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8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是把你那个认识活动里头的脏东西去除掉。那么这个脏东西是什么,就是这个意,就是受名称概念臆想出来的名相。比如现在,这是什么?桌子。你只能到这个层面,这是世间思维,但是世间所有的思维都被这个框住了,但是用佛法的智慧一关照,这就是个木头。跟这个条件在一起,它就成了桌子。但是你说把它拆过了它也叫桌子吗

  它也叫桌子。叫它桌子的同时,它也知道桌子是缘起的。而我们这些人就不行,你看一下是桌子,但是下一步的思维就没有了,就不是智慧在觉照了。所以你说开悟的人不是和我们活的不一样了、他在这个世间不吃饭了吧?他同样要吃饭,同样跟我们在这个世间,他都可以生活,都一样;但他有不一样的一面,就是用智慧关照这一切事物,都知道这些东西是缘起的,所以他就没有执着。没有执着他就很能够善巧方便的处理一切东西,那个是不简单的。所以希望大家多用功在这个义字上头。这个是要多思维的,这个不是今天你听一次,你就马上理解完了,你可能也理解一点了,但是隔两天你又觉得不行了,再思维两天又觉得行了。我都经历过,在这个上面我都理解好多年,最后才搞明白。

  问: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名相是我们为了方便认识这个东西,但通常这个名相实际上又不仅仅代表这个东西的含义?我们通常因为这个名相不能认识它真正的含义?

  答:是,对。所以我们就把名言拿来代替它了,把概念拿来代替它了,就成问题了,这个很要紧。

  我看好像今天的哲学体系里讲这个东西也不多,西方哲学我都学通了,从第一个学到最后,很少有人讲到这个层面,很少能够这样去说它。所以为什么我建议你们一定都要去把那些东西都拿来比一比,当然有时间的去比啊,没时间的你不要去比啦。你知道这个东西实际上也能把这两个分开就够了,就是把名相概念和具体的事物分开,就够了。所以就是唯识里面讲的修四寻思,事唯是事,名唯是名——我不是老讲么——事唯是事,名就是名称概念,事就是指的事物,每一样事物,名称概念和这个具体的事务是两码事,但是我们今天就用这个名称概念来代替了这个具体的事物,这就错了,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意,就跟这个名称有关,这个意是什么?就是用名称代替了那个具体事务的东西,

  问: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有这个问题:就是把这个名言破掉以后,我们的整个心灵世界就是开放的,任何一个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开放的,所以也就是禅宗讲的当下的问题,当下的生存状况,就是当下一念的一种状况。

  答:差不多,有点这个意思啦。

  问:实际上还是培养我们对各种事物缘起的思维方式的训练,

  答:就是让你更简单,不要受这些名称概念的左右。但是我刚才说了,它不受它的左右但又离不开它。两个li,前面一个竖立的“立”,第二个是离开的离。

  好,第二段,“诸根成熟,善名言者所起分别”,诸根成熟,这个地方有个解释了,“谓从少年位以去,乃至老位,是名诸根成熟”,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成年人,青少年的思维还不成熟,所以诸根就是指的这个。诸根成熟,就是从青年以上,我们今天的法律制定法律不都有这个吗,少年有少年法庭,就是他的思维还不成熟、判断能力还不够,犯罪还是无意识的,判刑可能就要轻一点,都是跟这个地方一样的。就是少年进入青年以后,思想成熟啦,看问题应该是成熟啦,一直到老年,思维是成熟的。“于此位中有力有能了名言义,是谓善名言者。”就是在这个阶段,所谓成熟是什么?用我的话讲就是更狡猾了,按照佛法里头讲,你对语言啊、名称啊、概念啊,就更会用了,更能够由此及彼,更能够推理,更能够知道怎么去对付人,实际上就是这个东西。所以你看小孩子没受那么多,有些小孩子很纯洁,他没有那么多染污的东西,他说话你感觉太天真了,无心的状态出来了。大人就不同了,大人你让他干什么脑筋里要打三个转转。他为什么那么多转转呢?因为你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名称多了、概念多了。名称一多、概念一多,名称概念就要影响你啦。“这个能不能说?这个能不能讲?这个能不能干?”你就开始琢磨这些东西啦。这些都是叫有相分别,分的很细。

  第二个是无相分别。

  无相分别者,谓随先所引,及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

  无相分别者等者:此亦二种。一、随先所引所有分别。如染净心、等流心是。二、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此言婴孩、童子位中,无有功能了名言义,是谓不善名言者。婴孩位者,谓乃至未能游行嬉戏。童子位者,谓能为彼事。如下自释。(陵本二卷十九页172)

  这个无相分别还是两种,第一个,“随先所引”,这主要是指哪个呢?你看哈,我们讲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异熟心,对吧

   “随先所引所有分别”,这个先啊,指的是寻求心、决定心,在寻求心和决定心的状态,是需要用力来思维、来分别、来认识,但是到了染净心和等流心,就等于开始射箭一样。寻求心和决定心,弓刚拉开,是要用力的,但是到了箭要射出去的时候,你说还用不用力

