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规定,其它律典中都有此说。
第八条“安居过后往僧中受自恣”是经律中都有规定的,没有任何异议,得到一致的肯定。
综观上述经律中八敬法内容的异同,比较突出的差别有这么几条:《爱道经》、《中本起经》中说“比丘比丘尼不得相与并居同止”,《僧祇律》说“比丘尼不先受食、床褥”,《明了论》中说“比丘尼不得问难比丘及教比丘学”;除此以外,其它方面都只是说法的不同而已。另外《爱道经》、《中本起经》更能显现佛陀要求尼众尊重比丘,依止比丘学习,并与比丘保持适当距离、清净关系的悲切之心,而其它律典则比较简明,显示出它的法规性,所以就有各个部派的痕迹,不过它们的主旨都是一样的。
以上是各家经律中关于八敬法条文的记载,为了更好地说明八敬法的形成因缘,下面再以《四分律》八敬法为例,来比较一下进入《四分律比丘尼戒本》中的相关“八敬法”的戒条及其开遮持犯内容。[1]
《四分律》中的八敬法
| 《四分律比丘尼戒本》单堕篇中的“八敬法”
|
1、虽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礼拜、与敷净座、请令坐。
| 175、若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恭敬礼拜、问讯、请与坐;不者,除因缘,波逸提。
|
2、比丘尼不应骂詈、呵责比丘,不应诽谤言破戒、破见、破威仪。
| 145、若比丘尼,骂比丘者,波逸提。
|
3、比丘尼不应为比丘作举、作忆念、作自言,不应遮他觅罪、遮说戒、遮自恣,比丘尼不应呵比丘,比丘应呵比丘尼。
| 无
|
4、式叉摩那学戒已,从比丘僧乞受大戒。
| 139、若比丘尼,与人授具足戒已,经宿方往比丘僧中,与授具足戒者,波逸提。
|
5、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
| 同“僧残篇”中的忏罪法则:十七僧伽婆尸法,九初犯罪,八乃至三谏。若比丘犯一一法,应二部僧中,强与半月行摩那埵法。
|
6、比丘尼半月从僧乞教授。
| 141、若比丘尼,半月应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若不求者,波逸提。
|
7、比丘尼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
| 143、若比丘尼,在无比丘处夏安居者,波逸提。
|
8、比丘尼安居竟,应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见、闻、疑。
| 142、若比丘尼,僧夏安居竟,应比丘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若不者,波逸提。
|
八敬法第一条就是比丘尼戒的第六篇波逸提(单堕)第一百七十五条“不敬比丘戒”,其制缘是: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世尊制戒:听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当起迎逆、礼拜、恭敬问讯、与敷坐具。然彼诸比丘尼,不起迎逆、礼拜、恭敬问讯。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云何世尊制戒,听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恭敬礼拜、问讯、与敷坐具,云何不起迎逆耶?”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不起迎逆、礼拜、恭敬问讯、与敷坐具?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2]
这条戒的制缘是有比丘尼在佛制八敬法之后违犯了这一条戒,犯缘为“是比丘,无因缘,不敬。”开缘为“若起迎逆,或一坐食,或不作余食法食,或病,或足食,语言:“大德忍!我有如是如是因缘。”或病倒地,或为强力所执,或命难、梵行难者无犯。”
八敬法第二条就是第六篇第一百四十五“呵骂比丘戒”,其制缘是: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长老迦毗罗比丘夜过已,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时诸比丘尼见迦毗罗即骂詈言:“此弊恶下贱工师种,坏我等塔,除弃僧伽蓝外。”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言:“云何汝等,乃骂长老迦毗罗?”呵责已往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骂迦毗罗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1]
这条戒的制缘是因为迦毗罗比丘把尼众的塔除弃僧伽蓝外而遭某些尼众呵骂(按戒律来说,比丘不能礼拜尼众之塔。若尼众塔建立在有比丘处的寺院内,会招致外来不知实情的比丘的误会,而礼拜尼塔),有尼众白佛而制戒。其犯缘是“是大比丘,以恶言骂彼,言词了了便犯。”开缘是“若戏笑语,若疾疾语,若独语,若梦中语,欲说此乃错说彼,均无犯。”
八敬法第三条“比丘尼不应为比丘作举、作忆念、作自言,不应遮他觅罪、遮说戒、遮自恣,比丘尼不应呵比丘,比丘应呵比丘尼。”在四分律比丘尼戒中没有相关戒条,其它几部戒律中也不见。可知随着羯磨法如法实行,尼众没有违犯此条敬法,所以也就没有纳入尼众学处了。
八敬法第四条与第六篇第一百三十九条“与授具已(授尼本法)经宿往比丘僧中受具戒”戒相通,而戒本中的规定更加严格,其制戒因缘是: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尼,闻世尊制戒听授人具足戒。彼便在尼众中与授具足戒,经宿已方往比丘僧中。而所与授具足戒者,中间或得盲、瞎、痴、聋、跛、躄及馀种种诸病,毁辱众僧。时诸比丘尼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诸比丘尼言:“世尊制戒听度人,汝等云何?乃度盲、瞎、痴、聋、跛、躄及馀种种病,毁辱众僧耶?”呵责已,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度诸盲、瞎、痴、聋、跛、躄及馀种种病毁辱众僧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2]
这条戒的犯缘是有尼师滥度六根不全、身体不佳者为徒,尼众白比丘而禀报佛制戒。其犯缘是“比丘尼先教授本法已,无因缘,经宿将往比丘中,即犯。”开缘为“即日与授具足戒,即日往比丘僧中授具足戒。若欲往受具足戒,彼病,若水陆道断,若有恶兽难,若贼难,若水大涨,若为强力者所执,若被系闭,若命难梵行难,不得即日往诣比丘众中,均无犯。”
八敬法第五条就是比丘尼犯僧残罪后的忏罪法则。而戒本僧残篇中则将忏罪、出罪一起作了整体的说明。说:“若比丘尼犯一一法,应二部僧中,强与半月,行摩那埵法。行摩那埵已,应与出罪。当二部四十人中,出是比丘尼罪。若少一人,不满四十众,是比丘尼罪不得除;诸比丘尼亦可呵。” [3]
八敬法第六条就是第六篇第一百四十一条“不半月请教授戒”,其制缘是: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尼,闻世尊制戒听诸比丘尼僧半月从比丘僧求教授,而彼比丘尼不往求教授。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诸比丘尼言:“汝等闻世尊制戒,听比丘尼僧半月从比丘僧求教授。而汝等云何不往求教授耶?”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等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等不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1]
这条戒的犯缘是有尼众在佛制八敬法之后违犯此戒,其犯缘是“僧尼各五人以上,四人以下但犯吉;无因缘;不差人往请,即犯。”开缘是“半…
《八敬法的历史渊源(觉灯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