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九品 智慧▪P3

  ..续本文上一页行利众事业的这一道理,在《现智庄严经》中有广说。

  癸二、作者虽灭然有作用:

  如人修鹏塔,塔成彼人逝。

  虽逝经久远,灭毒用犹存。

  随修菩提行,圆成正觉塔,

  菩萨虽入灭,能成众利益。

  如果对方说:菩萨的愿力在成佛时已经泯灭,因此当时利益众生不应理。

  无有此种过失,比如,婆罗门桑革以陀罗尼咒的威力而修大鹏塔,此塔修成之后修塔人已经去世,虽然他过世后已经历经了漫漫岁月,但那一大鹏塔仍旧具有解毒等能力。同样,菩萨以随顺菩提行的资粮、愿力等修成佛身之塔,成就者菩萨虽然趣入不住之涅槃,灭尽了想成办他利的分别念,然而他仍旧能够成办一切他利,这并无相违之处。

  癸三、虽无心然能生福:

  供养无心物,云何能得果?

  供奉今昔佛,经说福等故。

  供以真俗心,经说皆获福,

  如供实有佛,能得果报然。

  声闻宗论师说:如果佛陀无有心,那么供佛怎么会有福德果呢?不会有的。

  这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经中说供养住世或者涅槃的佛身,二者福德相同。《绕塔功德经》中云:“若人清净心,供养住世佛,灭后之遗塔,功德无差别。”无论是对无心世俗的佛陀或有心真如的佛陀供养都会获得果报,这一点以教证成立,就像你们所承认的供养实有具心的佛陀能生实有的福德果一样,我们承认供养虚妄的佛陀会生虚妄的福德也同样无有过失。此处所谓的无心实际上也是指无有二取分别念。《大疏》中说:“远离世俗心之佛陀。”

  辛二(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壬一、辩诤:

  见谛则解脱,何需见空性?

  声闻有部等宗派论师说:修习现量见到四谛无常等行相,就能解脱业与烦恼,见到一切不成立的空性又有何用呢?实在无有必要。

  壬二(答辩)分三:一、以教略说;二、以辩答广说;三、摄共同之义。

  癸一、以教略说:

  般若经中说:无慧无菩提。

  需要见到空性的原因,正如《般若经》中所说:“若无证悟空性之此慧,则无菩提果,具实法之相者无修智慧波罗蜜多……未断以习气结生之烦恼。”又云:“欲成善逝声闻者,独觉以及正等觉,不依此忍(空性)不可得。”

  癸二(以辩答广说)分三:一、不成立之诤辩;二、大乘教典成立佛说;三、修持胜义正道。

  子一、不成立之诤辩:

  声闻有幻化、大菩提、一边寂灭与增上慢四种,其中最后增上慢声闻没有现见真谛而过于耽著自己的宗派,他们说:大乘不是佛说,因此不成立是可信的圣教。

  子二(大乘教典成立佛说)分二:一、反诘;二、破彼回答。

  丑一、反诘: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

  反问:大乘如果不成立佛说,你们的四部阿含等这些怎么能成立是佛说呢?

  丑二(破彼回答)分二:一、破教之理由;二、破佛说之理由。

  寅一(破教之理由)分二:一、破是教之理由;二、破非教之理由。

  卯一、破是教之理由:

  二皆许此故。汝初亦不许。

  何缘信彼典,大乘亦复然,

  二许若成真,吠陀亦成真。

  若对方辩驳说:四部阿含等可以相信是佛说,为什么呢?因为辩论双方均承认它是佛说。

  双方的意义是指你们中的二者还是任何两者?如果是你们中的二者,那么最初你们在没有入宗派时也不承认阿含四部等是佛说,因为当时对你们来说这并不成立佛说。

  对方又辩驳说:由于从传承没有间断的大德那里听闻到的,因此可以确认是佛说。

  相信你们的教是佛说的这一理由也同样适用于大乘,因为大乘具有未曾间断的传承大德。如果只是因为任何其他二者共许就成了真实的话,那么吠陀等外道的所有论典也应成了真实可信的圣教。

  卯二、破非教之理由:

  小诤大乘故。外道于阿含,

  自他于他教,有诤悉应舍。

  如果说由于(小乘)对大乘有争论的缘故可以推知(大乘)不是可信的教法,那么对于你们的共同教法,由于所有外道与其他有部宗等自他有争论的缘故也该舍弃。

  寅二、破佛说之理由:

  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语,

  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

  所谓“若语入经藏”等三颂,慧源论师说这些是他人加入的,而并不是(寂天)阿阇黎的原论。有些论师认为是原论,有些论中写在此处,多数都是在下文讲解的。应当提到此处讲述。

  有部宗论师说:宣说定学的佛语放入经藏中,宣说戒学的出现在律藏中,宣说慧学的不违对法论,并承认这些是佛所说,大乘无有这些,因而不是佛语。

  那么《解深密经》等大乘的多数经中也宣说了三学,这些与你们的经一致,为何不承认是佛语呢?理当承认。

  若因一不摄,一切皆有过,

  则当以一同,一切成佛语。

  如果对方说:虽然有些大乘是佛语,但《般若经》等宣说诸法无自性这一切不具有佛语的三种法相,因此不是佛语。

  像《经庄严论》中所说的“入于自经故,现于自律故,甚深广大故,与法性无违。”这一切也具有三法相,只是你们自己没有了悟此理而已,假设你们完全了悟了佛语的三法相,而仅以诸如《般若经》一者就认为所有的大乘经典具有不是佛语的过失,那么怎么不以与你们的经同样具足佛语法相的《解深密经》等一部经来承认所有的大乘经均是佛说,理由相同之故。

  唐译:入自大乘经,现自烦恼灭,广大甚深义,不违自法空。

  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

  谁因汝不解,废持大乘教?