  不用了,那个箭自然就会飞了,所以这个地方讲染净心和等流心它怎么会是无相分别?它应该是有相分别的吧?这个地方的无相指的它不用力,它借前面那个决定,寻求心的力量自然就会跟着来。所以,如果仅有率尔心的这一刹那,你不寻求不决定后面还没有,知道吗?但是只要从率尔心步入了寻求心、决定心,下面自然有等流心、染净心。这个跟你煮饭是一样的道理:开始米刚下到锅里,还没开的时候,要使劲烧火、烧大火,对不对?要用力,只要把这个火一烧开了,你把火关小一点,那个水还是要开的。所以等于是,你前面那个烧大火,等于是寻求心,这个寻求心和决定心就等于没开之前烧大火,但是水一开了,火要烧小一点了,锅里面还开不开?还是照样开,这是借前面大火的力量。所以染净心和等流心为什么说是无相分别呢?它这个时候不太用力,借前面寻求心和决定心的力量,它自然就开始一连串的分别认识活动,它就要开展下去不会停留了。这是一种。第二种,“婴儿等不善名言者所有分别”,婴儿,小孩子,“无有功能了名言义,是谓不善名言者”,他们这个时候,没学那么多名称概念,骂人可能都不会骂,找不到词骂;但是那个大人的名堂就多了,他坐在那里三天都不说重复的话,问题就多。所以有时候审案的法官就去找小孩问,小孩子容易讲真话,他不会想那么多后果,他看到什么就要说什么;大人就不同。这个就是无相分别。他还没那么多“意”,脑子里还没那么多“所”。所以古人为什么说要有童真。这个人啊,麻烦呢,小的时候想长大,想象大人一样,所以世间上的众生就是颠倒的,长大的人搞复杂、累了又想象小娃子那样生活好,这叫做颠倒众生。你看嘛,现在世间都是这样的,所以我的说法是什么,你在哪个阶段,就要好好理解那个阶段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不能错乱来的。真的是。这个很好理解。

  任运分别者,谓于现前境界,随境势力任运而转所有分别。

  任运分别者等者:谓彼境界或极广大、或极可意现在前时,心若于彼已极串习、已极谙悉,便即剎那剎那相续而生,是名随境势力任运而转。此通定地、不定地说。虽五识身亦有如是相转,然非此说,由释意识胜作业故。

  这个主要指什么呢?就是你熟悉的境界,你不是看到那个吗,说“哦,是报纸。”一下子就是任运分别。但是你从来没见过的东西、不熟悉的东西,一般看到:那个是什么东西

  那个好像没见过、没经历过。所以这个就是不熟悉的境界、指现前的境界。“随境势力任运而转”,那个随顺势力,就是“于彼已极串习”,什么叫串习啊?串就是多次熏习,多次熏习就是经历过的境界、很熟悉的境界。“已极谙悉”,谙就是认识通达它啦、就是了解它啰。“剎那剎那相续而生”,任何时候,只要一出现在你面前,你都会很快对它进行判断。说个不好听的话,你看有些人,你听他的脚步声听多了,然后你就知道那个是谁,这个就是任运而转,不用听声音,闻味道,都知道。“哦,谁来了。”是吧。就是“已极串习”,这是因为他的味道经常在你面前出现,你就熟悉啦,所以“已极串习、已极谙悉”,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你从来没有过的,或者经历的很少的,就要想一下:不忙,好像有点像这个、有点像那个,就要用力分别,就不是任运,对吧,所以是指这个。

  寻求分别者,谓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

  伺察分别者,谓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别。

  伺察安立所起分别者:谓于诸法既寻求已,既观察已,如所安立,复审观察,是名伺察安立所起分别。前说随寻思行,此说随伺察行,由是建立二种差别。

  这个好懂的很,你学过百法,百法那个不定心所几个?哪四个?寻、伺、恶作、睡眠。这个地方的寻和伺就是从百法的寻和伺那儿过来的。什么叫寻?对事物浅度的、轮廓性、概略性的认识,对吧?伺呢,就是深度的、细致的、深入的认识,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寻求分别者,“谓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就是浅度的。“伺察分别者,谓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别”,就是它在寻的基础上,在浅度认识、概略性认识的基础上,“伺察安立所起分别”,进行深入的思考、深入的分析。所以你把百法一学过,这两个就容易懂了。就从这个里头来的。而实际上,我们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也是有这些情况的,比如说给你拿个东西,你在忙的时候随便弄一下,放到一边了,这是浅的认识,对不对?人家问你看过没有?看过。描述一下,圆的、扁的、方的、长的、红的、蓝的?不知道。具体什么味道

  不知道,没吃过。那是浅的认识、轮廓性的。甚至,别人拿一个产品给你看一下,好的很啊,结果放到一边就没看了。别人问你,看过没有?看过。看过只是梗概的印象。…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