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慧能南禅在岭南传播及影响(达亮)▪P3

  ..续本文上一页他用五个“何其自性”来描述他的悟境。惠能认为人类之所以不能把握“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自清净”的菩提自性,就是因为我们一举心、一动念都是处在自他相对、主客分离的对立状态,若要打破这一自我封闭的对立局面,就必须通过“般若观照”,这样就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坛经》中记述惠能不断地告诉他的门人,“如何超越对立及识心见性的重要性!”

  惠能大师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他在第一次见弘忍时就提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平等思想:“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猖獠(当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坛经·行由品》)说明佛性是本来具足,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帝王贵胄,都同样具有佛性,也同样都能成佛。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佛性平等思想,惠能大师在·《坛经}中打了这样一个比喻:“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坛经·般若品》)也就是说,佛性对于众生就像雨水滋润万物一样,一无遗漏,机遇均等。所谓“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坛经·般若品》)

  既然佛性平等,那么心即性,性即是佛,自性也就是自佛(佛性)。惠能大师说:“佛者,觉也。”(《坛经·忏悔品》)又说:“自性觉,即是佛。”(《坛经·疑问品》)正因为人人都有觉悟之性,所以人人皆有佛性,因此,惠能大师反复强调“我心自有佛”,“自性若悟,众生是佛。”(《坛经·付嘱品》)这样一来,心佛必然等同,于是,惠能大师就提出了“即心即佛”(《坛经·机缘品》)的观点,这是他佛性论的关键所在。

  这里“性”不是“性质”的意思,而是“因缘”、“根据”的意思,就是说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重要的在于自己能否领悟。《坛经》处处强调“佛在众生中”,也就是强调众生在其内心真我这一点上即使与诸佛相比也是平等的。例如在《坛经》第三节,弘忍对来求佛的慧能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獠獠(獠是对以打猎为生的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怎么能够做佛。慧能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佛性也就是人人心中的真我。在他看来,“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自心是佛,故能见性成佛。而要作到这一点,必须“识心中众生”。“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所以他说:“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人人都有佛性,就看你能不能“识心中众生”了。

  人们往往在主观上将“心”、“佛”、“众生”视为三个毫不相干的体,殊不知,这是迷额内珠,不识自家珍宝,故佛在{华严经》中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惠能大师的佛性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我即是心,心即是佛。他说:“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我心是佛,自若无佛心,何需求真佛”;“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坛经·般若品》)既然自心是佛,那么心外更无一法可得!于是,惠能大师又进一步提出了“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坛经·疑问品》)的观点。惠能大师认为,“心”、“佛”、“众生”三者本来一体,并无心外之法,所谓此心从无始以来,常住不变,圣凡等一。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然而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如同使佛觅佛,骑驴觅驴一般,终不能得。所谓:“若识众生,即见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离逢。”((坛经·般若品》)

  要之,“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求之于内,勿求于外。“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见性成佛,就可与诸佛并列,臻于上乘了。于此可见,见性成佛,的确是禅宗的最基本的特色。

  他还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定偈语,不但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而且为禅宗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们的建立门庭,影响极大。由此可见,禅宗是提倡众生平等的,这也是禅宗得以广泛传播,特别在下层百姓中有深远影响的原因之一。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公元五世纪道生就提出来了。但由于他的理论当时没有译出的经典作根据,所以一问世便受到很多非难。其原因,一是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当政,门第等级制度十分森严。承认人人皆有佛性,就可能导致在政治上消弱士族的特权。二是《大般涅槃经》译出后,相继又译出《楞伽经》、《摄大乘论》。这些经、论又否认了一阐提可以成佛。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人人皆有佛性”并未能成为定说。可见,慧能关于人人皆有佛性的理论,只不过是接受了他以前大多数佛教徒或佛教派别的说法而已。在这个问题上,慧能并没有什么创新。

  二、无念为宗

  为了使门下弟子更好的超越对立,识心见性,惠能更进一步提出了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来诱导其门下弟子作为修禅的实践方法。也可以说,“三无”是惠能教导其门下弟子如何认识自性的一个标尺。惠能所说的“念”,从认识论来说可以理解为主观的精神现象(能缘之心);“相”可理解为客观的认识对象(所缘之境),“无住”可理解为真心应物,任运随缘的主体超越,为了使我们能获得更正确的理解,在这里略举惠能在坛经中对“三无”思想的解说。

  惠能对门下弟子所说的无念是:“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畅通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为无念。”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我们可以看到惠能说的所为“无念”,就是“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的无念观点,是惠能禅学思想体系的宗旨。故曰:“无念”为宗。

  在具体的修行方法上,慧能主张以“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他认为“无念”才不会起“相”,“无相”则无所执着,无所执着则无烦恼,离烦恼即是呈现了清净的本心而修成正果。(其实质就是一种心性的修养工夫)

  《坛经》云:“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这也就是说惠能所说的无相就是主观的能缘之心无染无杂,则客观的所缘之境,亦能离相离名。从诸法缘起无自性的观点来看,把附随着于缘起法(即指世间的万物)上的虚妄分别之相全部消解掉,使诸法的清净体显露出来,即是无相为体。依惠能的思想来看,实际上等于说“诸法以无相为体,或无相乃诸法之体。”禅宗强调“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修行方法。“无相、无住、无念”也就是要破除人们的执着心。所谓“相”是指各种对立的存在,比如善恶、美丑、是非等。“无相”就是不要执着于它们的对立,《坛经》说:“无相者,于相而离相”,也就是一方面能够分别其不同,另一方面又不要在这种区分中产生迷恋、厌恶等烦恼和执着之心。正如维摩经中所说“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惠能对门下弟子说:“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住”是住着、执着的意思。《坛经》中有:“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无住”就是不要执着于世间万事万物,不要被各种贪念所束缚。因为人的本有佛性是无住、无缚而常自在的。

  从惠能的思想观点看,实际上是教导我们如何把握人之本性与世间的善恶好丑、乃至冤亲、言语触刺欺争等世间的问题都能一一渗透,只要把它看成是空的,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惠能认为我们只要消除了人世间的妄情妄执,人的本性便从系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对立面:这样就能使人们处于高度和谐的精神状态之中,随缘应物,任运无碍。这样就叫做“无住”。

  念”作为名词是念头之意,有正念与杂念之分。作为动词,一般是指人的思维活动,这里是指一种直觉的内省。《坛经》上说:“无念者,于念而不念”。由此可见,所谓“无念”并非什么都不想,念头总是会有的,但是不要执着于它。“若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别处受生是指“此处死,别处生”之轮回。《坛经》上又说:“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无念”是指要排除妄念、杂念,当行正念。这样,人自身所具足的清净的佛性就显现出来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这个意思。

  无念也就是无相,即对外界不执取。无相的思想最早是在《金刚经》中提出来的。可以说,《金刚经》的主旨就在于宣扬无相。它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金刚经》主要是宣扬无相,这一点是佛教学者或佛教徒所共认的。如《金刚般若经解义序》说:“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

  可见,{金刚经》以无相为宗是公认的。慧能、神会的无念思想就是从《金刚经》来的。这就是慧能、神会特别推崇《金刚经》的原因。但是,“无念”一词,《金刚经》是没有的。这一词来源于《大乘起信论》那里说:“若能观察,知心无念,…

《试论慧能南禅在岭南传播及影响(达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