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三祖法藏法师(觉深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止观》,依五门分别阐明华严宗之观门。此五门分别是:法是我非门、缘生无性门、事理混融门、言尽理显门、法界无碍门等五门。依此五门次第说明小乘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的观门,揭示五教各门之教判教,示其浅深之相状。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经问答》二卷,内容系以问答体之方式,叙述《华严经》之概要。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经关脉义记》一卷,从四个方面介绍《华严经》在结构及行文风格上的特点。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有二卷,本书分七章解释《华严》中的名相概念,此七章分别是:三宝章、流转章、法界缘起章、圆音章、法身章、十世章、玄义章。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经义海百门》一卷,本书以“一尘”为例,论述法界缘起,总结《华严》奥旨。本书分为十个部分,每一部分又从十个方面论述华严义海。并且以此百义明法界缘起重重无尽,事理无碍之理。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发菩提心章》一卷,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发心”,依《大乘起信论》来解释什么是“发菩提心”;第二“简教”,论述修行是否要依赖经教;第三“显过”和第四“表德”,论述空色、理事等的关系。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一卷,本书分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十门介绍“普贤观”,即禅定中所要思考的义理内容;第二部分,分十门介绍“普贤行”,即是依戒律和各种修行实践的规定。也即是说,本书从普贤之观、行两个方面阐述华严宗的理论与实践。

   《华严策林》一卷,全书共分九个部分,以论述因果关系为主,如是而知,因果无二,成坏无二,隐显无二,色空无二,理事无二等义,明华严一乘法界,一即一切、圆融不二、缘起无碍之义。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略称《妄尽还源观》。全书分作“显一体,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观”等六门。前三门是趣入的观门,显示众生心中本来具有的性德及从此所起重重无尽的德用;后三门正明观法,其中行四德是了悟圆融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趣从而发菩提心行自行化他的四德,是为观法打下基础的。本书的重点是在止观二门之上,尤其是最后的六种观法。其主要目的,即谓通过修行止观使妄念净尽,恢复本来清净圆明心体。现存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华严经传记》五卷,又称《华严经纂灵记》、《华严经传》。本书集录《华严经》之部类、传译、讲解、讽诵等有关人物之事迹。全书共分部类、隐显、传译、支流、论释、讲解、讽诵、转读、书写、杂述等十门。本书为《华严经》流传初期至撰者当时史实之集记。书未撰毕,法藏即示寂,由其门人慧苑、惠英等续成。现存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

   四、法藏法师的华严思想

   法藏法师的华严思想,是在继承前人对《华严经》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加以完善,而形成系统的华严思想体系。他不仅继承前人对《华严经》的研究,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他继承了世亲的《十地经论》中的“六相”之说,并在智俨的“六相圆融”的理论上以各种譬喻来阐述六相圆融之义。他继承了智俨的“十玄”思想,以之来阐明华严义理,并在《探玄记》中从另一个角度将十玄名目稍加变动,对《华严经》中的义理进行透析;他接受了前人对缘起说的理解,并从华严的角度提出了法界缘起无碍之理念,将华严缘起思想与一般缘起说区别开来。他以华严经文“三界虚妄,但一心作”为依据,提出了“一心法界”的理念,从十重唯识的角度去阐述唯心思想。

   (一)、六相圆融思想

   法藏法师在对《华严经》的研习中,十分注重对“六相”的说明,在其所著的《华严五教章》卷四、《华严经探玄记》卷九、《金师子章》等书中皆曾加以解说。他运用“六相”分析各种问题。特别在《金师子章》中,法藏指金狮子为喻,用六相来说明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则天后亦是由此而豁然领解。

   六相圆融之说,最初由智俨法师是基于《十地经论》而提出。俨法师在其所著《华严经搜玄记》卷三、《五十要问答》卷上、《华严孔目章》卷三等书中皆有说明,但极为简略。如其在《搜玄记》中对《金刚幢菩萨回向品》的注释时所言:

   此中文相或通果及因,或初总后别,或自他利异,或同异成坏,如是一切及上会诸文,并准地论初六相取之无不明了 。

   法藏法师在运用六相的过程中,其所依据的根本亦是《十地经论》,这可以从《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三看出,此中有云:

   第八六相者。十地论第一云:一切所说十句皆有六种相门: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具释如下十地品。

