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門的要義[淨旻法師]

  淨旻法師簡介

   釋淨旻,俗姓楊,祖籍湖北江陵,1968年12月生于浙江定海。1990年于浙江普陀山普濟寺依悟道上人剃度,法名傳照,字淨旻。翌年在江西雲居山真如寺一誠長老座下受具足戒。畢業于普陀山佛學院天臺宗進修班,專攻天臺學。2000年承嗣香港觀宗寺覺光大師法脈,爲傳持天臺教觀第四十七世。

   曆任普陀山紫竹林副監院、普濟寺副監院兼妙善方丈秘書、祥慧淨院監院。現任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浙江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普陀山佛教藝術總監、隱秀講院監院等職。發表有《臺宗叁字經》、《天臺宗基本架構》、《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大白牛車”釋義》、《普陀與高僧》等論文多篇,參與《普陀洛迦山志》的編審,主編《妙善大師年譜》、《普陀山觀音寶相集》。

   素秉“持戒爲本,善友爲依,弘法爲務,淨土爲歸”之志,曾應邀講學于普陀山佛學院、浙江大學總裁班、清華大學總裁班、甯波佛教居士林、余姚佛教居士林、上海複旦大學、香港會展中心等。

  

  淨土法門要義

  淨旻法師

  2007-03-02

  于普陀山隱秀講院

  

   淨土法門的要義,簡單扼要地介紹一下。

   中國佛教的第一個宗派是天臺宗,在隋朝建立。天臺宗之後,出現了第二個宗派,就是叁論宗。剩下的幾個宗派幾乎都是在唐代建立的,有華嚴宗、法相宗、律宗、密宗、禅宗和淨土宗。以上號稱中國漢地的八大宗派。八大宗的建立,抱著一種什麼原則呢?就是衆生有八萬四千種病,佛說八萬四千種法。一切宗派,一切行門,上契諸佛之理,下合衆生之機。

   所以說“藥無貴賤,愈病者良;法無優劣,契機則妙。”生什麼樣的病,服什麼樣的藥。藥沒有貴賤,只有對症不對症;法沒有高下,能夠契合衆生根機,皆是妙法。所以我們要強調的是:門戶之見不可有,宗派情懷不可無!無論我們學什麼宗、修什麼法,我認定我們的法最爲殊勝,最爲圓滿。

   但這個“最爲殊勝”,是因爲合我的機,所以最爲殊勝;爲什麼說它“最爲圓滿”呢?因爲它不離佛陀無上妙智與出世本懷。從這個意義上講,顯密平等,八宗平等。

   在我們漢地,唐宋之際,以禅門最盛。一般的出家人,包括很多的士大夫學佛,都是學臨濟禅、學曹洞禅,所以禅門興盛。影響所及,天下寺院,大都稱爲“禅寺”、“禅院”、“禅林”。

   宋代以後,淨土法門逐漸在民間流行。當然這得力于我們的永明延壽大師、四明法智大師、慈雲遵式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等一大批大善知識的不懈弘揚,更因淨土法門本身的“叁根普被,利鈍全收”。

   那麼,淨土法門的依據在哪裏呢?古稱“叁經一論”,這是淨宗的理論依據。“叁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和《佛說阿彌陀經》,“一論”是天親菩薩造的《往生論》。“天親菩薩”也就是無著菩薩的弟弟世親菩薩。到了清末的時候,魏源居士,他加了一本經,就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普賢願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他認爲《普賢行願品》應該稱爲淨土第四經,這就變成了淨宗“四經一論”。南京金陵刻經處的楊仁山居士給他作了一個木刻本,就叫《淨土四經》。

  

   到了我們淨土宗第十叁代祖師印光大師,他非常推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部《念佛圓通章》只有兩叁百字,簡明扼要,但把淨宗的原理、綱要,講得清清楚楚,所以他在《文鈔》當中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可謂淨宗最妙開示。因此合稱爲淨土“五經一論”。從此形成定式,我想沒有人再加第六本經了。

   淨土思想傳到中國,第一個弘揚的,是東晉廬山東林寺的慧遠大師,他弘揚的念佛,是實相念佛。我們淨土法門有四種念佛:最高境界實相念佛,其次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在遠公大師之後,又出了兩位大德,都在中國北方山西一帶,就是道綽大師和昙鸾大師。特別昙鸾大師,他造了一本《往生論》的注,道綽大師作了一本《安樂集》,在中國的北方弘揚淨土法門。但是這兩位祖師,卻沒有被排入到淨宗十叁祖的序列當中,被人們忽略掉了,而在日本卻非常受尊崇。漢地所傳誦的,是初祖廬山遠公大師、二祖長安光明導公大師,即光明寺的善導大師。善導大師的名著叫作《觀無量壽經四帖疏》,一共四卷,故稱“四帖”。我們中國很多學淨土的人,忘了道綽大師和昙鸾大師,其實這兩位非常重要。

