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授予大衆“無相”忏悔。講忏悔而強調“無相”表明禅宗特點。要求“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愚迷染就是心趨外相,執以爲“實有”,故生起驕诳、妒嫉等情執心態,故應“悉皆忏悔”,遠離外境相對內心牽製,自明外境相究竟不實,如夢幻泡影,即“無相”。雖名忏悔,實則深觀自心,消融外相而回歸自性,如是修行,名“忏其前衍,悔其後過”——除盡前錯爲“忏”,戒後不作爲“悔”。 3、四弘誓願。也標明禅宗特色:大師領衆昭示: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按禅宗原則“心外無法”——自心衆生即自心境界中所顯的衆生,並非“外于心”而執實有衆生。按《般若品》:“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惡人善人…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由此可知,自心境界,其實包含一切,心外無法,世界衆生,無不于自心性中顯現,故“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自性包融一切,等同虛空廣大,即般若智慧,下文之義亦如此:“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于傳統四弘誓願冠以“自心自性”就徹底禅化了。大師解釋:“所謂邪迷心…如是等心,盡是衆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將正見度!” “邪迷心”,也就是“自心中邪見”,執一切境爲“外有真實”。“執著衆生”,就是“自心中邪見愚癡衆生”,故落在“邪見”,落在“自心衆生”的執著中。由是引發我們內心的诳妄、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等等人我差別計較的情執。邪見就是“自心衆生”,若能明了一切內外境界皆自心所現——轉“外境”成自心現量境界,外無一法可建立,明了自心即般若空慧智巧,是名“正見”。如是,“外境”空,“衆生”空,不再執著“實有外境”、“外有衆生”,即度盡一切。能自修行以除內心妄情,即“自心(所執)衆生…各須(以)自性自度,是名真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照破自心執情)衆生各各自度…名爲真度。”由是觀之,大師將度生濃縮于自心中,“打破(自心)愚癡迷妄”——用般若自觀照智慧,破除自心執著的外境,破除執衆生爲“實有相”;打破“自心衆生”即自心産生的種種邪見,方爲“真度”衆生,融自省自度與度衆爲“不二”,是禅宗的獨有殊勝法。 又“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爲“斷無邊煩惱”;又,“自見性,常行正法”——爲學“無盡法門”;“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能下心是爲“真正”,“下心”即本覺心地,禅宗所謂“海底行”。若一切境,一切思慮之現行根基皆安于自心地,不予取舍,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在自心地,又能做到“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4、“無相叁歸依”戒。禅宗升華歸依佛法僧叁寶爲歸依自心地之“覺、正、淨”等叁種自覺性,具有革命性,揭示了佛法依止的實質,“無相”即不可迷執外相,“戒”即“不可妄執”之修行軌範。大師精彩開示:“歸依自性叁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將歸依具體落實爲心地修持。覺,乃自明,自覺自性。正,當下正好自覺也,念之處當即內覺,當下平等也。淨,淨化“外執衆生”爲“自心現衆生”,淨化“自心邪見”即“自心衆生”。大師有言:“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叁寶。”並囑咐大衆“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可謂面面俱到。 5、叁身佛。慧能大師斷然指出:“叁身佛在自性中。”“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然而)于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若能)自除迷妄,內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複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此诠本性; “何名圓滿報身?…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爲實性,于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此诠真谛;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爲變化……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此诠自性可化生俗谛,一念回光,俗境本空,即智慧生,成化身佛。 自性就是叁身佛,大師昭示,叁身在自性中的關系:“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叁身皆在自性中,赅世出世法,實爲一體。 (七)機緣品 機緣,即大師印可學人悟道,並指導學人悟道的機緣。以下分別敘述。 1、法海悟道。