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敬法的曆史淵源(覺燈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當學耶?汝後弟子,亦當學汝作不善;若老者,應語:沙路醯多,汝今不學者,待至老死時乃學耶?比丘亦不得對面呵罵比丘尼言:剃發婦女、婬妷婦女,乃至言:摩呵梨,汝不善不知恩義。可得軟語教如上說。若比丘對面呵罵比丘尼,越比尼罪。是故世尊說。[1]

   《僧祇律》所記載的這條戒的製緣是有一對夫婦出家爲比丘、比丘尼,尼(俗家之妻)罵僧(俗家之夫),由此因緣大愛道白佛而製戒。其犯緣是“比丘尼對面呵罵比丘者,波夜提。”此戒並規定即使是尼與僧有親裏關系,尼對僧的不如法行爲也只能軟語勸谏;另外還規定比丘對面呵罵比丘尼,也犯越毗尼罪。

   八敬法第叁條:不爲比丘作舉、憶念戒

   在以上幾部律中沒有相關戒條。

   八敬法第四條:不即往大僧求具戒

   《五分》 119 若比丘尼異宿,與弟子受具足戒,波逸提。

   爾時諸比丘尼,於比丘尼僧中授弟子具足戒,經宿然後就比丘僧受戒。受戒人於一宿中得遮受戒病,比丘僧不複與受。諸長老比丘尼聞,種種呵責。乃至今爲諸比丘尼結戒,亦如上說。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異宿與弟子受具足戒,波逸提。從發心乃至明相未出,突吉羅。明相出,和尚波逸提,馀師僧突吉羅。若僧不和集,及八難起,不犯。[2]

   《五分》所說的製緣是尼師將受戒弟子隔夜送往比丘處受具足戒,致使受戒人在當夜裏得了對于受戒來說已經成爲遮難的“病”(過失),所以傳戒比丘不能再與求戒尼授戒,由此長老尼白佛而製戒。其犯緣是“比丘尼異宿與弟子受具足戒波逸提。從發心乃至明相未出,突吉羅;明相出,和尚波逸提。余師僧突吉羅。”開緣是“若僧不和集及八難起不犯。”

   《十誦》 127 若比丘尼,宿作乞屬和上尼羯磨,畜爲衆者,波夜提。

   佛在舍衛國,爾時有迦毗羅女作比丘尼,名跋陀。有式叉摩尼,可受大戒。爾時阿難,常爲比丘尼差十比丘衆,與受大戒。時阿難中前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跋陀比丘尼遙見阿難舍衛城乞食,往到其所,頭面禮足一面住。白言:“大德阿難,我有式叉摩尼,可受大戒。願差十比丘衆。”阿難問言比丘尼僧:“作乞屬和上尼羯磨未?”答言:“已作。”“何時作耶?”答言:“昨日作。”阿難即默然受。跋陀比丘尼知阿難受已,頭面禮足而去。阿難乞食,食已到祇洹,持戶鈎遊行,從一房至一房。佛遙見阿難持戶鈎從房至房遊行,佛知。故問阿難:“汝何故持戶鈎遊行從房至房?”阿難白言:“世尊,跋陀比丘尼,有式叉摩尼,可受大戒。語我差十比丘衆。我今欲差,是故持戶鈎遊行諸房。”佛問阿難:“諸比丘尼,作乞屬和上尼羯磨未?”答言:“已作。”“何時作耶?”答言:“昨日作。”佛知故問阿難:“諸比丘尼,用宿作乞屬和上尼羯磨,欲畜衆耶?”答言:“用宿作,世尊。”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跋陀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雲何名比丘尼,用宿作乞屬和上尼羯磨畜衆?”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宿作乞屬和上尼羯磨畜衆者,波夜提。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是中犯者,若比丘尼,用宿作乞屬和上尼羯磨畜衆者,波夜提。隨畜隨得波夜提。[3]

   《十誦》所說的製戒因緣較爲詳細,有阿難集僧爲尼授戒及佛陀明知故問之經過。其犯緣是“若比丘尼,用宿作乞屬和上尼羯磨畜衆者,波夜提。隨畜隨得波夜提。”

   《僧祇》 107 若比丘尼,一衆清淨停宿受具足戒,波逸提。

   佛住王舍城,爾時樹提比丘尼欲與弟子受具足。語偷蘭難陀比丘尼言:“阿梨耶,爲我請僧與弟子受具足。”後比丘尼僧與受具足。偷蘭難陀比丘尼請得六群比丘。樹提問言:“爲我請得僧未?”答言:“已得。”“得誰?”答言:“得六群比丘。”語言:“我不用。”至明日更請善比丘受具足。諸比丘尼語大愛道,大愛道即以是事往白世尊。佛言:“喚是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佛言:“樹提,此是惡事。汝雲何一衆清淨,已停宿受具足而複輕衆。從今日後,不聽一衆清淨停宿受具足,亦不聽輕衆。”佛告大愛道瞿昙彌。依止王舍城比丘尼皆悉令集,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一衆清淨停宿受具足,波夜提。比丘尼者,如上說;一衆清淨者,比丘尼衆中受具足;停宿者,至明日比丘衆中受具足,波夜提。波夜提者,如上說;不聽一衆清淨停宿受具足,複不聽輕衆,複不得請惡比丘衆與受具足;應當先求善比丘,若不可得當求半,若過半許而作羯磨。若(因)王賊難。(而)不得者,停宿,無罪。比丘亦不得輕衆。應得半。若過半而作羯磨。輕衆者得越毗尼罪。是故世尊說。[1]

