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法门的要义[净旻法师]

  净旻法师简介

   释净旻,俗姓杨,祖籍湖北江陵,1968年12月生于浙江定海。1990年于浙江普陀山普济寺依悟道上人剃度,法名传照,字净旻。翌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一诚长老座下受具足戒。毕业于普陀山佛学院天台宗进修班,专攻天台学。2000年承嗣香港观宗寺觉光大师法脉,为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七世。

   历任普陀山紫竹林副监院、普济寺副监院兼妙善方丈秘书、祥慧净院监院。现任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普陀山佛教艺术总监、隐秀讲院监院等职。发表有《台宗三字经》、《天台宗基本架构》、《论大乘是佛说的基本理念》、《“大白牛车”释义》、《普陀与高僧》等论文多篇,参与《普陀洛迦山志》的编审,主编《妙善大师年谱》、《普陀山观音宝相集》。

   素秉“持戒为本,善友为依,弘法为务,净土为归”之志,曾应邀讲学于普陀山佛学院、浙江大学总裁班、清华大学总裁班、宁波佛教居士林、余姚佛教居士林、上海复旦大学、香港会展中心等。

  

  净土法门要义

  净旻法师

  2007-03-02

  于普陀山隐秀讲院

  

   净土法门的要义,简单扼要地介绍一下。

   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是天台宗,在隋朝建立。天台宗之后,出现了第二个宗派,就是三论宗。剩下的几个宗派几乎都是在唐代建立的,有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密宗、禅宗和净土宗。以上号称中国汉地的八大宗派。八大宗的建立,抱着一种什么原则呢?就是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说八万四千种法。一切宗派,一切行门,上契诸佛之理,下合众生之机。

   所以说“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生什么样的病,服什么样的药。药没有贵贱,只有对症不对症;法没有高下,能够契合众生根机,皆是妙法。所以我们要强调的是:门户之见不可有,宗派情怀不可无!无论我们学什么宗、修什么法,我认定我们的法最为殊胜,最为圆满。

   但这个“最为殊胜”,是因为合我的机,所以最为殊胜;为什么说它“最为圆满”呢?因为它不离佛陀无上妙智与出世本怀。从这个意义上讲,显密平等,八宗平等。

   在我们汉地,唐宋之际,以禅门最盛。一般的出家人,包括很多的士大夫学佛,都是学临济禅、学曹洞禅,所以禅门兴盛。影响所及,天下寺院,大都称为“禅寺”、“禅院”、“禅林”。

   宋代以后,净土法门逐渐在民间流行。当然这得力于我们的永明延寿大师、四明法智大师、慈云遵式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等一大批大善知识的不懈弘扬,更因净土法门本身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那么,净土法门的依据在哪里呢?古称“三经一论”,这是净宗的理论依据。“三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和《佛说阿弥陀经》,“一论”是天亲菩萨造的《往生论》。“天亲菩萨”也就是无著菩萨的弟弟世亲菩萨。到了清末的时候,魏源居士,他加了一本经,就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愿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他认为《普贤行愿品》应该称为净土第四经,这就变成了净宗“四经一论”。南京金陵刻经处的杨仁山居士给他作了一个木刻本,就叫《净土四经》。

  

   到了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他非常推崇《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部《念佛圆通章》只有两三百字,简明扼要,但把净宗的原理、纲要,讲得清清楚楚,所以他在《文钞》当中说:《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可谓净宗最妙开示。因此合称为净土“五经一论”。从此形成定式,我想没有人再加第六本经了。

   净土思想传到中国,第一个弘扬的,是东晋庐山东林寺的慧远大师,他弘扬的念佛,是实相念佛。我们净土法门有四种念佛:最高境界实相念佛,其次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在远公大师之后,又出了两位大德,都在中国北方山西一带,就是道绰大师和昙鸾大师。特别昙鸾大师,他造了一本《往生论》的注,道绰大师作了一本《安乐集》,在中国的北方弘扬净土法门。但是这两位祖师,却没有被排入到净宗十三祖的序列当中,被人们忽略掉了,而在日本却非常受尊崇。汉地所传诵的,是初祖庐山远公大师、二祖长安光明导公大师,即光明寺的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名著叫作《观无量寿经四帖疏》,一共四卷,故称“四帖”。我们中国很多学净土的人,忘了道绰大师和昙鸾大师,其实这两位非常重要。

