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壇經》導讀▪P4

  ..續本文上一頁一體,從容入不二法門。 還必須說明,慧能大師講般若,雖闡釋理境與自性關系極爲透徹,但他更強調的是實踐“頓悟”,這是禅門南宗立教與其他宗派不共的特色,他慎重交代:“將此頓教法門,與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唯有實現頓悟,自明心性者,方可謂真入禅宗。 (叁)決疑品 決疑品決叁大疑,此叁疑亦爲古今世人之通疑,慧能大師予以明確抉擇:1、梁武帝做佛事有無功德之疑;2、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之疑;3、在家可否修行之疑。 1、梁武帝故事。武帝執著世間有爲善法,問達摩祖師此善有無功德,實當機咬緊執情不放,念頭緊系“外有功德”之情想,祖師令他當場放下“對外系念”,直覺當下本心,故回答“實無功德!”哪知武帝外見習氣太深,求“外有”功德,執念抵死不放,不懂達摩點化之意。然而世人不解達摩化度之悲心,反而就梁武帝造寺度僧一事有無功德起疑,慧能大師斷然回答:“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所謂“心邪”即心執知見,迷陷于對“外有”福德貪求。“正法”即對當下自心,覺悟,老是心馳于外,不明內心實際,當然沒有功德。大師進一步說明:“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爲功德。”要求我們自見心性才算有功,能行“平等觀”才算有德。平等觀,即覺知對外物之“起念”與心地之“念基”,本原平等不二,內外一如,方能“念念無滯(于外見),常見本性(本心),(這才是)真實妙用,名爲功德。” 2、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之疑。慧能大師如是回答:“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並進一步開導大衆:“慧能與諸人移西方于刹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慧能大師從人們當下的現量境,本來清淨的原理上,講本源淨土,認爲人人從當下心念,回歸到本分心地,都有淨土境界。如人有翳,境現“毛月”,若以毛月實爲“外境”,則爲分別知見的“穢土”,而此毛月境,無一絲毫“外境”成份,純爲學人識所變現,純爲“心識境像”,不正是心識“淨土”嗎?所以,若不覺心識 “自性”,人人都有心理上的白內障,執自心現量境爲“外境”,故人人所見皆穢土;若反省自覺,現量識境,就本來純淨。慧能大師的教導,實爲引證佛陀在《維摩诘經》中所講之淨土原理。故事如下:舍利弗認爲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不清淨,佛說,我土本來清淨,而你不能見!當時螺髻梵王對舍利弗說,那是由于你分別心造成遮障,我見此釋迦淨土,如自在天宮。當時佛以足趾按地,娑婆淨土的本相出現。舍利弗大感慨,原來不見之淨土奇觀,居然現在顯示了。這說明,依佛智慧,自除分別知見,那麼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本來就是淨土。所以,淨土宗根本原理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按禅宗說法是“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表同一道理。由此,可知禅淨不二。 3、在家修行可否?對此問題,大師明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並述偈語:“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由此,可見禅宗以反省自心爲“真實道場”的堅定原則與傳統立場。 (四)定慧品 本節有叁要點:1、定慧平等,原爲一體;2、一行叁昧;3、無念、無相、無住之真實義。 1、定慧平等,原爲一體。禅宗實修是定慧平等一體,無分先後,自悟自行,不必口诤。大師教導:“定慧一體不是二……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又說:“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後,即同迷人。”又說:“猶如燈光……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複如是。”我們可以這樣領會:將诤議之心,反省回歸于自性,心不執“外有義”即自悟“空慧”;心安于“自在”本分,即是“大定”。若能體味外執情消,自安本分的一元化心態,即履踐定慧平等一體之境,所謂“即慧之時定在慧(一悟“外境”本空時,心自入定,定空不二);即定之時慧在定(心自在處,五蘊皆空,空定一如)。”在品味自心層面,定慧都統一于自性。 2、一行叁昧。由于運用了般若智慧,即可將一切境界,一切問題,一切情執,都歸納到內心體認的基地上安置,純化、簡化、還原一切境界爲當下之覺受心態,自心一元化之履踐狀態。慧能大師表達此赅括一切的“一元化心態體驗”爲“一行叁昧”。他昭示我們:“一行叁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覺受)是也。”並引經據典:“《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深刻說明了化繁爲約,化雜爲純,化穢爲淨,海納一切,高度濃縮的一元化自覺實踐之心態。