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壇經》導讀▪P3

  ..續本文上一頁《壇經》之教,就可能覺悟,解脫于煩惱,獲得人生自由與精神升華。大師,就是人天師表,就是覺者,說佛法之人。我們遵循六祖大師指導,就能取得覺悟之道。 以下按“宗寶本”原經十品(十個章節)分別敘述。 (一)行由品 本章要點:兩次開悟,兩個偈語,兩代傳法,兩僧诤議,兩個“論”點——即已勾勒出《壇經》的宗門大意。 1、兩次開悟。第一次爲慧能大師在家時,“見一客誦《金剛經》,慧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第二次開悟爲慧能大師在五祖座下,“五祖爲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啓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金剛經》是講般若空慧的經典,大師聽課誦經,一聞心即開悟,悟入空性。這裏,就有甚麼叫作“悟入空性”的問題。佛經裏常有這樣一句經文,“如人有翳,見毛月等物”——毛月之境,顯然不是純粹“客觀存在”之外境,而是患白內障的人,由翳病眼光造成的模糊之境;但也不能完全認爲是“主觀顯現”,因爲患者並非自閉室內,無故目顯毛月境,而是從室外天空觀得。所以,毛月非“客觀景”——若認毛月爲“外境”,則毛月並非外境,外境既不成立,故認毛月爲外境即落空;同時,毛月也非“主觀境”,毛月並非翳目無端自生,而是外觀天月所見。所以,認毛月僅爲“內境”也不成立,故執毛月爲內境亦落空。內外兩邊無所著,既可悟入空性之理。大師聞經開悟,對我們也極具啓發。 第二次開悟,大師聽五祖弘忍(600——674)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于言下頓然大徹大悟,這是一次世界觀根本性轉變,如果說先雖悟入,還須進一步地陶冶精粹——即慧能答五祖問:“米熟也未?”——“米熟久矣,還欠篩在。”那麼這一次是徹底成熟了。《金剛經》文:“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謂逼人于絕處而逢生。明代禅宗大師憨山德清的注解是:“執謝情亡,淨心自現。”就是說,我們對一切內外境界的現成感覺中,若對一切事、物、理皆執以爲實之迷情都消亡了,認有認無皆不成立,那麼吾人本分的自性清淨心就頓然顯現。這真是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拼搏、大升華,外在一切“真實感”死,清淨自性即“取代一切”,“淨心自現”活!這對我們生命的情感來說,固然是一次大變化,也是一件非常艱難,得之不易之事,甚至可以說是自己生命的體驗經曆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因爲我們心靈,總習慣依附于“外有事物”方覺得真實可靠,才有所安慰,總是依附于“外有”的色聲香味觸法,才覺得踏實,我們的“價值觀”方得以落實。但這種“落實”是有限的,深入觀察後甚至是虛假的。分陷入成、住、壞、空的 “無常”失落感中,我們的心靈于外在依賴中,根本找不到可靠歸依處。一但這種“俗谛”價值觀(即真實感)不能落實于外,就會有強烈的“懸空”危機感,在一定機遇與條件下,若不允許我們再能夠有“外在依賴”,“懸空”的焦慮感就會越來越強,達臨界點——好,突躍發生,頓然“淨心自現”了,我們的心性原本就安處于自在本位,我們恍然大悟,于回光返照中絕處逢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于“靈光獨耀”中知道,一切“外境”皆“自性”顯現之假相,真實性並不在外,而現證直觀于“自在”本分。我們方能領會慧能大師的巨大感慨:“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啓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哪知原來自性本心赅一切內外境,皆清淨空寂;“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悟入自性“無生法忍”中不生不滅境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入一切內外境,皆自心性所顯,所謂“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何期自性本不動搖”——自性恒常,安住法位,本無生滅、增減、動搖,恒安自在本分,所謂“法爾如是”;“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法滅爲真谛,法生爲俗谛,世出世法本性不二,清淨空寂之法與世俗汙染之法如同蓮花出于汙泥,同住自性心地中——這就是慧能大師乃至于曆代祖師啓發我們覺悟的現身說法。 2、兩個偈語。兩個偈語在曆史上非常有名,可謂脍炙人口,一是神秀法師處于修行位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是慧能大師處于證道位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後者改動幾個字,境界迥異,證道後的透徹清淨境界,呼之欲出,比諸前者還在向往清淨的修爲階段,程度上有質的飛躍,故經中述“慧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 3、兩代傳法。