   智俨法师提出了六相说,并将之运用于对晋译华严的注解,只是太过简略,没有具体详细地对六相进行解释,而法藏法师在承继了俨师的思想后,不仅将之运用于对经文的注释,更以譬喻等种种方法对六相进行系统的介绍,以其几十年来对华严的研习,用六相对《华严经》中“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义进行透析。

   在《华严金师子章》中,法藏法师以金狮子比喻缘起的事物,具体解说了六相的含义,他说:

   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诸根合会有师子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 。

   在这里,法藏简单地对六相的名义作了解释,金狮子整体是总相;狮子的耳、眼、鼻、舌、身这五根各有差别,是构成金狮子总体的不同部分,是别相;耳、眼等五根互相配合共同缘起而成金狮子,具有共性,是同相;但是耳是耳、眼是眼,此五根互不相混,各有各的特点,彼此有异,是异相;耳、眼等诸根共同构成金狮子,缺一不可,是成相;耳、眼等诸根若各住自已本位,不组成狮子整体,即是坏相。由此说明了世界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六种相状,若就事物的整体来说就是总相;若就构成事物的各部分来说就是别相;物体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而因缘所成即具有共性,此共性即是同相;构成事物的因缘各异,是异相;各种因缘合和而成一个事物是为成相;各种因缘若保持原来的分离状态则是坏相。

   在《华严金师子章》中,法藏只是对六相的名义进行了诠解,并没有作深入的探讨,在《五教章》中,法藏则对“六相圆融”义加以集中论述,并有一个总结:

   总即一舍,别即诸缘;同即互不相违,异即诸缘各别;成即诸缘办果,坏即各住自法。别为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类自同成于总,各体别异现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 。

   在此之前,法藏法师曾以房舍为喻 ,系统地阐述六相之间的关系,明确地指出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阐明缘起之诸法必由诸缘集合成立,故有成立之总相(一含多德,如屋舍包括柱、椽、梁等)与“令总相成立的诸缘”别相(依总相而存,令总相圆满者,如屋舍形成需有柱、椽、梁等诸缘)。此别相乃是对应于总相而言,别相之上又有同相(具有多义多法,然互不相违,亦同样可成立总相,例如柱等互相合力组成屋舍)与异相(多义多德各各别异且互相望,如竖柱与横梁相异);同时总相亦对应于别相而言,总相之上另有成相(由诸义而成立总相,如由柱等可成屋舍)与坏相(别相各守自己本位,不成立总相,如柱等各守自相),合之即为六相。

   在六相中,“总别”一对最为重要,其余“同异”、“成坏”均从“总别”中引伸出来,总相与别相体现了缘起事物的根本原则,即一切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和合而成,是众多因缘和合共同产生结果,有若干部分才能构成为一个整体。总相与别相既互相区别又互相依存的原则,也是同相与异相、成相与坏相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

   (二)、十玄无碍法门

   在法藏法师的华严思想中,“十玄缘起无碍”这一思想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法藏法师的著作中,对“十玄门”的研习,也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花严经文义纲目》、《金师子章》、《华严经探玄记》等一些著作中,都对“十玄门”作了非常详尽的阐述,但是,在这些著作中,对于十玄门的阐述,其名目、次第等,皆不尽相同,尤其是在《探玄记》中,其十玄名目、次第,相对于智俨法师的《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所立,均作了改动,是故,有了新、古十玄之说,并以《探玄记》作为分界线,将智俨法师在《搜玄记》及《华严一乘十玄门》和法藏法师在《华严经文义纲目》中的所列称为古十玄;将澄观法师的《华严经疏》与法藏法师的《探玄记》中所列称为新十玄。那么,这新古十玄的发展次第是否就是法藏法师的十玄思想的发展次第,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不再对“十玄”的名义多作解说(有关十玄名义,可参见拙作《华严二祖智俨法师》中对于“十玄”名义的阐述),此中着重对于法藏十玄的名目、次第作一讨论。

   对于法藏著作中“十玄”的发展次第讨论,实际上也就是对其著作中“十玄”的名目、次第的改变而进行讨论,现将智俨法师的《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所列及法藏法师著作中所列十玄名目、次第列示如下:

  

一乘十玄门

  

文义网目

  

一乘教义分齐章

  《华严三祖法藏法师(觉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