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一致的;继而把五乘佛法调和起来,这就是人间的佛教。」[17],因此,人间佛教最高的境界就是「自他一如、同体共生、法界圆融、通达无碍」[18]。
星云大师主张:「佛教应该要弘扬教义,要以佛法来净化人心,这才是佛教的根本,因此佛教需要说法,需要传教,需要教育。」[19],大师深知佛教本来就是一种教育,佛教是佛陀对人间所作的教化,依各种层次需要而分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生活教育、思想教育等,旨在教导人们如何求真、求善、求美,以提升自我的般若、慈悲、菩提之精神领域。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正是秉持佛陀「以人为本」而「示教利喜」的本怀,实践大乘佛教入世的精神,积极投入社会,关怀人生,他把佛法与世法融合一致,从人生的现实生活及各种问题的解决上,彻底落实人间佛教。
大师的教育理念重视人格教育更甚于知识的灌输,因此主张:「生活重于知识,道德重于功利,普济重于个己,自觉重于接受。」[20],正因为大师有这样的真知灼见,于是提出建设人间佛教的新理念,强调「菩提心」是信奉人间佛教的根本,因为人间佛教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的菩萨道,人间佛教是「入世重于出世,生活重于生死,利他重于自利,普济重于独修」[21]。如果没有菩提心,就无法修学菩萨道;唯有发菩提心的人,才堪担任人间佛教的责任,才堪弘扬人间佛教。
大师本诸《华严经》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明每个人内心都有无限的真如宝藏,只待开发;他以《维摩经》的「心净国土净」,说明「只要内心净化,当下就是佛国净土」,因此提倡「自觉与行佛」,主张只要自觉自悟,何患不能成佛?只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把人间创造成安和乐利的世界,那么国土身心自然净化,净土也就在此岸、在现代、在人间。
参考书目、资料:
一、著作丛书
1、印顺,《中国禅宗史》(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年7月8版)
2、印顺,《妙云集下编之一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年10月新版一刷)
3、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
4、星云,《星云大师演讲集》四册(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年12月~1992年4月)
5、星云,《六祖坛经讲话》四册(台北:香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10月)
6、星云,《禅门语录》(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2004年12月)
7、佛光山禅净法堂编,《佛光禅入门》(高雄:佛光出版社,2004年9月)
8、杨惠南,《禅史与禅思》(台北:东大出版社,1995年4月)
9、廖阅鹏,《禅趣60:禅与生命对话》(台北:圆神出版社,2004年7月)
10、满义,《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5年8月)
二、网路资料:
1、全军 徐文明,〈试论禅宗的“不说破”与西方语言教学理论中的“默教法”的关系。
2、孙守京,〈禅宗教学法浅谈 〉来自佛学研究网
3、清凉论坛-禅学研究-〈衣钵传承与一花五叶〉
三、专题论说:
1、星云,〈自觉与行佛〉(国际佛光会创会长年度世界大会主题演说,2004年)
四、报章资料:
1、星云,〈人间万事专栏-自觉〉,《人间福报》,2006年8月28日,版1
[1]《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页308
[2]廖阅鹏着,《禅趣60:禅与生命对话》(圆神出版社)序文
[3]《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页353
[4]佛光山禅净法堂编,《佛光禅入门》,序文
[5]全军 徐文明,〈试论禅宗的不说破与西方语言教学理论"默教法"的关系〉国学网
[6]洪修平,《中国禅学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页294
[7]清凉论坛-禅学研究-〈衣钵传承与一花五叶〉
[8]全军 徐文明,〈试论禅宗的不说破与西方语言教学理论"默教法"的关系〉国学网
[9]星云大师,《六祖坛经讲话》(香海文化出版社)第四册,页943
[10]佛光山禅净法堂编,《佛光禅入门》,(佛光出版社),页19
[11]星云大师,《六祖坛经讲话》(香海文化出版社)第四册,页945
[12]佛光山禅净法堂编,《佛光禅入门》,(佛光出版社),页25
[13]星云大师,〈人间万事专栏-自觉〉,《人间福报》
[14]印顺法师着,《妙云集下编之一佛在人间》,(正闻出版社),页325
[15]满义法师着,《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天下文化出版社),页3
[16]满义法师着,《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天下文化出版社),页3
[17]满义法师着,《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天下文化出版社),页4
[18]满义法师着,《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天下文化出版社),页4
[19]满义法师着,《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天下文化出版社),页111
[20]满义法师着,《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天下文化出版社),页112
[21]满义法师着,《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天下文化出版社),页324
《从禅宗教学来看星云大师的自觉教育观(永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