   当然净土法门开宗立派最重要的是二祖善导大师,他在中国第一个被称为是弥陀化身。第二个被称为弥陀化身的,是唐代天台山的丰干禅师,他有两个著名的弟子:寒山和拾得。第三个被称为弥陀化身的,是唐末五代时候住在杭州,即现在的净慈寺,当时叫慧日永明院,就是永明延寿大师。甚至他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被人们称为“弥陀诞”。阿弥陀佛圣诞日从何而来,净土五经一论没有记载,整部《大藏经》里,佛没有说过。我们现在使用的十一月十七这个日子,是沿用了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就像我们说的弥勒菩萨的生日是正月初一,依据在哪里?佛在《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里都没有讲过,这个依据是根据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契此和尚)的生日在正月初一,所以中国的佛教界就把它定为弥勒圣诞日。

   到了二祖导公大师的时候,他就在这四种念佛当中,特别提倡持名念佛。因为《观无量寿经》提倡的是观想念佛——十六观。所以《观无量寿经》,又称《十六观经》。但善导大师讲:末法众生,“境细心粗”,境非常地微细,心非常地粗躁,“境细心粗,观想难成”。修观想法门,修十六观非常难。认为末法时代,还是倡导持名念佛。而持名念佛在净土三经中,洽洽是《阿弥陀经》所极力提倡的,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希望大家能够持名念佛。我们现在用的《佛说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而玄奘法师翻译的另外一个版本,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里玄奘法师翻译为“一向专念”。我们看到“一心不乱”四个字,感到很有压力。末法众生,身心散乱,妄念不断,要想一心不乱,太难!我们不妨看一下玄奘法师的译本,他把它译为“一向专念”,所以很多地方我们就可以对照实施。

  净土法门在唐朝的时候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共鸣,到了现在可以讲大江南北在汉传佛教地区,是第一宗。禅宗已经没落了,衰退了,甚至已经变成了口头禅、文字禅,只是一些知识分子还非常地向往禅学、向往禅的境界。但是一般的信众,包括大量的出家人,还是以念佛了生死,叫“念弥陀慈父,生极乐家乡”,念佛为因,成佛为果,宣扬这种思想。所以现在虽然匾额上还写着“某某禅寺”,但是里面课诵修行,都是念阿弥陀佛,回向都是“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或者“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都是用的净宗的法门。

   我的师父悟公上人,和我本人,都是忠实的净土宗信徒,专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在佛门当中,自古都称之为“方便法门”。但是这句话不确切。严格地说,净土法门用四个字形容:难信易行。

   从“易行”的角度来讲,它是方便法门,它只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就可以了,不需要你精研佛法,不需要你具备禅定功夫,不需要你年轻,也不需要修很多加行,它都没有这些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易行道”,是个方便法门;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在方便的前面,它有两个字:“难信”法门。

   所以佛自己在说《阿弥陀经》的时候,就讲我今天“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我们诵《阿弥陀经》的时候,都知道有这句话。这是佛自己总结的。

   佛给大家讲的这部经,比起《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来,《阿弥陀经》并不长,几千字而已。但是,佛却把它称之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还说“是为甚难”,这句“是为甚难”是什么意思?——就是我讲得很辛苦,弘扬《阿弥陀经》很艰难。为什么?因为很难使大家生起决定信——天底下真有这么回事吗?真有极乐世界吗?这么高妙的境界难道念念佛号就能往生了吗?我们业障如此深重也能往生吗?——有无量的疑惑去针对这部经。

   所以说净土法门难信易行。如果你能生起深信之心,万修万人去!这是佛为末法众生所开许的一条径中之径,一种异方便,所以非常适合不同根性,尤其是业障比较重、慧力比较浅的众生。

   在《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愿,最终成就菩提,就是阿弥陀佛。法藏比丘通过因地修行,在果上成佛的时候,也便成就了彼岸世界——极乐净土。那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最根本的愿,应该说是第十八愿、十九愿和二十愿。这三条愿都是讲念佛摄受众生的,其中第十八愿尤为重要,也被称为是四十八愿中的根本愿,叫做“十念往生愿”。

   他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我们净土法门之所以被称为方便法门,就是佛说的退一万步讲,哪怕你一生不学佛、一生不念佛,但临终有大福报、大因缘,听闻了极乐境界、净土法门,能够念念向往,乃至临终只念了十句“阿弥陀佛”名号,也蒙慈悲接引,能够让你下下品往生。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除了生起一种对净土法门的向往、赞叹之情,和对佛慈悲的一种感谢之外,千万不能生起侥幸心理。什么叫侥幸心理?——哦,这么简单?那我现在何必这么吃苦,念佛何必这么精进,何必一…

《净土法门的要义[净旻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诚信大和尚开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