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经》的知识意义探究(杜保瑞)▪P4

  ..续本文上一页将集中处理佛教境界哲学的几个重要概念的知识意义问题,包括“如来藏”、“涅槃”、“声闻缘觉乘”、“一乘成佛”、“自证圣智境界”等观念,此类观念皆涉及主体修证活动之境界问题,或为言说主体自身根本清净相,或为言说升进历程中之诸位阶,或为言说终趣清净相概念等等。“如来藏”讲主体之真正清净本质,“涅槃”讲成果位之观念,“声闻、缘觉”讲未到究竟地之果位观念,“一乘成佛”讲果位是绝对且唯一之观念,“自证圣智境界”讲主体自我圆满的知识意义。这些观念都是大乘精神中之重要概念,《楞伽经》经文中对这些概念之实义皆有明确立场,以下分述之。

  《楞伽经》中所说的“如来藏识”是一清净的本体,又是遍兴造化的主体,亦即是阿赖耶识之另一表述语辞,“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外道不知执为作者,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藏识。”[16];“如来藏名藏识,意及意识并五识身。”[17];这是《楞伽经》对于阿赖耶识染净问题的哲学立场,对于主体成佛可能性问题,藉由主体自身根本清净的如来藏概念意义之阐明而予以确立。实际上,无论以阿赖耶识或染或净说之,或以清净如来藏说之,这都是中国佛教哲学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既然众生皆可成佛,就应该在主体概念内设置成佛必然性保证之机制,以及堕落因缘之说明,因此如来藏概念之推出,即是欲有以区别于唯识系统之讨论现象结构之知识架构之学,而另外面对一哲学问题,即成佛的可能性问题,而以主体自身根本清净之观念以解决此问题,因而出现之如来藏概念,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这根本就是不同的哲学基本问题,而不是只是概念使用与安排的异同的问题。

  《楞伽经》经文中对于如来藏概念的使用上有重要的哲学知识意义者,为“此如来藏藏识是佛境界”[18]之说者,此说即等于是说众生本具之如来藏藏识之完全呈显之时即是众生自证成佛境界之时,此义即以如来藏识之清净义为依据,而得作为修证者修证活动时之察伺对象,即以主体自身之意识世界之自我清净为修证的蕲向,如来藏识是众生自我意识之本来状态,是主体自身之本具状态,修证活动只以回覆此本具状态为意义,修证活动之可能亦依此而获得必然得以成功之保证,当然此一保证只是说为理论上之可能性之绝对保证,至于现实上之佛境界之促成则仍是历劫因缘中事。《楞伽经》经文中对于如来藏概念另有一段讨论如下:

  “佛言: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着于我。大慧,譬如陶师于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尔,于远离一切分别相无我法中,以种种智慧方便善巧,或说如来藏,或说为无我,种种名字各各差别。大慧,我说如来藏,为摄着我诸外道众,令离妄见入三解脱,速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佛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若欲离于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楞伽经》页114)

  此经文中说“不应于此执着于我”、“若欲离于外道见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此即是对于如来藏概念之作为自证境界之蕲向之时,实是一去除人法诸执之修证历程,因此切勿以有此如来藏而转为执着有我之义,不执有我并非无我,而是无有我执之我,无我执且无法执之我即是“自证圣智境界”,此一成佛境界中诸识清净皆无差别,无论我佛他佛皆无差别[19],此时已无我执意识,亦不执着一如来藏概念,故“应知无我如来藏义”。并非自己又否定有此一“如来藏”,而是在修证境界中要求远离对此一境界的执着。

  五、“佛“不入“涅槃”””观念的知识意义

  “涅槃”概念也是《楞伽经》文中屡屡触及的重要概念,“涅槃”自是一果位概念,实际上是成佛运动中之终趣目标,即直指最高境界状态者,然而因大乘知识之发展历程,对于最终境界之陈述乃有着新的知识意义上的转进,因此对于“涅槃”果位之对待亦有新的表述方式。《楞伽经》经文中述及“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20]、“不入涅槃”等义,其实是将“涅槃”概念当作一修证主体之自我以为之圆满状态,此一自我以为之圆满状态却可能是尚未证至最终境界之状态,依据大乘精神中之三乘一乘之观念而言,声闻、缘觉乘实只为一修证者之自我以为之圆满状态,其实皆是未至究竟清净的状态,因此不以佛称之,因此修证者不应于此入涅槃,此是《楞伽经》言于不入涅槃观念之一义。

  另有一义者即为佛境界本身之作用,如果以“涅槃”概念即为最终圆满状态而言,佛境界当然就是涅槃之最终状态,佛即真入涅槃者,然而,大乘精神中之佛概念却是一加持菩萨、救渡众生之绝对智者,因其已无一切人我法执,因此亦无一涅槃相之可入可证之义在者,此即《金刚经》经文言于“无有一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义者,故而言其“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不入涅槃”,参见其言:

