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敬法的历史渊源(觉灯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月往大僧中求教授。今日嘱明日问。比丘期而往,比丘尼期而迎。彼闻教授人来半由旬迎。在寺内供给洗浴具饮食羹粥菓蓏以此供养。若大僧有病,应遣信往礼拜问讯。若别众不和合,若众不满,遣信往礼拜问讯。若比丘尼僧病,若别众、若众不和合、若众不满,亦应遣信往礼拜问讯。若水陆道断,贼寇恶兽难,若河水暴涨,若为强力所执,若被系闭,命难、梵行难,如是众难,不遣信问讯者无犯。《五分》卷十三云:“若请不得,若病,不犯”。”

   八敬法第七条就是第六篇第一百四十三条“不依大僧安居戒”,其制缘是: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尼,在无比丘处夏安居。教授日无受教授处,有所疑无可谘问。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诸比丘尼言:“云何乃在无有比丘处夏安居,教授日无受教授处,若有所疑事而无可谘问处?”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

   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乃於无比丘处夏安居,乃至有所疑事而无可谘问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2]

   这条戒的犯缘是有尼众在无比丘处结夏,致使不能向比丘请教授、乃至咨问疑难。其犯缘是“在无比丘处,不作依止心,结安居竟便犯。”开缘是“有比丘处安居,若依比丘僧夏安居,其间命过者,若远行去,若休道,或为贼所将去,或为恶兽所害,或为水所漂,均无犯。”

   八敬法第八条就是第六篇第一百四十二条“不诣大僧自恣戒”,其制缘是:

   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尼,闻世尊制戒:听比丘尼夏安居竟,应往比丘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然此诸比丘尼,不往至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呵责诸比丘尼言:“云何世尊制戒,听比丘尼夏安居竟,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而汝等不往说自恣耶?”即白诸比丘,诸比丘往白世尊。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诸比丘尼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比丘尼夏安居竟,应往大僧中说三事自恣见、闻、疑。云何不往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此比丘尼多种有漏处,最初犯戒。自今已去与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3]

   这条戒的犯缘是有尼众在佛制八敬法之后不往大僧处请自恣。其犯缘是“是夏安居竟,五人以上成众,无因缘,不差人往自恣,便犯。”开缘是“比丘尼僧夏安居竟,比丘僧夏安居竟,比丘尼说三事自恣见闻疑。比丘十四日自恣,比丘尼十五日自恣。比丘僧病,若别众,若众不和合,若众不满,比丘尼应遣信往礼拜问讯。比丘尼众病,乃至众不满,亦应遣信礼拜问讯。若水陆道断,若贼寇恶兽难,河水暴涨,若命难梵行难,为强力者所执,若不往问讯,一切无犯。”

   其实将八敬法纳入比丘尼戒本单堕篇的记载不是四分律一部独有,其它几部也有相关戒条,只不过每部各有不同,现参考《律藏会集本》将相关戒条及其制缘、犯缘、开缘罗列如下:

   八敬法第一条:不敬比丘戒

   《五分》 179 若比丘尼见比丘,不起不礼不请坐,波夜提。

   尔时,诸比丘尼不礼比丘,不迎不送亦不请坐。诸比丘嗔不复教诫,诸比丘尼愚暗无知不能学戒。诸长老比丘尼见,种种呵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二部僧。问诸比丘尼:“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言:“我先不说八敬法应礼比丘耶?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尼见比丘,不起不礼不请坐,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尼,突吉罗。若病,若先有怨嫌不共语,不犯。[1]

   《五分》所记载的“不敬比丘戒”制缘是在佛制八敬法之后,有尼不礼敬比丘,致使比丘瞋而不复教导尼众,导致尼众“愚暗无知、不能学戒”,由长老尼白佛而制戒。其犯缘是“比丘尼见比丘不起、不礼不请坐,波逸提”;兼制式叉摩那沙弥尼中犯此戒,得突吉罗罪;开缘是尼众有病、尼众先对比丘行过“怨嫌不共语”的羯磨法。

   《十诵》 103 若比丘尼,见比丘来不起,波逸提。

   佛在舍卫国,尔时长老大迦叶,中前著衣持钵入一居士家,为乞食故。时所立处有居士妇,遥见大迦叶即起出迎。偷兰难陀先在其家,遥见大迦叶不起往迎。是居士妇以手接足,头面礼长老摩诃迦叶已。洗手取钵,盛满饭以羹浇上与大迦叶持去。居士妇到偷兰难陀所言:“汝知是长老大迦叶,是佛大弟子。天人所敬良福田,汝若起迎者,有何恶事?”偷兰难陀言:“大迦叶本是外道婆罗门,汝所贵敬,非我所尊。”居士妇嗔呵责言:“诸比丘尼自言善好有功德,见比丘来不起,如外道女。”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向佛广说。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问:“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世尊。”佛以种种因缘呵责言:“云何名比丘尼?见比丘来不起。”种种因缘呵已,语诸比丘。以十利故,与比丘尼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尼见比丘来不起,波逸提。波逸提者。烧煮覆障,若不悔过能障碍道。是中犯者,若比丘尼见比丘来不起,波逸提。随见不起,随得尔所波逸提。[2]

