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东西你都用名字去了解它,这些东西你要去想在没有,没有起名字之前是个什么玩意?唯识里面啊,《摄大乘论》就讲到“名前觉悟”,为什么我要提到这个呢?就跟这个有关系,它和先所受义的“义”字有关系。我们今天先说一个概念,哲学上讲主观和客观。佛教讲“能”和“所”。能认识是主观,所认识呢?是认识的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对不对?就把它可以分开来了。但是按照唯识佛法讲,实际上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啊!不大能够认识他的真实情况和相状,不能认识他的真实情况,什么原因?就是起了名字以后,就出了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吧!这是一包纸巾,问题就出在这个纸巾的名字上,按哲学上讲,我们的眼睛、视觉是能认识的,放在这里的这一堆是所认识的,假如说,这堆东西在没给它安名字的时候,你想一想,我们这个视觉在对他进行认识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啊?后面都还会谈到,比如以个小孩子,他从来不知道这是什么玩艺儿!你要教他这是一包纸巾,你看小孩子他看见纸巾的第一刹那,你注意观察,他一定是愣不伶仃的,哎,那个是什么东西。是不是。所以佛法里面讲当这个能认识的视觉,和这个所认识的对象,在这个名称的概念引导下,它还要产生一个所认识,被你认识,不仅仅是这个所认识,这个所认识是什么?是被你臆想出来的,那个就是这里说的“义”。这个臆想是怎么出来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听得多了,你都知道它是一包纸巾了,对吧,当你没看到它的时候,问纸巾是什么样子的?你就是没有看见它,你脑子里还是有纸巾的影子。不仅是纸巾的这个影子,还有纸巾的名称,概念和它碰到一起的那个东西在你的意识里面,是不是有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是“义”他也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而是主观和客观碰到一起以后,产生的那么一个东西。所以按照佛法讲啊!我们对这个所谓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啊!很多时候认识的是这个“义”,不是真正的客观,因为这个“义”上头,按照佛法讲,已经贴了一层有色的玻璃,什么有色玻璃?就是这个名称在上面了。所以我们任何时候看见这包,你都叫它是什么?纸巾。但是开悟的人,看它是什么?它不只是纸巾嘛!再往下面追一追,是什么玩意儿?木头打成纸浆搞出来的嘛!但是我们就不能认识了,你就被纸巾这个概念名称所遮住了,你就不会去追问名称概念以后是什么.而你只到这个东西就止步了,所以这个一定要搞明白喔!这个不搞明白,你学佛法破执着,是搞不明白的。破执着是什么?既不是视觉,也不是这个,什么是执着,就是那个“义”。这个东西要被拿出来的,所以我说这个东西很关键啊!你不要看只有这一个字。实际上按照佛法里面讲啊!能认识的视觉,和对象,两个碰在一起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所认识 ,实际上有两个所认识,一个就是这个对象,二一个是能和所碰到一起产生的那起个“义”,那也是个“所”,而那个“所”恰恰是错误的东西,而我们恰恰受那个东西的左右和支配,你常常跟着它在跑,所以我刚才说,为什么唯识佛法,特别是《摄大乘论》给你提出一个“名前觉无”,要觉悟到事物没有起名称、概念之前,就是不要有那个“义”,不要有那个“所”。所以佛法唯识里面讲的那个断“所”啊!一定是断的那个东西。这个认识的“所”啊!你怎么弄的掉,它是种子生的。严格意义上讲“能”和“所”是一体的嘛!你是种子生的,种子是哪里来的?种子是在阿赖耶识里面嘛!这个东西是统一的,哪里分得出能和所来,这个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所”,按照唯识佛法讲。真正的“所”,那个“义”才是我们今天哲学上讲的那个所,当然我们今天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个上面上去,一般人认为视觉就是“能”啊!这个就是“所”啊! 没那么简单