法海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谕,”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法海言下大悟:“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大師昭示爲:明了不生不滅的本心,就是佛;認一切外相爲“實有”,即“成一切相”的凡俗之心,見一切相虛妄不實,歸源唯心所造,即“離一切相即佛”。法海大悟。 2、法達悟道。法達誦《法華經》叁千部,心存我慢。大師折其慢:“心迷(卻被)《法華》轉,心悟(才能)轉《法華》。誦經久不明(經義),(反而)與義作仇家。無(系外)念、念即正,有念(執外)念成邪。(若能)有無俱不計,(自悟)長禦白牛車。”(法)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大師的啓發是呵責他傲慢,雖系執于經文,卻不明經義,反被文字轉動心思,妄想揣度,念慮成邪;若自明本心,原非外系,本地風光,當念即正。法達被直指本心,言下悟入,故涕淚悲泣。 3、智通悟道。智通看《楞伽經》千遍,不明叁身四智。聞大師以自性貫通叁身四智之說,頓悟自心(平等)性智,而說偈言:“叁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且一悟徹底,自明心迹:“起修皆妄動,守住匪(非)真精!”將所謂悟後起不起修,保不保任的問題,一並徹底解決了。 4、智常悟道。智常禮大通和尚求開示,被示以泛泛大道理,“空無一物,是名正見”,不得要領。後參禮慧能,大師一針見血指出:“彼師所說,猶存見知!”遂示偈語:“不見一法(卻心)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卻心)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已)瞥然興(起),錯認(陷在知見)何曾(理)解(現成)方便?汝之一念自知(系念之)非,自己(本分)靈光常顯現!”智常聞偈豁然大悟,自呈心迹:“無端起見知,著(空無)相求菩提,情存(執取)一念悟,甯越(甯願更加安住)昔時迷(意爲安本分方自覺其迷)。” 由此可知,反省“求取”心,反省執“空見”,自覺心地本分,方可入道。大師又以禅宗特色示四乘法:讀誦爲小乘;解義是中乘;修行是大乘;一無所得最上乘;大小高低不在口诤,“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5、志道悟道。志道疑《涅槃經》中“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之義,不知色身法身,何身受樂?大師呵其外道知見,示以偈語:“唯有過量人(超越知見度量的覺者),通達無取舍,(不分別色身法身爲二法)。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衆色相,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色身法身平等,如夢如幻),不起(分別)凡聖見,不作涅槃(知見)解,二邊叁際斷(斷有、無、過去、現在、未來之知見),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即分別心而安住在“分別心之底基”心地,不被分別心之外執所迷惑)。(哪怕)劫火燒海底,(哪怕)風鼓山相擊,(仍然)真常寂滅樂,(本源)涅槃相如是”。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6、青原行思論道。行思禅師已悟道,欲辯悟後行履,遂明知故問大師:“當如何作,才不落階級?(頓超十地階位)”大師反測他見地,就前話反問,你如何作?——這是內行的精彩機鋒。行思答:“聖谛尚不爲,何階級之有(對聖谛都不應該執取,哪來階位之貪?)”——大師深爲器重,“令行思爲首衆(當衆人領導),教化一方。” 7、懷讓論道。懷讓參禮曹溪,非常恭敬。師問:“甚處來?”曰:“嵩山。”大師一看,知是道器,即用機鋒:“什麼物,恁麼來?”意爲甚麼東西(示意“道”),是直下顯示的?“恁麼”是禅門隱語,義爲“當下覺”。懷讓回答:“說似一物即不中(音仲,正確義)。”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汙染即不得。”懷讓此時答話很妙,一方面不排除“悟後起修”之意,另方面也認爲,若執著“有菩提”可保任,就已落心地汙染,故說“汙染即不得”。老師深知其意,就叮咛他:“即此不汙染,諸佛之所護念!”——意爲,只安行于自覺,念念不被貪求菩提的知見汙染就行了。菩提乃本無所失,即“諸佛之所護念”。懷讓“日臻玄奧”——境界日益成熟。 8、永嘉禅師公案。永嘉見大師,振錫(禅杖)而立。大師說:“大德(尊稱)何方來?生大我慢?”玄覺答:“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意爲來不及講禮讓了,光解決緊要的生死問題吧!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何不體驗無生法境界,了達本不動搖之心地呀?)答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意爲:自心體性,原本就是無生;了達自性,原本就無動搖!)大師深爲認可永嘉見地,說:“如是如是。”就是如此。玄覺也服膺大師,“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返回太忙了吧?)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我本分未動,哪來快慢呢?)師曰:“誰知非動?”——已到路逢劍(見)客須呈劍分上,一切客套禮數全收斂,大師以機鋒直刺永嘉當下見地,逼永嘉不得以本來面目性命相會,若答有人、有知,當下落窠臼死語,極難騰挪。萬難下口處,哪知永嘉不落圈套,亦不躲閃趨避,反以鋒直插對方心底,令其難堪:“仁者自生分別!”(意爲大師考…
《《壇經》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