   《十诵》所记载的这条戒的制缘是偷兰难陀尼见大迦叶长老来不起,居士妇不喜,另外有尼白佛而制戒。其犯缘是“若比丘尼见比丘来不起,波逸提。随见不起,随得尔所波逸提。”

   《南传》 94 任何比丘尼,于比丘前,不问而坐于座床者,波逸提。

   即使坐于地上,亦提。

   不问,不问想、疑,问想,提。

   不犯者:问而就坐,病者,事故时,痴狂者。[3]

   八敬法第二条:呵骂比丘戒

   《五分》 131 若比丘尼向白衣说比丘过,波逸提。

   尔时诸比丘尼,向诸白衣说诸比丘过失,言彼比丘破戒、破威仪、破见。诸比丘闻便嗔,不复教诫。诸长老比丘尼闻种种诃责。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二部僧。问诸比丘尼:“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呵责言:“我先不为汝说八敬法耶?”种种诃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尼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尼向白衣说比丘过,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尼,突吉罗。若白衣先闻而问,应反问言:“汝云何闻?”若言我如是如是闻,诸比丘尼闻亦如是。然后以实答不犯。[1]

   《五分》所记载的“呵骂比丘戒”的制缘是有尼众向白衣说比丘过,致使比丘瞋而不复教导尼众,诸长老尼白佛而制戒。其犯缘是“若比丘尼向白衣说比丘过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尼突吉罗。”开缘是白衣先问尼师,尼如白衣所闻知,如实而答不犯。

   《十诵》 154 若比丘尼,喑嗌(轻视、嘲笑)向比丘,波夜提。

   佛在舍卫国,尔时佛不在比丘尼僧前结同戒。在比丘僧前结同戒已,语诸比丘:“汝等向比丘尼僧说。”佛即入房坐禅。诸比丘共相谓言:“佛结同戒,教我等向诸比丘尼僧说。谁能为诸比丘尼僧说?”又念,长老跋提比丘,有福德威力、名闻流布,是长老跋提比丘,能往诣王园精舍,为比丘尼僧说同戒。诸比丘即往是比丘所言:“佛为我等结同戒。语我等言:汝等向比丘尼僧说。即入房坐禅。我等作是思惟。谁能为比丘尼僧说同戒?又作是念,长老跋提比丘,有福德威力、名闻流布,必能为说。汝能为王园精舍比丘尼僧说同戒不?”长老跋提默然受之。诸比丘即头面礼跋提足右绕而去。是夜过已,跋提比丘著衣持钵,共后行比丘,入舍卫城乞食。食後到王园比丘尼精舍,诸比丘尼遥见长老跋提比丘来。即起与敷床榻坐处,有办水者,有办草者,跋提到已,洗脚就座坐已,令集比丘尼僧。集已语言:“诸善女,佛结同戒,我及汝等应共受持。”是中有长老善好比丘尼,皆言善好。偷兰难陀比丘尼喑嗌不受。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种种因缘呵责言:“云何名比丘尼,喑嗌向比丘。”种种因缘呵已,向佛广说。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问是比丘尼:“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世尊。”佛以种种因缘呵责言:“云何名比丘尼,喑嗌向比丘?”种种因缘呵已,语诸比丘。以十利故,与比丘尼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尼喑嗌向比丘者,波夜提。波夜提者,烧煮覆障,若不悔过能障碍道。是中犯者,若比丘尼喑嗌向比丘波夜提。随喑嗌向比丘,随得尔所波夜提。[2]

   《十诵》所记载的这条戒的制缘是跋提比丘向尼众宣布佛所制戒,偷兰难陀尼现轻视、嘲笑之态而不恭敬比丘,其他尼众白佛而制戒。其犯缘“是若比丘尼喑嗌向比丘波夜提。随喑嗌向比丘,随得尔所波夜提。”

   《僧祇》 91 若比丘尼,对面呵骂比丘者,波夜提。

   佛住舍卫城,尔时有夫妇出家。时夫摩诃罗来与食,在边而立。其夫说先时女人恶事。闻已不喜,便作是言:“短寿摩诃罗不识恩义,不应说者而说之。”诸比丘尼呵言:“阿梨耶,此上尊众,不得作此骂詈。”即语比丘尼言:“此短寿摩诃罗不知恩义,不应说者而说之。”诸比丘尼语大爱道,大爱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呼来。”来已问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此是恶事。从今日后,不听比丘尼对面呵骂比丘。”佛告大爱道,依止舍卫城住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闻者当重闻:若比丘尼对面呵骂比丘者,波夜提。比丘尼者,如上说;对面者,四目相对;呵骂者言:短寿摩诃罗不善,不识恩义,波夜提。波夜提者如上说。比丘尼不得对面呵骂比丘。若兄弟亲里出家,其人不持戒行,亦不得呵骂;应当软语教诲。若是年少者,应语:沙路醯多,莫作此事。汝今不学,何时…

《八敬法的历史渊源(觉灯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