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align="center">养成行善
助人之心
1研读基础佛学、闻思法义,培养佛法正见。
2.早晚拜佛、礼忏、诵经,培养佛法正念。
3.布施资财、义工服务、随时行善助人。
4.受持五戒、护持三宝。
四
戒行道
强化愿、
行菩提心
1.闻思菩提心法义,坚固菩提心正见。
2.于生活中力修持戒波罗密-----三聚净戒。
3.于生活中力修忍辱波罗密-----生忍、法忍。
4.于生活中力修精进波罗密-----念念护持愿行菩提心。
5.学习「中级」禅观〈慈悲爱心禅观〉及生活禅观。
五
定行道
成就愿、
行菩提心
1.闭关专修禅观-----打禅七、七七。
2.动中生活禅观-----要求时时刻刻在当下。
六
慧行道
开发胜义菩提心
闭关专修「高级」禅观〈般若实相禅观〉,以克期取证-----见道位菩萨。
七
见道
开悟胜义菩提心
永断分别我法二执,薄贪瞋痴。
八
修道
证悟胜义菩提心
进断俱生我法二执,大悲济世。
九
无学道
圆满胜义菩提心
见而无见,无所不见;修而无修,无所不修;证而无证,无所不证。
四、自觉心、菩萨行
「禅」是一种自我教育,佛经讲:「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自觉心」是修学佛法的一个重点,当初佛陀所说的教法,无非是为了让众生悟入「觉」的境界,导引有情悟入佛的知见,而与佛平等;就是佛陀自己本身也是因「自觉」而成道。佛陀因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自觉),而又本着无尽的慈心悲愿,以真理来教化众生(觉他),所以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觉者。
「自觉」的重要,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于金刚座上菩提树下悟道时,对人间发出的第一句宣言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佛性!」每一个人都具有成佛的性能,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与佛本来是平等无二,但由于凡夫一念不觉,因此长沦生死。为了转迷为悟,一定要开发自性,要觉悟自性。
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父母的教导、老师的训诫、社会大众的帮助、长官的提携、朋友的勉励;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自觉」。所以平常我们说「皈依三宝」,其实是皈依自己的自性三宝,是为了找到自己、认识自己。人的自性本来清净无染,因为一念不觉,不能自知,故而忘失自家本来面目,所以沉沦苦海。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具,诚恳的剖析自己、认识自己。但是这一切,不能依靠别人完成,唯有自觉,才能达成目标。
星云大师常常教育弟子要「自觉」?自觉什么呢?由于觉悟到自我的缺陷、自我的不足,因此发心解决现前的问题。有了自觉,会自动自发、自我要求、自我解决;吾人能自觉、能发心,学习必定更容易进步。
大师说人生要自觉什么呢?略述如下:[13]
(一)自觉自己的能力不够:自觉工作的能力、讲学的能力、助人的能力、明理的能力都不够,就如同菩萨常生起惭愧心,「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净,耻有所不能」。因为能力不够,所以更要发菩提心,勇猛精进,以发挥人生最大的力量。
(二)自觉对人有所不起:做人要经常感到对不起别人:对人没能帮上忙、对人没能有所利益、对他人的问题未能协助解决等。因为感觉对人不起,所以要发心、回向,付诸行动,才能真正帮助别人。
(三)自觉自己的悲心不够:人要经常自问:别人在贫穷困苦中,我能救助他吗?别人在艰难危险中,我能帮忙他吗?别人在困惑迷惘中,我能助他心开意解吗?别人在执着无明时,我能让他客观明理吗?如果不能,表示自己的悲心不够,应该奋发图强,完成自我。
(四)自觉自己的愿力不坚:人都懂得要思考:学问如何成就?做人如何成功?事业如何表现?能力如何健全?但是要做到却不容易。因为自己没有坚毅的愿力,没有「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勇气,因此每当遇上困难,很容易就从前线败下阵来,颓丧不已。因为有了这番自觉,所以要更加发心立愿。
(五)自觉待人不够真诚:对于朋友,我有真诚的与他相处吗?对于家人,我有真诚的协助他们吗?对于同事,我有真诚的给予助力吗?对于社会,我有真诚的贡献心力吗?即使对人不能有所帮助,也不能欺骗、应付,应当至诚表达。真诚是做人处事的根本,待人不诚,怎可怪人待我不好呢?
(六)自觉耐烦不够:做人做事应该要耐烦,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耐烦吗?别人说话,我不耐烦听;别人做好事,我不耐烦知道;面对公共事务,我不耐烦合作。不耐烦,就会一事无成,所以要改善。
从佛陀施教的重心来说,最深彻而圆满的佛教,应该是「觉」的教育。佛的教育,不外乎本着自己圆满的觉悟内容,适应众生的根机,来教育大家,引导大家来修学,同登正觉成佛的地步。所以佛教是先觉觉后觉的觉的教育。可说,佛教是最圆满的完人教育。[14]
这种觉化的完人教育,自觉觉他,就是教育自己,又教育别人。自教与教人,都不是空虚的知识传授,而是着重于自觉的,实践的。佛教的第一义,是觉悟人生的真意义,使自己从随波逐浪的迷妄中觉醒过来。惟有自觉,才会源泉浑浑,流露无尽的悲愿,勇于向上精进,行于菩萨道。
「觉」就是证悟涅槃妙理的智慧,我们常说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何谓菩萨?《大智度论》卷四说:「自觉复能觉他,是名菩萨。」如果将这一份功德再行提升,再行圆满,就是成佛的境界。成就佛的功德主要是从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中来,自觉是自我开发,觉他是行佛之行;能够「自觉」与「行佛」,必然「心中有佛」,而时时与佛同在。所以在学佛的过程中,要时常以觉性的启发来面对当前的生活,以恒常觉性的圆满来成就佛道。
五、结论
每个时代总有一些新的价值观与新思维,在无形中引领着人类前进的方向。昔日六祖惠能大师开启禅宗顿悟法门,播下『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种子,今日星云大师重开人间佛教的新天地,成就佛教慈悲服务社会、觉悟奉献人生的伟大事业与理想。「人间佛教」正是这个时代社会人心的思潮所向,所谓「人间佛教」,如星云大师所说:「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于幸福人生之增进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15]。
星云大师由于受其师父身教影响,乃至百丈禅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再到民国太虚大师提倡「工禅生活」等,都给大师极大的启发。加上他内在性格里潜藏着弘扬人间佛教的热情与悲愿,因此注定他要走上一条向传统挑战的弘化之路,也因为他勇于革故鼎新,因此开启了今日人间佛教的新机运。所以他从建设佛光山丛林道场,到成立佛光会菩萨教团,希望结合四众的力量,共同宏扬人间佛教,透过「菩萨道」的实践,把出世与入世的佛法调和起来。
人间佛教是拥抱生命的佛教,是解决生死的佛教,是落实生活的佛教;人间佛教「重视伦理道德,鼓励生活修行,注重五戒十善,强调六度四摄,讲究因缘果报,奉行慈悲喜舍,主张尊重包容,促进普世和谐」[16]。所以大师勉励佛光人要「以菩萨为目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把人我的关系看成是分不开,…
《从禅宗教学来看星云大师的自觉教育观(永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