   當然淨土法門開宗立派最重要的是二祖善導大師,他在中國第一個被稱爲是彌陀化身。第二個被稱爲彌陀化身的,是唐代天臺山的豐幹禅師,他有兩個著名的弟子:寒山和拾得。第叁個被稱爲彌陀化身的,是唐末五代時候住在杭州,即現在的淨慈寺,當時叫慧日永明院,就是永明延壽大師。甚至他的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被人們稱爲“彌陀誕”。阿彌陀佛聖誕日從何而來,淨土五經一論沒有記載,整部《大藏經》裏,佛沒有說過。我們現在使用的十一月十七這個日子,是沿用了永明延壽大師的生日。就像我們說的彌勒菩薩的生日是正月初一,依據在哪裏?佛在《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裏都沒有講過,這個依據是根據奉化嶽林寺布袋和尚(契此和尚)的生日在正月初一,所以中國的佛教界就把它定爲彌勒聖誕日。

   到了二祖導公大師的時候,他就在這四種念佛當中,特別提倡持名念佛。因爲《觀無量壽經》提倡的是觀想念佛——十六觀。所以《觀無量壽經》,又稱《十六觀經》。但善導大師講:末法衆生,“境細心粗”,境非常地微細,心非常地粗躁,“境細心粗,觀想難成”。修觀想法門,修十六觀非常難。認爲末法時代,還是倡導持名念佛。而持名念佛在淨土叁經中,洽洽是《阿彌陀經》所極力提倡的,經雲“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希望大家能夠持名念佛。我們現在用的《佛說阿彌陀經》,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而玄奘法師翻譯的另外一個版本,叫《稱贊淨土佛攝受經》。這裏玄奘法師翻譯爲“一向專念”。我們看到“一心不亂”四個字,感到很有壓力。末法衆生,身心散亂,妄念不斷,要想一心不亂,太難!我們不妨看一下玄奘法師的譯本,他把它譯爲“一向專念”,所以很多地方我們就可以對照實施。

  淨土法門在唐朝的時候已經引起了各界的共鳴,到了現在可以講大江南北在漢傳佛教地區,是第一宗。禅宗已經沒落了,衰退了,甚至已經變成了口頭禅、文字禅,只是一些知識分子還非常地向往禅學、向往禅的境界。但是一般的信衆,包括大量的出家人,還是以念佛了生死,叫“念彌陀慈父,生極樂家鄉”,念佛爲因,成佛爲果,宣揚這種思想。所以現在雖然匾額上還寫著“某某禅寺”,但是裏面課誦修行,都是念阿彌陀佛,回向都是“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爲父母”,或者“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這都是用的淨宗的法門。

   我的師父悟公上人,和我本人,都是忠實的淨土宗信徒,專修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在佛門當中,自古都稱之爲“方便法門”。但是這句話不確切。嚴格地說,淨土法門用四個字形容:難信易行。

   從“易行”的角度來講,它是方便法門,它只要具足信、願、行叁資糧就可以了,不需要你精研佛法,不需要你具備禅定功夫,不需要你年輕,也不需要修很多加行,它都沒有這些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一個“易行道”,是個方便法門;但是千萬不要忘記,在方便的前面,它有兩個字:“難信”法門。

   所以佛自己在說《阿彌陀經》的時候,就講我今天“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我們誦《阿彌陀經》的時候,都知道有這句話。這是佛自己總結的。

   佛給大家講的這部經,比起《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來,《阿彌陀經》並不長,幾千字而已。但是,佛卻把它稱之爲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還說“是爲甚難”,這句“是爲甚難”是什麼意思?——就是我講得很辛苦,弘揚《阿彌陀經》很艱難。爲什麼?因爲很難使大家生起決定信——天底下真有這麼回事嗎?真有極樂世界嗎?這麼高妙的境界難道念念佛號就能往生了嗎?我們業障如此深重也能往生嗎?——有無量的疑惑去針對這部經。

   所以說淨土法門難信易行。如果你能生起深信之心,萬修萬人去!這是佛爲末法衆生所開許的一條徑中之徑,一種異方便,所以非常適合不同根性,尤其是業障比較重、慧力比較淺的衆生。

   在《無量壽經》中,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願,最終成就菩提,就是阿彌陀佛。法藏比丘通過因地修行,在果上成佛的時候,也便成就了彼岸世界——極樂淨土。那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最根本的願,應該說是第十八願、十九願和二十願。這叁條願都是講念佛攝受衆生的,其中第十八願尤爲重要,也被稱爲是四十八願中的根本願,叫做“十念往生願”。

   他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因此我們淨土法門之所以被稱爲方便法門,就是佛說的退一萬步講,哪怕你一生不學佛、一生不念佛,但臨終有大福報、大因緣,聽聞了極樂境界、淨土法門,能夠念念向往,乃至臨終只念了十句“阿彌陀佛”名號,也蒙慈悲接引,能夠讓你下下品往生。

   但是這個時候,我們除了生起一種對淨土法門的向往、贊歎之情,和對佛慈悲的一種感謝之外,千萬不能生起僥幸心理。什麼叫僥幸心理?——哦,這麼簡單?那我現在何必這麼吃苦,念佛何必這麼精進,何必一…

《淨土法門的要義[淨旻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誠信大和尚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