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坛经》导读▪P4

  ..续本文上一页一体,从容入不二法门。 还必须说明,慧能大师讲般若,虽阐释理境与自性关系极为透彻,但他更强调的是实践“顿悟”,这是禅门南宗立教与其他宗派不共的特色,他慎重交代:“将此顿教法门,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唯有实现顿悟,自明心性者,方可谓真入禅宗。 (三)决疑品 决疑品决三大疑,此三疑亦为古今世人之通疑,慧能大师予以明确抉择:1、梁武帝做佛事有无功德之疑;2、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之疑;3、在家可否修行之疑。 1、梁武帝故事。武帝执著世间有为善法,问达摩祖师此善有无功德,实当机咬紧执情不放,念头紧系“外有功德”之情想,祖师令他当场放下“对外系念”,直觉当下本心,故回答“实无功德!”哪知武帝外见习气太深,求“外有”功德,执念抵死不放,不懂达摩点化之意。然而世人不解达摩化度之悲心,反而就梁武帝造寺度僧一事有无功德起疑,慧能大师断然回答:“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所谓“心邪”即心执知见,迷陷于对“外有”福德贪求。“正法”即对当下自心,觉悟,老是心驰于外,不明内心实际,当然没有功德。大师进一步说明:“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要求我们自见心性才算有功,能行“平等观”才算有德。平等观,即觉知对外物之“起念”与心地之“念基”,本原平等不二,内外一如,方能“念念无滞(于外见),常见本性(本心),(这才是)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2、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之疑。慧能大师如是回答:“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并进一步开导大众:“慧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慧能大师从人们当下的现量境,本来清净的原理上,讲本源净土,认为人人从当下心念,回归到本分心地,都有净土境界。如人有翳,境现“毛月”,若以毛月实为“外境”,则为分别知见的“秽土”,而此毛月境,无一丝毫“外境”成份,纯为学人识所变现,纯为“心识境像”,不正是心识“净土”吗?所以,若不觉心识 “自性”,人人都有心理上的白内障,执自心现量境为“外境”,故人人所见皆秽土;若反省自觉,现量识境,就本来纯净。慧能大师的教导,实为引证佛陀在《维摩诘经》中所讲之净土原理。故事如下:舍利弗认为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不清净,佛说,我土本来清净,而你不能见!当时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那是由于你分别心造成遮障,我见此释迦净土,如自在天宫。当时佛以足趾按地,娑婆净土的本相出现。舍利弗大感慨,原来不见之净土奇观,居然现在显示了。这说明,依佛智慧,自除分别知见,那么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净土。所以,净土宗根本原理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按禅宗说法是“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表同一道理。由此,可知禅净不二。 3、在家修行可否?对此问题,大师明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并述偈语:“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由此,可见禅宗以反省自心为“真实道场”的坚定原则与传统立场。 (四)定慧品 本节有三要点:1、定慧平等,原为一体;2、一行三昧;3、无念、无相、无住之真实义。 1、定慧平等,原为一体。禅宗实修是定慧平等一体,无分先后,自悟自行,不必口诤。大师教导:“定慧一体不是二……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又说:“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又说:“犹如灯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我们可以这样领会:将诤议之心,反省回归于自性,心不执“外有义”即自悟“空慧”;心安于“自在”本分,即是“大定”。若能体味外执情消,自安本分的一元化心态,即履践定慧平等一体之境,所谓“即慧之时定在慧(一悟“外境”本空时,心自入定,定空不二);即定之时慧在定(心自在处,五蕴皆空,空定一如)。”在品味自心层面,定慧都统一于自性。 2、一行三昧。由于运用了般若智慧,即可将一切境界,一切问题,一切情执,都归纳到内心体认的基地上安置,纯化、简化、还原一切境界为当下之觉受心态,自心一元化之履践状态。慧能大师表达此赅括一切的“一元化心态体验”为“一行三昧”。他昭示我们:“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觉受)是也。”并引经据典:“《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深刻说明了化繁为约,化杂为纯,化秽为净,海纳一切,高度浓缩的一元化自觉实践之心态。