因此,他認爲一行叁昧不是“坐不動,妄不起心……若言坐不動,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诃”,故知一行叁昧當于生動活潑的當人現實生活中,如實體驗,乃人間佛教,不離大乘正法。 3、無念、無相、無住之真實義。一行叁昧之實踐自然要引出如下問題:修行者如何處置思緒系念于外;執著色相;心迷陷住于外境等情況。若心馳外骛,那麼安處內心的一元化體驗似乎很難實施,安處一行叁昧,勢必作到無相、無念、無住。但此無相無念無住,並非生硬斷滅的簡單空無,而是妙慧現行的當下方便,大師教導:“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于相離相,于念無念,于法不住,乃即世法而淨化成出世法,決非追求斷滅空。這裏的重點是內心覺悟,提升“外境”爲心境,對“外境”是淨化而不是簡單驅除,乃是即外境之假相而悟外境並非實有實法。自覺外趨之心,外境之相“不真”即空,並非處心積慮要掃除境界,求一切斷滅。大師說:“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爲大錯!”在前文中也提到:“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爲邪見故。”實際上,追求斷滅空境,並沒有無念,而是固執斷滅的念頭,墮在“邪見”的執取心念中,這是必須要劃清的界限,嚴厲批評的!正法之空性,容不得魚目混珠。 大師精解“無念”,“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執取外在境界有、無)二相;念者,念(自心本分)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在真如心體的基礎上,心念可自由運用,認知萬事萬物,但外知外馳之用皆爲假相,不論如何“外知”,心念皆絲毫未離本分心地,故此本分心地,即“真如本性”是名“心念之體”)。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但)不染萬境(不執夢幻泡影般的“外境”爲實法),而(心地本分)常自在。故(維摩)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分別諸法相即念頭向外起伏,馳騁動用無窮;但心念的基礎,即分別心的“底基”——真如本性,卻絲毫沒有動搖,如孫悟空之翻騰,盡在如來掌中)。” 無念、無相、無住的原理,皆彙歸于大師對“無念”的闡明。 (五)妙行品 禅非枯坐,而與人世生活同步,“禅”在心念活潑的起用上,自由無滯,卻又“滴滴歸元”,念念自覺,落在自性心地的基礎上,這就是妙行。以妙行觀禅宗的“坐禅”,可入動靜相宜的不二妙法。 大師講禅宗妙行:“此門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起心著靜,卻生淨妄。”可以認爲在禅心中,念頭能自由運用無窮。然而,雖以活潑妙行講坐禅,但坐禅亦必有安定之真功夫,大師開示:“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這真是極高的現實功夫,不見是非,並非參禅人內心無人我是非煩惱,乃是正好將此煩惱沈降至自心的心理基礎上,只品嘗此“煩惱味”本來空寂,而自性安定。煩惱即同化、銷融于本不動搖之心性中,歸于自性一元化之大冶洪爐,外不見人,內不見我,唯一自性,如是顯現而已。經文所謂“煩惱即菩提”,即自性本不動搖。大師進一步開示真功夫:“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起,即心馳于外相;不起,即自覺此起念之“心地基礎”,本未動搖);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善知識,何名禅定?外離相爲禅,內不亂爲定(要點是:即相離相,化外亂相爲內定相,如是觀修,譬如見“毛月”之相,覺其乃心識所顯,本非“外相”故無所謂舍;而對“內相”也不取,不取不舍,自顯自安,即“內不亂爲定”)……外禅內定,是爲禅定。” 大師對“妙行”總結爲:“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要我們將念念外系之心,轉化爲外空內定之“自性”,念念自覺自明,由此入一行叁昧,自修自行,成佛可待。 · (六)忏悔品 此節雖名爲“忏悔”,實則向廣大四衆弟子,開示以內心自省爲特色的禅宗修行原則。本品將忏悔、授五分法身香、叁歸依、四弘誓願、叁身佛等,統統納入掃蕩一切對外相的執著,覺悟自心自性的禅宗體系中。首先,開門見山宣示:“此事須從自性中起,于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用“無相忏悔”來徹底清除一切外在虛假的“有相”權威,滌蕩一切內心貪、嗔、癡等執取習氣,回歸到清淨“自性”這一堅定不移的基礎上,傳禅宗正法。以下分段說明: 1、傳“自性”五分法身香。將傳統中授四衆弟子五分法身香儀式納入禅宗之“自性”原則內。即“戒香”授“自心無非”戒;“定香”授“自心不亂”;“慧香”授“觀照自性…不執著”;“解脫香”授“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解脫知見香授“自心既無所攀緣,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總之,一切歸結于自心自性爲傳法核心。 2、…

《《壇經》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