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坛经》导读▪P3

  ..续本文上一页《坛经》之教,就可能觉悟,解脱于烦恼,获得人生自由与精神升华。大师,就是人天师表,就是觉者,说佛法之人。我们遵循六祖大师指导,就能取得觉悟之道。 以下按“宗宝本”原经十品(十个章节)分别叙述。 (一)行由品 本章要点:两次开悟,两个偈语,两代传法,两僧诤议,两个“论”点——即已勾勒出《坛经》的宗门大意。 1、两次开悟。第一次为慧能大师在家时,“见一客诵《金刚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第二次开悟为慧能大师在五祖座下,“五祖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金刚经》是讲般若空慧的经典,大师听课诵经,一闻心即开悟,悟入空性。这里,就有甚么叫作“悟入空性”的问题。佛经里常有这样一句经文,“如人有翳,见毛月等物”——毛月之境,显然不是纯粹“客观存在”之外境,而是患白内障的人,由翳病眼光造成的模糊之境;但也不能完全认为是“主观显现”,因为患者并非自闭室内,无故目显毛月境,而是从室外天空观得。所以,毛月非“客观景”——若认毛月为“外境”,则毛月并非外境,外境既不成立,故认毛月为外境即落空;同时,毛月也非“主观境”,毛月并非翳目无端自生,而是外观天月所见。所以,认毛月仅为“内境”也不成立,故执毛月为内境亦落空。内外两边无所著,既可悟入空性之理。大师闻经开悟,对我们也极具启发。 第二次开悟,大师听五祖弘忍(600——674)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于言下顿然大彻大悟,这是一次世界观根本性转变,如果说先虽悟入,还须进一步地陶冶精粹——即慧能答五祖问:“米熟也未?”——“米熟久矣,还欠筛在。”那么这一次是彻底成熟了。《金刚经》文:“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谓逼人于绝处而逢生。明代禅宗大师憨山德清的注解是:“执谢情亡,净心自现。”就是说,我们对一切内外境界的现成感觉中,若对一切事、物、理皆执以为实之迷情都消亡了,认有认无皆不成立,那么吾人本分的自性清净心就顿然显现。这真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拼搏、大升华,外在一切“真实感”死,清净自性即“取代一切”,“净心自现”活!这对我们生命的情感来说,固然是一次大变化,也是一件非常艰难,得之不易之事,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生命的体验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因为我们心灵,总习惯依附于“外有事物”方觉得真实可靠,才有所安慰,总是依附于“外有”的色声香味触法,才觉得踏实,我们的“价值观”方得以落实。但这种“落实”是有限的,深入观察后甚至是虚假的。分陷入成、住、坏、空的 “无常”失落感中,我们的心灵于外在依赖中,根本找不到可靠归依处。一但这种“俗谛”价值观(即真实感)不能落实于外,就会有强烈的“悬空”危机感,在一定机遇与条件下,若不允许我们再能够有“外在依赖”,“悬空”的焦虑感就会越来越强,达临界点——好,突跃发生,顿然“净心自现”了,我们的心性原本就安处于自在本位,我们恍然大悟,于回光返照中绝处逢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灵光独耀”中知道,一切“外境”皆“自性”显现之假相,真实性并不在外,而现证直观于“自在”本分。我们方能领会慧能大师的巨大感慨:“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哪知原来自性本心赅一切内外境,皆清净空寂;“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悟入自性“无生法忍”中不生不灭境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入一切内外境,皆自心性所显,所谓“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何期自性本不动摇”——自性恒常,安住法位,本无生灭、增减、动摇,恒安自在本分,所谓“法尔如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法灭为真谛,法生为俗谛,世出世法本性不二,清净空寂之法与世俗污染之法如同莲花出于污泥,同住自性心地中——这就是慧能大师乃至于历代祖师启发我们觉悟的现身说法。 2、两个偈语。两个偈语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可谓脍炙人口,一是神秀法师处于修行位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是慧能大师处于证道位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者改动几个字,境界迥异,证道后的透彻清净境界,呼之欲出,比诸前者还在向往清净的修为阶段,程度上有质的飞跃,故经中述“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 3、两代传法。禅宗传法,令学人自悟自心,自见本性。五祖嘱慧能“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甚为明了。慧能向惠明传法为:“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所谓不思善恶,逼住其心不准落于两边,再直指人心,问其当下“本来面目”,故惠明大悟——亦开禅宗机锋逼拶之先河。 4、两僧诤议。一说风动,一说幡动,慧能说“仁者心动”——直指人心当机之妄动诤议,故“一众骇然”,令大众外驰之心受莫大冲击。且含密意——风幡飘动之“外境”,实密契当人心地之实境。 5、两个“论”点。广州法性寺方丈印宗法师,请教黄梅五祖法要,慧能说:“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此“唯论”与“不论”两个论点,颇有特色。大师解释道,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所谓二法,指禅定、散乱为二;解脱、束缚为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若能于寻常世俗境中自见心性,即见佛性,超越了对世法出世法的分别心,故顿门密传是“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行由品》中说示禅门所传之宗旨为:心不可住色声香味触法,不可住善恶两边的“二法”,应于现实当下,直指人心,直见本性——此宗脉贯彻《坛经》始终。 (二)般若品 般若品要点有三:1、妙解般若;2、行为般若;3、自性般若。 1、妙解般若。也就是在言语文字上,能说明、可理解的“般若”。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此言教示三义:①般若智等虚空境界之大;②般若智等虚空境界之无;③般若智与吾人“自性”真空等同。以此三义故有下述:“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妙解般若义为:般若有大、空、与人性不二之特点,外赅世界,内含人性,即“一切境,一切空”,并与人性不相外,浓缩为“真性自用”。外境、内心、空性、般若四者原本不二,由“自性”来统一,人们的现实境界原本即“自性”之展示,乃般若精义。慧能大师又特别提醒人们:“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总之,不可迷执知见,无论是“有”还是“无”,皆为“邪见”。 2、行为般若。大师教导:“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行为般若要点在于:在人们念头相续中,将执取外境为实有的分别心,回省到分别心本分的“心地基础”上来,吾人当下一念,外趋执“物”即分别,即凡夫;然而分别心之“心地底基”,即心性,即菩提。故而“前念迷”,念向前趋,即迷执外境为实,分别心即烦恼,即凡夫;“后念悟”,念向后,向本分反省,自觉分别心的“心地底基”,即悟出本分“心性自在”,明了处在之“实有”本空,即悟入菩提,即佛。故吾人当下一念,赅前趋后省,原非二法,故大师言“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指导人们入不二法门,一念自明,烦恼即菩提,方便成佛。 大师进一步指导我们修行:“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又明示:“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指出了观照般若之修法,以期悟入佛性。 3、自性般若。自性般若是修般若行的真切落实处,是实证境界。经文讲述道:“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然而人们:“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又说:“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般若实相落实在自性中,认得吾人现实生活中“烦恼即菩提”便“豁然开悟”。不于现实心行之外别求“佛法”,为自性般若特色。般若行在履践中分两种,即悟前悟后。悟前多闻思般若正知正见,入妙解般若;于修行中念念反省,观照自心,入行为般若,以期渐修而至顿入悟境,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但必有踏破铁鞋的先行履践,方有“顿悟自性”的不费工夫;于悟后者,亦多自检点,以期保任,所谓“顿悟虽成佛,历劫习气深”,“理则顿悟,乘悟便消,事非顿除,依次第尽”,正是任重道远深入般若行,赅“妙解”、“行为”、“自性”、般若三为…

《《坛经》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