記這一點。

   那麼,“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是永明延壽大師告訴我們,雖然無禅,但只要專修淨土,萬修萬人去,百年之後,我們往生極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呢?!

   最後一句話,“無禅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那就是既不修禅,也不修淨土。如果你禅也不修,淨也不信,那麼你就是一個世間庸人凡夫,你所走的道路很可能最後就是鐵床、銅柱,就像《地藏經》裏說的那樣,如入無間地獄,流浪生死,苦不堪言。祖師很慈悲,說“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沒有一個依怙,沒有一個依靠,萬劫千生,漂流在苦海當中,永無出頭之日。這是最可怕的後果。

   到了清代的時候,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也就是印光大師的前一位祖師,徹悟大師。他爲淨土法門總結了十六個字的口訣,很簡單:“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生信願,持佛名號。”這是我們淨土法門的一大綱宗。什麼是“真爲生死”?我們無論是修顯、修密,都爲了了生脫死。我們現在是流浪生死,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信心難起今已起,都具足了。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所以我們要真正生起一種真切的了生死的心,決不追求人天福報。我學佛,我念佛,我種福田,都不求人天福報,也不求聲聞、緣覺,“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常將生死挂心頭。要抱著什麼樣的心呢?要像我們做晚課的時候,普賢菩薩《警衆偈》裏面講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天又已經過去了,我的生命又減少了一天,“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就像一條水中的魚兒,你賴以生存的水又減少了,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所以“大衆當勤精進”,應當勤奮地修精進波羅蜜。我們六波羅蜜當中有“精進波羅蜜”。

   什麼叫“精”,精而不雜,要專修;什麼叫“進”,進而不退,要努力。所以“精而不雜,進而不退”,就叫精進心。最後,“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我們要念世相無常,刹那生滅,只有念無常的人,才會了生死,不要放逸自流。

   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說“七十小弟弟,八十不稀奇”,這是對的,衆生有福報。但假設我們能活八十歲,那麼人到四十,就是黃土埋腰了,生命過半,來日無多。小時候懵懵懂懂不懂佛法,到老了之後生活質量下降、身體質量大打折扣,六七十歲以後是百病叢生。

   別以爲我們才四十,我們自以爲還有一半的光陰,但是四十歲後的光陰,它的質量,已經不如四十歲以前那麼高了。以前是生龍活虎不生病的,熬個夜,走個路,挑個擔,做個事,頭腦清楚,記憶力強,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到了四十歲以後,都不如已前,從此面向的是一條坎坷之道。所以“真爲生死”就要發這樣的心。發起什麼心呢?發起菩提心。

   菩提心是一切佛法教理行果、八宗顯密的根本,也是區別我們修小乘還是修大乘的根本。小乘,有解脫心,沒有菩提心。只有大乘佛法,才具足菩提心。菩提心包含了解脫心,包含了慈悲心,它是最圓滿的。

   菩提心,也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說來簡單,無非四個字: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也就是我們今天授皈依時四弘誓願當中的“衆生無邊誓願度,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兩句話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菩提心。

   所以“真爲生死,發菩提心”,這是根本,實際上講是一個通途行門,決不是淨宗特有的,無論是修天臺、修禅、修密,能不爲生死嗎?能不發菩提心嗎?所以上師爲我們開示,要我們“真爲生死發菩提心”,禅師爲我們開示,也要“真爲生死發菩提心”,法師給我們開示,也是“真爲生死發菩提心”,這個是通途基礎,不是屬于淨宗特有的。後兩句:“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八個字,則是我們淨土宗特有的。

   淨土宗的大口訣,是上述四句話、十六個字。小口訣只有叁個字:信、願、行。怎麼信呢?深信,深切地信、深刻地信、深入地信。

   第二,願,要切願,切切實實地願。切實之願,真切之願,不是虛假之願。

   第叁,行,怎麼行?力行。努力地去實行,盡力去實行,全力地去實行,努力、盡力、全力。我們說“全力以赴”,這就叫力行。具足了深信、切願、力行,大事已辦,決定往生,也就決定解脫,也就決定成佛…

《淨土法門的要義[淨旻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誠信大和尚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