禅宗傳法,令學人自悟自心,自見本性。五祖囑慧能“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甚爲明了。慧能向惠明傳法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所謂不思善惡,逼住其心不准落于兩邊,再直指人心,問其當下“本來面目”,故惠明大悟——亦開禅宗機鋒逼拶之先河。 4、兩僧诤議。一說風動,一說幡動,慧能說“仁者心動”——直指人心當機之妄動诤議,故“一衆駭然”,令大衆外馳之心受莫大沖擊。且含密意——風幡飄動之“外境”,實密契當人心地之實境。 5、兩個“論”點。廣州法性寺方丈印宗法師,請教黃梅五祖法要,慧能說:“唯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此“唯論”與“不論”兩個論點,頗有特色。大師解釋道,禅定解脫“爲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所謂二法,指禅定、散亂爲二;解脫、束縛爲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若能于尋常世俗境中自見心性,即見佛性,超越了對世法出世法的分別心,故頓門密傳是“唯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 《行由品》中說示禅門所傳之宗旨爲:心不可住色聲香味觸法,不可住善惡兩邊的“二法”,應于現實當下,直指人心,直見本性——此宗脈貫徹《壇經》始終。 (二)般若品 般若品要點有叁:1、妙解般若;2、行爲般若;3、自性般若。 1、妙解般若。也就是在言語文字上,能說明、可理解的“般若”。大師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摩诃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諸佛刹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此言教示叁義:①般若智等虛空境界之大;②般若智等虛空境界之無;③般若智與吾人“自性”真空等同。以此叁義故有下述:“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世人性空,亦複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爲真性自用。” 妙解般若義爲:般若有大、空、與人性不二之特點,外赅世界,內含人性,即“一切境,一切空”,並與人性不相外,濃縮爲“真性自用”。外境、內心、空性、般若四者原本不二,由“自性”來統一,人們的現實境界原本即“自性”之展示,乃般若精義。慧能大師又特別提醒人們:“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爲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爲邪見故。”總之,不可迷執知見,無論是“有”還是“無”,皆爲“邪見”。 2、行爲般若。大師教導:“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行爲般若要點在于:在人們念頭相續中,將執取外境爲實有的分別心,回省到分別心本分的“心地基礎”上來,吾人當下一念,外趨執“物”即分別,即凡夫;然而分別心之“心地底基”,即心性,即菩提。故而“前念迷”,念向前趨,即迷執外境爲實,分別心即煩惱,即凡夫;“後念悟”,念向後,向本分反省,自覺分別心的“心地底基”,即悟出本分“心性自在”,明了處在之“實有”本空,即悟入菩提,即佛。故吾人當下一念,赅前趨後省,原非二法,故大師言“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指導人們入不二法門,一念自明,煩惱即菩提,方便成佛。 大師進一步指導我們修行:“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又明示:“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指出了觀照般若之修法,以期悟入佛性。 3、自性般若。自性般若是修般若行的真切落實處,是實證境界。經文講述道:“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然而人們:“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又說:“一念悟時,衆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般若實相落實在自性中,認得吾人現實生活中“煩惱即菩提”便“豁然開悟”。不于現實心行之外別求“佛法”,爲自性般若特色。般若行在履踐中分兩種,即悟前悟後。悟前多聞思般若正知正見,入妙解般若;于修行中念念反省,觀照自心,入行爲般若,以期漸修而至頓入悟境,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但必有踏破鐵鞋的先行履踐,方有“頓悟自性”的不費工夫;于悟後者,亦多自檢點,以期保任,所謂“頓悟雖成佛,曆劫習氣深”,“理則頓悟,乘悟便消,事非頓除,依次第盡”,正是任重道遠深入般若行,赅“妙解”、“行爲”、“自性”、般若叁爲…

《《壇經》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