(是不是归纳?)这个还不是归纳,每个事物有每个事物的义,当然也有个总的义。这个还不是受,受是苦乐,这个就是概念活动,这个还只是名称概念的层面,还没到它的作用的层面。作用是对的嘛,它是拿来擦东西的嘛,肯定是对的啊,这些都是对的。就是关键是你把它固定成纸巾的概念是不对的,就是你闭上眼睛,你脑子里都有那个影子,影子就是纸巾,纸巾就是那个影子,那个影子才是“义”,所以意识的活动,包括你认识的所有东西都装在你的脑子里头,下次你一看见它就条件反射,你脑子里面的原来那个“义”啊!跟着这个东西一重叠,经验告诉你,喔!这个就是纸巾,对吧?但有些时候你看见的纸巾,但是你看到不一样的,你说,夷?这是什么东西?你知道它是纸巾,但是别人问这是什么纸巾,就说不出来了。为什么!因为你从来没有见过。当别人再告诉你,你脑子里面就又多一种名言,概念。哦,又多一种纸巾。所以我们的认识活动啊!就这样一个帽子,一个帽子的扣,一个东西一个东西的重复,让你的认识活动啊!常常被这些所有累赘;被这些所有的名称、概念束缚住了,因为,你要知道,我刚才一直强调“名前觉无”的状态,就是这些东西没有取名字之前的状态。没有名称概念,它到底是什么?你只有把那个体会了以后,你再来体会这个“义”。“义”就是给事物起了名称概念以后出现的东西,这个大家要慢慢体会喔!佛法把这个叫有相分别,就是那个影子嘛!“一。于先所受义所起分别。如于五识率尔心后,寻求、决定二意识生,分别五识彼彼境界。”那个彼彼,第一个彼是指前五识,第二一个彼是指各个不同的境界,这两个。它为什么这个地方讲个先所受义?这个“受”啊!就是被动形成的,不是先天就有的,这个下面都还会谈到。你看嘛!那个小孩比大人纯洁的多,因为他没有那么多名称概念来束缚它!讲的话都是真话。大人弄多了,琢磨一下道理,用道理琢磨出来的东西就虚假多了,所以道家的练内丹要练“婴儿”嘛,练无伪真人,什么玩意儿?跟这个有一点关系,但不是一回事,练气功的都是搞这个嘛!所以这个“义”搞清楚没有?慢慢想啊!我跟你讲这个问题我也搞了很多年才搞清楚。这个问题还是在韩老那里才解决的,那个时候啊,韩老为什么后来对玄奘法师有批评,就是这个地方-------就是能和所得问题,因为他看来啊!玄奘法师翻译《摄大乘论》的时候,能和所没有区分开。很容易造成,能所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能所。 “能”就是认识,“所”就是这个。根本就不对,真正的所-----佛法讲的那个所,就是指的那个“义”才是真正的所。就是能和所碰到一起以后而产生的那个东西。那个所才是真正的所,而那个所是最出问题的。一般都是不真实的,为什么?因为所都是从名称概念来的嘛!(这个“义”应该理解为名相的影子还是实际功能)。名相的影子,就是名称和相状加在一起的影子。就是指的那个东西。由于有了概念而引起的,所以为什么叫受义呢。所“受”,接受嘛,后天所形成的,名称概念也没错,关键是你要搞清楚名称概念和我手上拿的这包纸巾的关系。你一直把名称概念和这个东西融为一体,等同于它了,当你把名称概念等同于它以后,就在你脑子里形成了所,也就是这个“义”,所以名称概念本来没有错,问题就出在给它起了名称概念以后,你把名称概念当成这个东西了,问题就出在这里,名称:也是人取的嘛!字:写在书上的字也是缘起的嘛!这些都不是它的罪过,这就是有相分别。这些是大哲学家干的事情。这个问题很关键,这个问题理解不了,你就理解不了佛法。我们刚才讲的执着也就讲的这个义,(因为,我们一般现在的人,都学的知识,这是一种知识化的生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靠的一种概念。名相概念。这个过程当中,逐渐逐渐人的思想越来越僵化,心灵完全被遮蔽掉了,不能用心灵完全去感受这个世界,因为被这个名言所限制后,头脑形成了很多框框,这个框框限制了你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而我们学佛就是要把这些框框打破掉。就是您刚才讲的,就是要把这些名言概念全部打破它。打破掉以后,这个东西才是一个开放的。还不是我们以前说用名言给限制的东西,)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是怕你们这一条,在般若会上就破文字了。才在《金刚经》讲:我说法49年,未曾说一法。我一个字都没讲。就怕你又抱着这个东西不放,又出一个东西出来。它把这些全部打碎了,先要给你一个棒棒,所以先要给你说,什么四谛喔!十二因缘喔!五蕴喔!十二处喔!十八界喔!让你先认识自己,认识完了以后,告诉你这个棒棒也不能要。全部都要扔掉,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他刚才说的意思。但是有一条,禅宗里面讲,不立文字,就是那个树立的立,因为这一切语言文字啊,就是这些文字和概念出问题。但我后来又补一句,也不离开文字,下面一个是离开的离。为什么,我刚才说,因为语言文字没错,它是工具。语言文字只是工具,但是我们普通人不理解这个,他是跟着语言文字转。包括我们今天讲世界,什么叫“世界”?还不就是起的一个概念么?就是这个时空给它按一个名字,叫世界。那不都是人给它按的?但是按了以后人就被它束缚住了,你的思维全都被它束缚住了,就超越不了它了,这就完了。
我在这个地方多啰嗦几句,因为这个的理解跟理解整个佛法包括要理解唯识、理解中观,包括禅宗,要破一切的东西,这一点你理解不了啊,你就很容易出问题。就是我常打的比方,我们今天讲破执着、破能所,不是破的这个东西,这些纸也好,这些都是缘起法,有了这个缘起、有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要出现的。我常打比方,就是跟那个小孩子洗澡,小孩子脏,不能说把这个小孩弄来枪毙了,没有,就把他弄到盆里面去洗,但是洗完了小孩子要拿出来,只是把盆子里的脏水倒掉,明白不?你不能说把小孩洗完了以后连脏水和小孩一起倒掉,那这个人是傻大嫂。那么佛法讲的破执着,就…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