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敬法的历史渊源(觉灯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当学耶?汝后弟子,亦当学汝作不善;若老者,应语:沙路醯多,汝今不学者,待至老死时乃学耶?比丘亦不得对面呵骂比丘尼言:剃发妇女、婬妷妇女,乃至言:摩呵梨,汝不善不知恩义。可得软语教如上说。若比丘对面呵骂比丘尼,越比尼罪。是故世尊说。[1]

   《僧祇律》所记载的这条戒的制缘是有一对夫妇出家为比丘、比丘尼,尼(俗家之妻)骂僧(俗家之夫),由此因缘大爱道白佛而制戒。其犯缘是“比丘尼对面呵骂比丘者,波夜提。”此戒并规定即使是尼与僧有亲里关系,尼对僧的不如法行为也只能软语劝谏;另外还规定比丘对面呵骂比丘尼,也犯越毗尼罪。

   八敬法第三条:不为比丘作举、忆念戒

   在以上几部律中没有相关戒条。

   八敬法第四条:不即往大僧求具戒

   《五分》 119 若比丘尼异宿,与弟子受具足戒,波逸提。

   尔时诸比丘尼,於比丘尼僧中授弟子具足戒,经宿然后就比丘僧受戒。受戒人於一宿中得遮受戒病,比丘僧不复与受。诸长老比丘尼闻,种种呵责。乃至今为诸比丘尼结戒,亦如上说。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尼异宿与弟子受具足戒,波逸提。从发心乃至明相未出,突吉罗。明相出,和尚波逸提,馀师僧突吉罗。若僧不和集,及八难起,不犯。[2]

   《五分》所说的制缘是尼师将受戒弟子隔夜送往比丘处受具足戒,致使受戒人在当夜里得了对于受戒来说已经成为遮难的“病”(过失),所以传戒比丘不能再与求戒尼授戒,由此长老尼白佛而制戒。其犯缘是“比丘尼异宿与弟子受具足戒波逸提。从发心乃至明相未出,突吉罗;明相出,和尚波逸提。余师僧突吉罗。”开缘是“若僧不和集及八难起不犯。”

   《十诵》 127 若比丘尼,宿作乞属和上尼羯磨,畜为众者,波夜提。

   佛在舍卫国,尔时有迦毗罗女作比丘尼,名跋陀。有式叉摩尼,可受大戒。尔时阿难,常为比丘尼差十比丘众,与受大戒。时阿难中前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跋陀比丘尼遥见阿难舍卫城乞食,往到其所,头面礼足一面住。白言:“大德阿难,我有式叉摩尼,可受大戒。愿差十比丘众。”阿难问言比丘尼僧:“作乞属和上尼羯磨未?”答言:“已作。”“何时作耶?”答言:“昨日作。”阿难即默然受。跋陀比丘尼知阿难受已,头面礼足而去。阿难乞食,食已到祇洹,持户钩游行,从一房至一房。佛遥见阿难持户钩从房至房游行,佛知。故问阿难:“汝何故持户钩游行从房至房?”阿难白言:“世尊,跋陀比丘尼,有式叉摩尼,可受大戒。语我差十比丘众。我今欲差,是故持户钩游行诸房。”佛问阿难:“诸比丘尼,作乞属和上尼羯磨未?”答言:“已作。”“何时作耶?”答言:“昨日作。”佛知故问阿难:“诸比丘尼,用宿作乞属和上尼羯磨,欲畜众耶?”答言:“用宿作,世尊。”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问:“跋陀比丘尼,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世尊。”佛以种种因缘呵责:“云何名比丘尼,用宿作乞属和上尼羯磨畜众?”种种因缘呵已,语诸比丘:以十利故,与比丘尼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尼,宿作乞属和上尼羯磨畜众者,波夜提。波夜提者,烧煮覆障;若不悔过能障碍道。是中犯者,若比丘尼,用宿作乞属和上尼羯磨畜众者,波夜提。随畜随得波夜提。[3]

   《十诵》所说的制戒因缘较为详细,有阿难集僧为尼授戒及佛陀明知故问之经过。其犯缘是“若比丘尼,用宿作乞属和上尼羯磨畜众者,波夜提。随畜随得波夜提。”

   《僧祇》 107 若比丘尼,一众清净停宿受具足戒,波逸提。

   佛住王舍城,尔时树提比丘尼欲与弟子受具足。语偷兰难陀比丘尼言:“阿梨耶,为我请僧与弟子受具足。”后比丘尼僧与受具足。偷兰难陀比丘尼请得六群比丘。树提问言:“为我请得僧未?”答言:“已得。”“得谁?”答言:“得六群比丘。”语言:“我不用。”至明日更请善比丘受具足。诸比丘尼语大爱道,大爱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唤是比丘尼来。”来已,问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树提,此是恶事。汝云何一众清净,已停宿受具足而复轻众。从今日后,不听一众清净停宿受具足,亦不听轻众。”佛告大爱道瞿昙弥。依止王舍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闻者当重闻。若比丘尼一众清净停宿受具足,波夜提。比丘尼者,如上说;一众清净者,比丘尼众中受具足;停宿者,至明日比丘众中受具足,波夜提。波夜提者,如上说;不听一众清净停宿受具足,复不听轻众,复不得请恶比丘众与受具足;应当先求善比丘,若不可得当求半,若过半许而作羯磨。若(因)王贼难。(而)不得者,停宿,无罪。比丘亦不得轻众。应得半。若过半而作羯磨。轻众者得越毗尼罪。是故世尊说。[1]