  “复次,大慧,此中一阐提何故于解脱中不生欲乐?大慧,以舍一切善根故。为无始众生起愿故。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言此非随顺契经调伏解脱之说,作是语时,善根悉断不入涅槃。云何为无始众生起愿?谓诸菩萨以本愿方便,愿一切众生悉入涅槃,若一众生未涅槃者,我终不入。此亦住一阐提趣。此是无涅槃种性相。大慧菩萨言:世尊,此中何者毕竟不入涅槃?佛言:大慧,彼菩萨一阐提,知一切法本来涅槃,毕竟不入,非舍善根。何以故?舍善根一阐提,以佛威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佛于一切众生无舍时故,是故菩萨一阐提不入涅槃。”(《楞伽经》页98)

  以上经文中所讨论到的“彼菩萨一阐提,知一切法本来涅槃,毕竟不入,非舍善根。”,大乘菩萨因知一切法本来清净,为救渡众生之愿力故,将进行永不止息的救渡活动,因此无有止息,止息是“涅槃”之一义,大乘菩萨因不止息,因此“不入涅槃”。实际上“入涅槃”已是其果位,其已“入涅槃”,只其不耽止于自我以为之圆满境界,并且仍在活动,因此“不名涅槃”,所以又称其为一“毕竟不入”“涅槃”者。此与“舍善根一阐提”者不同,“舍善根一阐提”即做尽无间恶业之愚昧众生,但却仍有入涅槃之可能,此一可能性依于众生之如来藏藏识本来清净之理论义而永有成佛之可能,亦依于诸佛必然救渡众生之愿力而永有其成佛机缘,成佛即入涅槃,所以“舍善根一阐提”并非毕竟不入涅槃者。当然,当“舍善根一阐提”因佛力救渡而证成佛之时,亦因知永无毕竟涅槃相之可入,故而亦将“毕竟不入涅槃”。

  由以上之讨论中可以见出大乘观念中对于“涅槃”概念实具多重歧义性,有指其为一自我以为之圆满状态的“静态状态意义的涅槃义”,此即指在阿罗汉、声闻、缘觉等修证者所自我以为的最高境界状态,对于此一状态,大乘精神中之佛果位者将再予加持而不使其入此涅槃之中,实际上即是认为根本没有此一阶次之终极涅槃境界在者。另又有指真正大乘成佛境界之圆满状态义之“涅槃”者,此即排除尚未进至最高境界的阿罗汉、声闻、缘觉等位阶之“涅槃”义者,然而此一意义下之涅槃状态却不是一止息不动、耽于自乐之境界状态,而是一积极建动、救渡众生的觉智者状态,故而说其不入涅槃之时之涅槃义者乃指一自耽不动之涅槃义者。大乘精神中之“涅槃”概念之歧义性、浮动性由此可见一般[21]。

  六、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一乘观念的知识意义

  《楞伽经》欲提一乘成佛观念,即谓成佛果位只此一位,非有三位,说三乘仍是为一乘成佛观而说,说三乘只是重新界定早期经典中之成佛果位之境界意义,但说其仍有不终究处。终究之成佛果位者仍是空性智慧的实践者,只是大乘经典对于最终空性智慧境界有新的意义要求,此一意义之解说即需转至宇宙论知识意义项下来说明才得完备,即对于最高修证主体真正的存在状态进行知识说明,并由此而得以清楚说明被大乘精神指为成就果位不足之声闻、缘觉乘之存在状态。《楞伽经》以人法二空、变异生死之断尽、本习之净尽等为标准,此即从修证者之宇宙论意义之主体存在现象中之心识染净状态为判断,判断前此之修证者仍有其在主体心识之不净尽之状态中,故而不应以之为究竟果位,而仍应继续修习,以达主体心识最终完全净尽为止,即达最终一乘义之成佛境者。未达最终清净境界之佛果位的修证者会自以为已达致最终境界,因而耽乐于此境界之法乐之中,入此寂灭三昧乐中,“声闻缘觉执着涅槃希求自乐”[22]、“声闻缘觉着三昧乐是故于中生涅槃想”[23]。如其言:

  “复次,大慧:声闻乘有二种差别相,所谓自证圣智殊胜相,分别执着自性相。云何自证圣智殊胜相?谓明见苦、空、无常无我诸谛境界,离欲寂灭故,于蕴界处若自若共外不坏相,如实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获禅解脱三昧道果,而得出离,住自证圣智境界乐。未离习气及不思议变易死,是名声闻乘自证圣智境界相。菩萨摩诃萨虽亦得此圣智境界,以怜愍众生故,本愿所持故,不证寂灭门及三昧乐,诸菩萨摩诃萨于此自证圣智乐中,不应修学。”(《楞伽经》页88)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有三乘,不说一乘?佛言:大慧,声闻、缘觉,无自般涅槃法故,我说一乘以彼但依如来所说,调伏远离,如是修行而得解脱,自所得;又彼未能除灭智障及业习气,未觉法无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是故我说以为三乘。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于无漏界而得觉悟已,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出世上上无漏界中修诸功德,普使满足,获不思议自在法身。”(《楞伽经》页173、174)

  此禅定境界固然仍是一境界,…

《《楞伽经》的知识意义探究(杜保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