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align="center">養成行善
助人之心
1研讀基礎佛學、聞思法義,培養佛法正見。
2.早晚拜佛、禮忏、誦經,培養佛法正念。
3.布施資財、義工服務、隨時行善助人。
4.受持五戒、護持叁寶。
四
戒行道
強化願、
行菩提心
1.聞思菩提心法義,堅固菩提心正見。
2.于生活中力修持戒波羅密-----叁聚淨戒。
3.于生活中力修忍辱波羅密-----生忍、法忍。
4.于生活中力修精進波羅密-----念念護持願行菩提心。
5.學習「中級」禅觀〈慈悲愛心禅觀〉及生活禅觀。
五
定行道
成就願、
行菩提心
1.閉關專修禅觀-----打禅七、七七。
2.動中生活禅觀-----要求時時刻刻在當下。
六
慧行道
開發勝義菩提心
閉關專修「高級」禅觀〈般若實相禅觀〉,以克期取證-----見道位菩薩。
七
見道
開悟勝義菩提心
永斷分別我法二執,薄貪瞋癡。
八
修道
證悟勝義菩提心
進斷俱生我法二執,大悲濟世。
九
無學道
圓滿勝義菩提心
見而無見,無所不見;修而無修,無所不修;證而無證,無所不證。
四、自覺心、菩薩行
「禅」是一種自我教育,佛經講:「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就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的「自覺心」是修學佛法的一個重點,當初佛陀所說的教法,無非是爲了讓衆生悟入「覺」的境界,導引有情悟入佛的知見,而與佛平等;就是佛陀自己本身也是因「自覺」而成道。佛陀因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自覺),而又本著無盡的慈心悲願,以真理來教化衆生(覺他),所以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覺者。
「自覺」的重要,其實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于金剛座上菩提樹下悟道時,對人間發出的第一句宣言就是「大地衆生皆有如來佛性!」每一個人都具有成佛的性能,人人都可以成佛;人與佛本來是平等無二,但由于凡夫一念不覺,因此長淪生死。爲了轉迷爲悟,一定要開發自性,要覺悟自性。
人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時候需要父母的教導、老師的訓誡、社會大衆的幫助、長官的提攜、朋友的勉勵;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自覺」。所以平常我們說「皈依叁寶」,其實是皈依自己的自性叁寶,是爲了找到自己、認識自己。人的自性本來清淨無染,因爲一念不覺,不能自知,故而忘失自家本來面目,所以沈淪苦海。學佛,就是要開發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具,誠懇的剖析自己、認識自己。但是這一切,不能依靠別人完成,唯有自覺,才能達成目標。
星雲大師常常教育弟子要「自覺」?自覺什麼呢?由于覺悟到自我的缺陷、自我的不足,因此發心解決現前的問題。有了自覺,會自動自發、自我要求、自我解決;吾人能自覺、能發心,學習必定更容易進步。
大師說人生要自覺什麼呢?略述如下:[13]
(一)自覺自己的能力不夠:自覺工作的能力、講學的能力、助人的能力、明理的能力都不夠,就如同菩薩常生起慚愧心,「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淨,恥有所不能」。因爲能力不夠,所以更要發菩提心,勇猛精進,以發揮人生最大的力量。
(二)自覺對人有所不起:做人要經常感到對不起別人:對人沒能幫上忙、對人沒能有所利益、對他人的問題未能協助解決等。因爲感覺對人不起,所以要發心、回向,付諸行動,才能真正幫助別人。
(叁)自覺自己的悲心不夠:人要經常自問:別人在貧窮困苦中,我能救助他嗎?別人在艱難危險中,我能幫忙他嗎?別人在困惑迷惘中,我能助他心開意解嗎?別人在執著無明時,我能讓他客觀明理嗎?如果不能,表示自己的悲心不夠,應該奮發圖強,完成自我。
(四)自覺自己的願力不堅:人都懂得要思考:學問如何成就?做人如何成功?事業如何表現?能力如何健全?但是要做到卻不容易。因爲自己沒有堅毅的願力,沒有「不達目的誓不休」的勇氣,因此每當遇上困難,很容易就從前線敗下陣來,頹喪不已。因爲有了這番自覺,所以要更加發心立願。
(五)自覺待人不夠真誠:對于朋友,我有真誠的與他相處嗎?對于家人,我有真誠的協助他們嗎?對于同事,我有真誠的給予助力嗎?對于社會,我有真誠的貢獻心力嗎?即使對人不能有所幫助,也不能欺騙、應付,應當至誠表達。真誠是做人處事的根本,待人不誠,怎可怪人待我不好呢?
(六)自覺耐煩不夠:做人做事應該要耐煩,我們可以扪心自問:我耐煩嗎?別人說話,我不耐煩聽;別人做好事,我不耐煩知道;面對公共事務,我不耐煩合作。不耐煩,就會一事無成,所以要改善。
從佛陀施教的重心來說,最深徹而圓滿的佛教,應該是「覺」的教育。佛的教育,不外乎本著自己圓滿的覺悟內容,適應衆生的根機,來教育大家,引導大家來修學,同登正覺成佛的地步。所以佛教是先覺覺後覺的覺的教育。可說,佛教是最圓滿的完人教育。[14]
這種覺化的完人教育,自覺覺他,就是教育自己,又教育別人。自教與教人,都不是空虛的知識傳授,而是著重于自覺的,實踐的。佛教的第一義,是覺悟人生的真意義,使自己從隨波逐浪的迷妄中覺醒過來。惟有自覺,才會源泉渾渾,流露無盡的悲願,勇于向上精進,行于菩薩道。
「覺」就是證悟涅槃妙理的智慧,我們常說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何謂菩薩?《大智度論》卷四說:「自覺複能覺他,是名菩薩。」如果將這一份功德再行提升,再行圓滿,就是成佛的境界。成就佛的功德主要是從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中來,自覺是自我開發,覺他是行佛之行;能夠「自覺」與「行佛」,必然「心中有佛」,而時時與佛同在。所以在學佛的過程中,要時常以覺性的啓發來面對當前的生活,以恒常覺性的圓滿來成就佛道。
五、結論
每個時代總有一些新的價值觀與新思維,在無形中引領著人類前進的方向。昔日六祖惠能大師開啓禅宗頓悟法門,播下『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思想種子,今日星雲大師重開人間佛教的新天地,成就佛教慈悲服務社會、覺悟奉獻人生的偉大事業與理想。「人間佛教」正是這個時代社會人心的思潮所向,所謂「人間佛教」,如星雲大師所說:「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于幸福人生之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15]。
星雲大師由于受其師父身教影響,乃至百丈禅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禅生活」,再到民國太虛大師提倡「工禅生活」等,都給大師極大的啓發。加上他內在性格裏潛藏著弘揚人間佛教的熱情與悲願,因此注定他要走上一條向傳統挑戰的弘化之路,也因爲他勇于革故鼎新,因此開啓了今日人間佛教的新機運。所以他從建設佛光山叢林道場,到成立佛光會菩薩教團,希望結合四衆的力量,共同宏揚人間佛教,透過「菩薩道」的實踐,把出世與入世的佛法調和起來。
人間佛教是擁抱生命的佛教,是解決生死的佛教,是落實生活的佛教;人間佛教「重視倫理道德,鼓勵生活修行,注重五戒十善,強調六度四攝,講究因緣果報,奉行慈悲喜舍,主張尊重包容,促進普世和諧」[16]。所以大師勉勵佛光人要「以菩薩爲目標,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覺覺人,把人我的關系看成是分不開,…
《從禅宗教學來看星雲大師的自覺教育觀(永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