   《僧祇律》所说的制缘是偷兰难陀尼代树提尼请六群比丘为尼众授具戒,树提尼嫌六群比丘持戒不清净而没有在当天为尼众授戒,由此大爱道白佛而制戒。此戒的犯缘是“比丘尼一众清净停宿受具足波夜提”。另外规定“复不听轻众。复不得请恶比丘众与受具足。应当先求善比丘。若不可得当求半。若过半许而作羯磨。比丘亦不得轻众。应得半。若过半而作羯磨。轻众者得越毗尼罪。”其开缘是“若(因)王贼难。不得者,停宿,无罪。”

   八敬法第五条:犯僧残法忏悔戒

   此条敬法为比丘尼犯僧残后的忏悔法则。

   八敬法第六条:不半月请教授戒

   《五分》 100 若比丘尼半月不于僧中乞教诫师,波逸提。

   尔时,诸比丘尼半月布萨,不来比丘僧中乞教诫师。以无人教诫故,愚暗无知、不能学戒,诸长老比丘尼见,种种呵责。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二部僧,问诸比丘尼:“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诃责诸比丘尼:“我先不说八敬法,教汝等半月乞教诫师耶?”诃责已,告诸比丘:今为诸比丘尼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尼半月不於僧中乞教诫师,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尼不求教诫悔过,突吉罗。若请不得,若病,不犯。[2]

   《五分》所说的这条戒的制缘是有尼半月布萨不往僧中请教诫师,致使不知戒律,长老尼白佛而制戒,其犯缘是“若比丘尼半月不於僧中乞教诫师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弥尼不求教诫悔过突吉罗。”开缘是“若请不得若病不犯。”

   《十诵》 151 若比丘尼,半月不往僧中求教诫,波逸提。

   佛在王舍城,尔时助调达比丘尼,半月半月不往僧中求教诫。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种种因缘呵责言:“云何名比丘尼,半月半月不往僧中求教诫?”种种因缘呵已,向佛广说。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问:“助调达比丘尼,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世尊。”佛以种种因缘呵责言:“云何名比丘尼,半月半月不往僧中求教诫?”种种因缘呵已语诸比丘。以十利故,与比丘尼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尼,半月半月不往僧中求教诫,波夜提。波夜提者,烧煮覆障;若不悔过能障碍道。是中犯者,若比丘尼半月不往僧中求教诫,波夜提。随不求,随得波夜提。[1]

   《十诵》所说的制缘指出违犯此戒的女众是助调达比丘尼,因为她不往僧中求教诫而有持戒尼白佛制戒;其犯缘是“比丘尼半月不往僧中求教诫波夜提。随不求随得波夜提。”

   《僧祇》 132 若比丘尼,半月僧教诫,而不恭敬、不来,波逸提。

   佛住舍卫城,尔时长老比丘教诫比丘尼,尔时六群比丘不得教诫。次便作是言:“我等教诫去。”又言:“世尊制戒,不听不差而教诫。我等当出界外,展转相拜而去。”即出界外,展转相拜已。晨朝著衣往到比丘尼住处。语比丘尼言:“姊妹尽集,我当教诫。”时六群比丘尼即便速集,善比丘尼不来。而作是言:“我不能非毗尼人边受教诫。”时六群比丘共六群比丘尼作世俗语已,须臾间而去。尔时长老难陀著衣持钵,来到精舍言:“姊妹集僧,我欲教诫。”於是善比丘尼尽集。六群比丘尼不来。长老问言:“比丘尼僧集未?”答言:“不集。”“谁不集?”答言:“六群比丘尼。”即遣信唤:“姊妹来,我欲教诫。”答言:“我不去。已六群阿闍梨边,受教诫竟。”时长老言尼僧不和合,即起而去。佛知而故问:“汝教诫何以速?”答言:“世尊,我至时著衣往欲教诫。善比丘尼皆集,唯六群比丘尼不来。比丘尼僧不和合故,不得教诫。”佛言:“呼六群比丘尼来。”来已,问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乃至已闻者当重闻,若比丘尼半月僧教诫,而不恭敬不来,波夜提。比丘尼者,如上说;半月者,十四日、十五日;僧教诫者,教诫比丘尼。不恭敬不来者,波夜提。波夜提者,如上说。若老羸病,服药;刺头出血,服酥。应与欲作是言:“我某甲与教诫欲。”如是三说。若不病不去,病不与欲,波夜提。若至布萨日,应差比丘尼持欲诣僧,头面礼比丘僧足,作如是言:“比丘尼僧和合,问布萨请教诫。”如是三说。比丘僧中有教诫尼者,应语:“姊妹,当住(往)。”若有比丘成就十二法者,应羯磨教诫;若无者,当语言:“无教诫比丘尼人,莫放逸。”是故世尊说也。[2]

   《僧祇律》所说的制缘较为详细,由于六群比丘先不如法教诫六群比丘尼,致使难陀长老如法教诫时六群尼不来听教诫,导致尼众不和合,难陀长老不能如法教诫尼众。其犯缘是“比丘尼半月僧教诫。而不恭敬不来,波夜提。”并规定了各种特殊情况下的应对办法:“若老羸病,服药;刺头出血,服酥。应与欲作是言:我某甲与教诫欲。如是三说。”这是生病用药时要行持的“与欲法”(表明态度、意愿)。“若至布萨日,应差比丘尼持欲诣僧。头面礼比丘僧足,作如是言:比丘尼僧和合,问布萨请教诫。如是三说。”这是尼众半月请教诫的办法。“…

《八敬法的历史渊源(觉灯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