因此,他认为一行三昧不是“坐不动,妄不起心……若言坐不动,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故知一行三昧当于生动活泼的当人现实生活中,如实体验,乃人间佛教,不离大乘正法。 3、无念、无相、无住之真实义。一行三昧之实践自然要引出如下问题:修行者如何处置思绪系念于外;执著色相;心迷陷住于外境等情况。若心驰外骛,那么安处内心的一元化体验似乎很难实施,安处一行三昧,势必作到无相、无念、无住。但此无相无念无住,并非生硬断灭的简单空无,而是妙慧现行的当下方便,大师教导:“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于相离相,于念无念,于法不住,乃即世法而净化成出世法,决非追求断灭空。这里的重点是内心觉悟,提升“外境”为心境,对“外境”是净化而不是简单驱除,乃是即外境之假相而悟外境并非实有实法。自觉外趋之心,外境之相“不真”即空,并非处心积虑要扫除境界,求一切断灭。大师说:“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在前文中也提到:“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为邪见故。”实际上,追求断灭空境,并没有无念,而是固执断灭的念头,堕在“邪见”的执取心念中,这是必须要划清的界限,严厉批评的!正法之空性,容不得鱼目混珠。 大师精解“无念”,“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执取外在境界有、无)二相;念者,念(自心本分)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在真如心体的基础上,心念可自由运用,认知万事万物,但外知外驰之用皆为假相,不论如何“外知”,心念皆丝毫未离本分心地,故此本分心地,即“真如本性”是名“心念之体”)。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但)不染万境(不执梦幻泡影般的“外境”为实法),而(心地本分)常自在。故(维摩)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分别诸法相即念头向外起伏,驰骋动用无穷;但心念的基础,即分别心的“底基”——真如本性,却丝毫没有动摇,如孙悟空之翻腾,尽在如来掌中)。” 无念、无相、无住的原理,皆汇归于大师对“无念”的阐明。 (五)妙行品 禅非枯坐,而与人世生活同步,“禅”在心念活泼的起用上,自由无滞,却又“滴滴归元”,念念自觉,落在自性心地的基础上,这就是妙行。以妙行观禅宗的“坐禅”,可入动静相宜的不二妙法。 大师讲禅宗妙行:“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起心著静,却生净妄。”可以认为在禅心中,念头能自由运用无穷。然而,虽以活泼妙行讲坐禅,但坐禅亦必有安定之真功夫,大师开示:“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这真是极高的现实功夫,不见是非,并非参禅人内心无人我是非烦恼,乃是正好将此烦恼沉降至自心的心理基础上,只品尝此“烦恼味”本来空寂,而自性安定。烦恼即同化、销融于本不动摇之心性中,归于自性一元化之大冶洪炉,外不见人,内不见我,唯一自性,如是显现而已。经文所谓“烦恼即菩提”,即自性本不动摇。大师进一步开示真功夫:“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起,即心驰于外相;不起,即自觉此起念之“心地基础”,本未动摇);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要点是:即相离相,化外乱相为内定相,如是观修,譬如见“毛月”之相,觉其乃心识所显,本非“外相”故无所谓舍;而对“内相”也不取,不取不舍,自显自安,即“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大师对“妙行”总结为:“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要我们将念念外系之心,转化为外空内定之“自性”,念念自觉自明,由此入一行三昧,自修自行,成佛可待。 · (六)忏悔品 此节虽名为“忏悔”,实则向广大四众弟子,开示以内心自省为特色的禅宗修行原则。本品将忏悔、授五分法身香、三归依、四弘誓愿、三身佛等,统统纳入扫荡一切对外相的执著,觉悟自心自性的禅宗体系中。首先,开门见山宣示:“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用“无相忏悔”来彻底清除一切外在虚假的“有相”权威,涤荡一切内心贪、嗔、痴等执取习气,回归到清净“自性”这一坚定不移的基础上,传禅宗正法。以下分段说明: 1、传“自性”五分法身香。将传统中授四众弟子五分法身香仪式纳入禅宗之“自性”原则内。即“戒香”授“自心无非”戒;“定香”授“自心不乱”;“慧香”授“观照自性…不执著”;“解脱香”授“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解脱知见香授“自心既无所攀缘,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总之,一切归结于自心自性为传法核心。 2、…

《《坛经》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