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敬法的曆史淵源(覺燈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規定,其它律典中都有此說。

   第八條“安居過後往僧中受自恣”是經律中都有規定的,沒有任何異議,得到一致的肯定。

   綜觀上述經律中八敬法內容的異同,比較突出的差別有這麼幾條:《愛道經》、《中本起經》中說“比丘比丘尼不得相與並居同止”,《僧祇律》說“比丘尼不先受食、床褥”,《明了論》中說“比丘尼不得問難比丘及教比丘學”;除此以外,其它方面都只是說法的不同而已。另外《愛道經》、《中本起經》更能顯現佛陀要求尼衆尊重比丘,依止比丘學習,並與比丘保持適當距離、清淨關系的悲切之心,而其它律典則比較簡明,顯示出它的法規性,所以就有各個部派的痕迹,不過它們的主旨都是一樣的。

   以上是各家經律中關于八敬法條文的記載,爲了更好地說明八敬法的形成因緣,下面再以《四分律》八敬法爲例,來比較一下進入《四分律比丘尼戒本》中的相關“八敬法”的戒條及其開遮持犯內容。[1]

  

《四分律》中的八敬法

  

《四分律比丘尼戒本》單墮篇中的“八敬法”

  

1、雖百歲比丘尼見新受戒比丘,應起迎逆、禮拜、與敷淨座、請令坐。

  

175、若比丘尼,見新受戒比丘,應起迎逆、恭敬禮拜、問訊、請與坐;不者,除因緣,波逸提。

  

2、比丘尼不應罵詈、呵責比丘,不應誹謗言破戒、破見、破威儀。

  

145、若比丘尼,罵比丘者,波逸提。

  

3、比丘尼不應爲比丘作舉、作憶念、作自言,不應遮他覓罪、遮說戒、遮自恣,比丘尼不應呵比丘,比丘應呵比丘尼。

  

  

4、式叉摩那學戒已,從比丘僧乞受大戒。

  

139、若比丘尼,與人授具足戒已,經宿方往比丘僧中,與授具足戒者,波逸提。

  

5、比丘尼犯僧殘罪,應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

  

同“僧殘篇”中的忏罪法則:十七僧伽婆屍法,九初犯罪,八乃至叁谏。若比丘犯一一法,應二部僧中,強與半月行摩那埵法。

  

6、比丘尼半月從僧乞教授。

  

141、若比丘尼,半月應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若不求者,波逸提。

  

7、比丘尼不應在無比丘處夏安居。

  

143、若比丘尼,在無比丘處夏安居者,波逸提。

  

8、比丘尼安居竟,應比丘僧中求叁事自恣見、聞、疑。

  

142、若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應比丘僧中說叁事自恣見、聞、疑,若不者,波逸提。

  

  八敬法第一條就是比丘尼戒的第六篇波逸提(單墮)第一百七十五條“不敬比丘戒”,其製緣是: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製戒:聽百歲比丘尼見新受戒比丘,當起迎逆、禮拜、恭敬問訊、與敷坐具。然彼諸比丘尼,不起迎逆、禮拜、恭敬問訊。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諸比丘尼言:“雲何世尊製戒,聽百歲比丘尼見新受戒比丘,應起迎逆、恭敬禮拜、問訊、與敷坐具,雲何不起迎逆耶?”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尼言:“汝所爲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爲。雲何汝等,百歲比丘尼見新受戒比丘,不起迎逆、禮拜、恭敬問訊、與敷坐具?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2]

   這條戒的製緣是有比丘尼在佛製八敬法之後違犯了這一條戒,犯緣爲“是比丘,無因緣,不敬。”開緣爲“若起迎逆,或一坐食,或不作余食法食,或病,或足食,語言:“大德忍!我有如是如是因緣。”或病倒地,或爲強力所執,或命難、梵行難者無犯。”

