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授予大众“无相”忏悔。讲忏悔而强调“无相”表明禅宗特点。要求“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愚迷染就是心趋外相,执以为“实有”,故生起骄诳、妒嫉等情执心态,故应“悉皆忏悔”,远离外境相对内心牵制,自明外境相究竟不实,如梦幻泡影,即“无相”。虽名忏悔,实则深观自心,消融外相而回归自性,如是修行,名“忏其前衍,悔其后过”——除尽前错为“忏”,戒后不作为“悔”。 3、四弘誓愿。也标明禅宗特色:大师领众昭示: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按禅宗原则“心外无法”——自心众生即自心境界中所显的众生,并非“外于心”而执实有众生。按《般若品》:“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恶人善人…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由此可知,自心境界,其实包含一切,心外无法,世界众生,无不于自心性中显现,故“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性包融一切,等同虚空广大,即般若智慧,下文之义亦如此:“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于传统四弘誓愿冠以“自心自性”就彻底禅化了。大师解释:“所谓邪迷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 “邪迷心”,也就是“自心中邪见”,执一切境为“外有真实”。“执著众生”,就是“自心中邪见愚痴众生”,故落在“邪见”,落在“自心众生”的执著中。由是引发我们内心的诳妄、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等等人我差别计较的情执。邪见就是“自心众生”,若能明了一切内外境界皆自心所现——转“外境”成自心现量境界,外无一法可建立,明了自心即般若空慧智巧,是名“正见”。如是,“外境”空,“众生”空,不再执著“实有外境”、“外有众生”,即度尽一切。能自修行以除内心妄情,即“自心(所执)众生…各须(以)自性自度,是名真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照破自心执情)众生各各自度…名为真度。”由是观之,大师将度生浓缩于自心中,“打破(自心)愚痴迷妄”——用般若自观照智慧,破除自心执著的外境,破除执众生为“实有相”;打破“自心众生”即自心产生的种种邪见,方为“真度”众生,融自省自度与度众为“不二”,是禅宗的独有殊胜法。 又“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为“断无边烦恼”;又,“自见性,常行正法”——为学“无尽法门”;“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能下心是为“真正”,“下心”即本觉心地,禅宗所谓“海底行”。若一切境,一切思虑之现行根基皆安于自心地,不予取舍,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在自心地,又能做到“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4、“无相三归依”戒。禅宗升华归依佛法僧三宝为归依自心地之“觉、正、净”等三种自觉性,具有革命性,揭示了佛法依止的实质,“无相”即不可迷执外相,“戒”即“不可妄执”之修行轨范。大师精彩开示:“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将归依具体落实为心地修持。觉,乃自明,自觉自性。正,当下正好自觉也,念之处当即内觉,当下平等也。净,净化“外执众生”为“自心现众生”,净化“自心邪见”即“自心众生”。大师有言:“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并嘱咐大众“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可谓面面俱到。 5、三身佛。慧能大师断然指出:“三身佛在自性中。”“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然而)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若能)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此诠本性; “何名圆满报身?…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此诠真谛;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此诠自性可化生俗谛,一念回光,俗境本空,即智慧生,成化身佛。 自性就是三身佛,大师昭示,三身在自性中的关系:“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三身皆在自性中,赅世出世法,实为一体。 (七)机缘品 机缘,即大师印可学人悟道,并指导学人悟道的机缘。以下分别叙述。 1、法海悟道。法海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法海言下大悟:“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大师昭示为:明了不生不灭的本心,就是佛;认一切外相为“实有”,即“成一切相”的凡俗之心,见一切相虚妄不实,归源唯心所造,即“离一切相即佛”。