   《僧祇律》所說的製緣是偷蘭難陀尼代樹提尼請六群比丘爲尼衆授具戒,樹提尼嫌六群比丘持戒不清淨而沒有在當天爲尼衆授戒,由此大愛道白佛而製戒。此戒的犯緣是“比丘尼一衆清淨停宿受具足波夜提”。另外規定“複不聽輕衆。複不得請惡比丘衆與受具足。應當先求善比丘。若不可得當求半。若過半許而作羯磨。比丘亦不得輕衆。應得半。若過半而作羯磨。輕衆者得越毗尼罪。”其開緣是“若(因)王賊難。不得者,停宿,無罪。”

   八敬法第五條:犯僧殘法忏悔戒

   此條敬法爲比丘尼犯僧殘後的忏悔法則。

   八敬法第六條:不半月請教授戒

   《五分》 100 若比丘尼半月不于僧中乞教誡師,波逸提。

   爾時,諸比丘尼半月布薩,不來比丘僧中乞教誡師。以無人教誡故,愚暗無知、不能學戒,諸長老比丘尼見,種種呵責。以事白佛。佛以是事集二部僧,問諸比丘尼:“汝等實爾不?”答言:“實爾,世尊。”佛種種诃責諸比丘尼:“我先不說八敬法,教汝等半月乞教誡師耶?”诃責已,告諸比丘:今爲諸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半月不於僧中乞教誡師,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尼不求教誡悔過,突吉羅。若請不得,若病,不犯。[2]

   《五分》所說的這條戒的製緣是有尼半月布薩不往僧中請教誡師,致使不知戒律,長老尼白佛而製戒,其犯緣是“若比丘尼半月不於僧中乞教誡師波逸提。式叉摩那沙彌尼不求教誡悔過突吉羅。”開緣是“若請不得若病不犯。”

   《十誦》 151 若比丘尼,半月不往僧中求教誡,波逸提。

   佛在王舍城,爾時助調達比丘尼,半月半月不往僧中求教誡。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種種因緣呵責言:“雲何名比丘尼,半月半月不往僧中求教誡?”種種因緣呵已,向佛廣說。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問:“助調達比丘尼,汝實作是事不?”答言:“實作,世尊。”佛以種種因緣呵責言:“雲何名比丘尼,半月半月不往僧中求教誡?”種種因緣呵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尼結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尼,半月半月不往僧中求教誡,波夜提。波夜提者,燒煮覆障;若不悔過能障礙道。是中犯者,若比丘尼半月不往僧中求教誡,波夜提。隨不求,隨得波夜提。[1]

   《十誦》所說的製緣指出違犯此戒的女衆是助調達比丘尼,因爲她不往僧中求教誡而有持戒尼白佛製戒;其犯緣是“比丘尼半月不往僧中求教誡波夜提。隨不求隨得波夜提。”

   《僧祇》 132 若比丘尼,半月僧教誡,而不恭敬、不來,波逸提。

   佛住舍衛城,爾時長老比丘教誡比丘尼,爾時六群比丘不得教誡。次便作是言:“我等教誡去。”又言:“世尊製戒,不聽不差而教誡。我等當出界外,展轉相拜而去。”即出界外,展轉相拜已。晨朝著衣往到比丘尼住處。語比丘尼言:“姊妹盡集,我當教誡。”時六群比丘尼即便速集,善比丘尼不來。而作是言:“我不能非毗尼人邊受教誡。”時六群比丘共六群比丘尼作世俗語已,須臾間而去。爾時長老難陀著衣持缽,來到精舍言:“姊妹集僧,我欲教誡。”於是善比丘尼盡集。六群比丘尼不來。長老問言:“比丘尼僧集未?”答言:“不集。”“誰不集?”答言:“六群比丘尼。”即遣信喚:“姊妹來,我欲教誡。”答言:“我不去。已六群阿闍梨邊,受教誡竟。”時長老言尼僧不和合,即起而去。佛知而故問:“汝教誡何以速?”答言:“世尊,我至時著衣往欲教誡。善比丘尼皆集,唯六群比丘尼不來。比丘尼僧不和合故,不得教誡。”佛言:“呼六群比丘尼來。”來已,問言:“汝實爾不?”答言“實爾。”乃至已聞者當重聞,若比丘尼半月僧教誡,而不恭敬不來,波夜提。比丘尼者,如上說;半月者,十四日、十五日;僧教誡者,教誡比丘尼。不恭敬不來者,波夜提。波夜提者,如上說。若老羸病,服藥;刺頭出血,服酥。應與欲作是言:“我某甲與教誡欲。”如是叁說。若不病不去,病不與欲,波夜提。若至布薩日,應差比丘尼持欲詣僧,頭面禮比丘僧足,作如是言:“比丘尼僧和合,問布薩請教誡。”如是叁說。比丘僧中有教誡尼者,應語:“姊妹,當住(往)。”若有比丘成就十二法者,應羯磨教誡;若無者,當語言:“無教誡比丘尼人,莫放逸。”是故世尊說也。[2]

   《僧祇律》所說的製緣較爲詳細,由于六群比丘先不如法教誡六群比丘尼,致使難陀長老如法教誡時六群尼不來聽教誡,導致尼衆不和合,難陀長老不能如法教誡尼衆。其犯緣是“比丘尼半月僧教誡。而不恭敬不來,波夜提。”並規定了各種特殊情況下的應對辦法:“若老羸病,服藥;刺頭出血,服酥。應與欲作是言:我某甲與教誡欲。如是叁說。”這是生病用藥時要行持的“與欲法”(表明態度、意願)。“若至布薩日,應差比丘尼持欲詣僧。頭面禮比丘僧足,作如是言:比丘尼僧和合,問布薩請教誡。如是叁說。”這是尼衆半月請教誡的辦法。“…

《八敬法的曆史淵源(覺燈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