   八敬法第二條就是第六篇第一百四十五“呵罵比丘戒”,其製緣是: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迦毗羅比丘夜過已,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時諸比丘尼見迦毗羅即罵詈言:“此弊惡下賤工師種,壞我等塔,除棄僧伽藍外。”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言:“雲何汝等,乃罵長老迦毗羅?”呵責已往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尼言:“汝所爲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爲。雲何罵迦毗羅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1]

   這條戒的製緣是因爲迦毗羅比丘把尼衆的塔除棄僧伽藍外而遭某些尼衆呵罵(按戒律來說,比丘不能禮拜尼衆之塔。若尼衆塔建立在有比丘處的寺院內,會招致外來不知實情的比丘的誤會,而禮拜尼塔),有尼衆白佛而製戒。其犯緣是“是大比丘,以惡言罵彼,言詞了了便犯。”開緣是“若戲笑語,若疾疾語,若獨語,若夢中語,欲說此乃錯說彼,均無犯。”

   八敬法第叁條“比丘尼不應爲比丘作舉、作憶念、作自言,不應遮他覓罪、遮說戒、遮自恣,比丘尼不應呵比丘,比丘應呵比丘尼。”在四分律比丘尼戒中沒有相關戒條,其它幾部戒律中也不見。可知隨著羯磨法如法實行,尼衆沒有違犯此條敬法,所以也就沒有納入尼衆學處了。

   八敬法第四條與第六篇第一百叁十九條“與授具已(授尼本法)經宿往比丘僧中受具戒”戒相通,而戒本中的規定更加嚴格,其製戒因緣是: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尼,聞世尊製戒聽授人具足戒。彼便在尼衆中與授具足戒,經宿已方往比丘僧中。而所與授具足戒者,中間或得盲、瞎、癡、聾、跛、躄及馀種種諸病,毀辱衆僧。時諸比丘尼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呵責諸比丘尼言:“世尊製戒聽度人,汝等雲何?乃度盲、瞎、癡、聾、跛、躄及馀種種病,毀辱衆僧耶?”呵責已,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尼言:“汝所爲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爲。雲何乃度諸盲、瞎、癡、聾、跛、躄及馀種種病毀辱衆僧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2]

   這條戒的犯緣是有尼師濫度六根不全、身體不佳者爲徒,尼衆白比丘而禀報佛製戒。其犯緣是“比丘尼先教授本法已,無因緣,經宿將往比丘中,即犯。”開緣爲“即日與授具足戒,即日往比丘僧中授具足戒。若欲往受具足戒,彼病,若水陸道斷,若有惡獸難,若賊難,若水大漲,若爲強力者所執,若被系閉,若命難梵行難,不得即日往詣比丘衆中,均無犯。”

   八敬法第五條就是比丘尼犯僧殘罪後的忏罪法則。而戒本僧殘篇中則將忏罪、出罪一起作了整體的說明。說:“若比丘尼犯一一法,應二部僧中,強與半月,行摩那埵法。行摩那埵已,應與出罪。當二部四十人中,出是比丘尼罪。若少一人,不滿四十衆,是比丘尼罪不得除;諸比丘尼亦可呵。” [3]

   八敬法第六條就是第六篇第一百四十一條“不半月請教授戒”,其製緣是:

   爾時婆伽婆,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尼,聞世尊製戒聽諸比丘尼僧半月從比丘僧求教授,而彼比丘尼不往求教授。時諸比丘尼聞,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諸比丘尼言:“汝等聞世尊製戒,聽比丘尼僧半月從比丘僧求教授。而汝等雲何不往求教授耶?”即白諸比丘,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緣集比丘僧,呵責諸比丘尼言:“汝等所爲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爲。雲何汝等不往比丘僧中求教授耶?”以無數方便呵責已,告諸比丘:此比丘尼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1]

   這條戒的犯緣是有尼衆在佛製八敬法之後違犯此戒,其犯緣是“僧尼各五人以上,四人以下但犯吉;無因緣;不差人往請,即犯。”開緣是“半…

《八敬法的曆史淵源(覺燈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