法海大悟。 2、法达悟道。法达诵《法华经》三千部,心存我慢。大师折其慢:“心迷(却被)《法华》转,心悟(才能)转《法华》。诵经久不明(经义),(反而)与义作仇家。无(系外)念、念即正,有念(执外)念成邪。(若能)有无俱不计,(自悟)长御白牛车。”(法)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大师的启发是呵责他傲慢,虽系执于经文,却不明经义,反被文字转动心思,妄想揣度,念虑成邪;若自明本心,原非外系,本地风光,当念即正。法达被直指本心,言下悟入,故涕泪悲泣。 3、智通悟道。智通看《楞伽经》千遍,不明三身四智。闻大师以自性贯通三身四智之说,顿悟自心(平等)性智,而说偈言:“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且一悟彻底,自明心迹:“起修皆妄动,守住匪(非)真精!”将所谓悟后起不起修,保不保任的问题,一并彻底解决了。 4、智常悟道。智常礼大通和尚求开示,被示以泛泛大道理,“空无一物,是名正见”,不得要领。后参礼慧能,大师一针见血指出:“彼师所说,犹存见知!”遂示偈语:“不见一法(却心)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却心)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已)瞥然兴(起),错认(陷在知见)何曾(理)解(现成)方便?汝之一念自知(系念之)非,自己(本分)灵光常显现!”智常闻偈豁然大悟,自呈心迹:“无端起见知,著(空无)相求菩提,情存(执取)一念悟,宁越(宁愿更加安住)昔时迷(意为安本分方自觉其迷)。” 由此可知,反省“求取”心,反省执“空见”,自觉心地本分,方可入道。大师又以禅宗特色示四乘法:读诵为小乘;解义是中乘;修行是大乘;一无所得最上乘;大小高低不在口诤,“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5、志道悟道。志道疑《涅槃经》中“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之义,不知色身法身,何身受乐?大师呵其外道知见,示以偈语:“唯有过量人(超越知见度量的觉者),通达无取舍,(不分别色身法身为二法)。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相,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色身法身平等,如梦如幻),不起(分别)凡圣见,不作涅槃(知见)解,二边三际断(断有、无、过去、现在、未来之知见),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即分别心而安住在“分别心之底基”心地,不被分别心之外执所迷惑)。(哪怕)劫火烧海底,(哪怕)风鼓山相击,(仍然)真常寂灭乐,(本源)涅槃相如是”。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6、青原行思论道。行思禅师已悟道,欲辩悟后行履,遂明知故问大师:“当如何作,才不落阶级?(顿超十地阶位)”大师反测他见地,就前话反问,你如何作?——这是内行的精彩机锋。行思答:“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对圣谛都不应该执取,哪来阶位之贪?)”——大师深为器重,“令行思为首众(当众人领导),教化一方。” 7、怀让论道。怀让参礼曹溪,非常恭敬。师问:“甚处来?”曰:“嵩山。”大师一看,知是道器,即用机锋:“什么物,恁么来?”意为甚么东西(示意“道”),是直下显示的?“恁么”是禅门隐语,义为“当下觉”。怀让回答:“说似一物即不中(音仲,正确义)。”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怀让此时答话很妙,一方面不排除“悟后起修”之意,另方面也认为,若执著“有菩提”可保任,就已落心地污染,故说“污染即不得”。老师深知其意,就叮咛他:“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意为,只安行于自觉,念念不被贪求菩提的知见污染就行了。菩提乃本无所失,即“诸佛之所护念”。怀让“日臻玄奥”——境界日益成熟。 8、永嘉禅师公案。永嘉见大师,振锡(禅杖)而立。大师说:“大德(尊称)何方来?生大我慢?”玄觉答:“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意为来不及讲礼让了,光解决紧要的生死问题吧!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何不体验无生法境界,了达本不动摇之心地呀?)答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意为:自心体性,原本就是无生;了达自性,原本就无动摇!)大师深为认可永嘉见地,说:“如是如是。”就是如此。玄觉也服膺大师,“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返回太忙了吧?)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我本分未动,哪来快慢呢?)师曰:“谁知非动?”——已到路逢剑(见)客须呈剑分上,一切客套礼数全收敛,大师以机锋直刺永嘉当下见地,逼永嘉不得以本来面目性命相会,若答有人、有知,当下落窠臼死语,极难腾挪。万难下口处,哪知永嘉不落圈套,亦不躲闪趋避,反以锋直插对方心底,令其难堪:“仁者自生分别!”(意为大师考…
《《坛经》导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