  如果对方说:大乘教与《般若经》等这些如果是佛语,那么大迦叶尊者等理当了悟,而他们也没有了悟,由此可知大乘不是佛语。

  对于大迦叶尊者等也并没有透彻了达极其深奥的大乘经所说的内容,怎么能因为你们自己没有了达而断言大乘不是佛语呢?如《经庄严论》中云:“无量种种相,愚者何故定?”或者如此解释:你们自己根本不知道迦叶尊者等是否通达了大乘经义,怎么能以此原因而说大乘不是佛语呢?由于理由不成立,因此理由所表达的意义也就无法立足。

  子三(修持胜义正道)分三:一、未修胜义之过失;二、修胜义之功德;三、摄义。

  丑一(未修胜义之过失)分三: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三、心灭亦再现。

  寅一、未断烦恼不得涅槃:

  比丘为教本,彼亦难安立,

  心有所缘者,亦难住涅槃。

  佛教住世的根本即是比丘阿罗汉,(这一点也难以安立,)如果心有所缘没有证悟空性,那么即便是比丘罗汉也难得安住涅槃,因为他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断除烦恼,由于他没有遣除痛苦而难以安住、获得涅槃。

  寅二、断烦恼亦不得涅槃:

  断惑若即脱,彼无间应尔,

  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如果对方说:虽然没有证悟这样的空性,但通过修行蕴无常等人无我也能断除烦恼、脱离痛苦。

  既然如此,那么获得有余阿罗汉即刻就要无有痛苦,因为已经断尽了烦恼。如果这样承认,那些阿罗汉就该无有烦恼,可是佛经中明确记载目犍连等某些(阿罗汉)以往昔业力而感受痛苦。

  谓无近取爱,故定无后有,

  此非染污爱,如痴云何无?

  因受缘生爱,彼等仍有受。

  如果对方说:暂时断除烦恼虽然不能立即脱离痛苦,但如若已经舍弃了寿之行便可解脱,因为他们对近取三有之缘的蕴无有爱著,故而必定不存在后有。

  他们(指阿罗汉)对所知尚有非染污性的愚痴,怎么会没有不是业与烦恼性的蕴呢?以具有实执的受之缘必定产生爱,因为那些阿罗汉也有受的缘故。

  寅三、心灭亦再现:

  心识有所缘,彼仍住其中。

  若无空性心,灭已复当生,

  犹如无想定,故当修空性。

  远离证悟空性的心就是具有所缘的心,因而仍旧会耽著某一对境,尽管暂时灭尽,但仍会再度生起,就像入无想定时心虽然暂时息灭但还会再度生起一样。因此,想尽除一切痛苦者应当修持空性。

  丑二(修胜义之功德)分二:一、成办二利;二、断除二障。

  寅一、成办二利:

  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

  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

  自己如果证悟了空性,那么就会对所有由于不知空性而痛苦的有情生起悲心,因此为了利益他们而以远离贪执轮回安乐、畏惧痛苦之二边的方式住在轮回中成办无量利他事业,这就是修行空性的结果。

  寅二、断除二障:

  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阻碍遍知佛果之烦恼障与所知障黑暗的对治法即是修空性,因而想要迅速获得遍知果位者为什么不修空性呢?必须修持空性。

  丑三、摄义:

  不应妄破除,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

  由于证悟空性有如是的功德、没有证悟空性有如此的过患,因此破斥空性是不合理的,不要怀疑空性是否为佛道,而该如理修持空性。

  癸三、摄共同之义:

  执实能生苦,于彼应生惧,

  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

  如果有人想:由于畏惧空性,因而不修空性。

  实执能产生一切痛苦,对它理当生起恐惧,然而众生却不生恐惧。修习空性本能息灭一切痛苦,为何对它生起恐怖呢?实在不该生恐怖。

  己二(深入对境无我)分二:一、深入人无我;二、深入法无我。

  庚一(深入人无我)分二:一、承上启下而略说;二、广说。

  辛一、承上启下而略说:

  实我若稍存,于物则有惧,

  既无少分我,谁复生畏惧?

  假设畏惧者的我有少许存在,那么对于任何对境产生畏惧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我一丝一毫也不存在,那么生畏惧者到底是谁呢?

  辛二(广说)分三:一、分析蕴而总破;二、别破所许之我;三、遣除无我之争论。

  壬一、分析蕴而总破:

  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非脓非黄水,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

  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

  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

  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

  牙齿、头发、指甲不是我,我也不是骨骼及血液,又不是…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九品 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