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品正知正念
戊二(正知正念)分三: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三、教诫结合相续而精进。
正念是指忆念自己承诺的所断与所修,正知是指精通该断该修的一切事宜。
己一(护戒之方便法——护心)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
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想要不失毁而护学处的人一定要集中精力防护心动摇在颠倒的对境中,因为如果没有能够守护住这颗心,就无法护持学处。
庚二(广说)分四:一、需护心之理由;二、护持方法;三、如是护持之功德;四、需精勤护持之理。
辛一(需护心之理由)分三:一、未护心之过患;二、护心之功德;三、摄义。
壬一、未护心之过患: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
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如果让心的大象在颠倒的外境中放任自流,结果将导致在无间地狱中受害,而未驯服的狂象并不致于造成这样的危害。
壬二(护心之功德)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
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如果能够用正念的绳索将心的大象紧紧地拴在善法的桩子上,那么一切畏惧都将烟消云散,一切善法唾手可得。
癸二(广说)分二:一、遣除怖畏;二、修持善法。
子一(遣除怖畏)分二:一、真实宣说;二、依据。
丑一、真实宣说:
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
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
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
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
如果拴住自己的这一颗心,就能系住老虎、雄狮、大象、马熊、猛蛇、怨敌、众生地狱的阎罗卒、凶神恶煞以及罗刹这所有的作害者,换句话说,只是调伏这一颗心,就能调伏一切,如《本生传》中云:“以彼自性大悲体,如水湿润而滋润,彼此之间无害心,猛兽亦如苦行者。”
丑二、依据:
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
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
如是所有的恐怖与今生来世的无量痛苦均是由自己的颠倒心中产生,这是真实语者佛陀所说的。《宝云经》中云:“心性若自在,则于诸法皆获得自在。”又云:“善或不善业,乃由心所积。”《摄正法经》中云:“诸法依赖于自心。”
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
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
《大疏》与《普明论》中解释道:否则,众生地狱的所有兵器是哪些制造者故意造的?燃烧的铁地又是谁制作的?位于铁柱山上的这些女人又出自何处?善天尊者也讲解成女人,可见,(有些译师所译的颂词中)“火堆从何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按照上述这些注释中所说“女人”,或者邦译师所说的“女众”是准确的。
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
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其实,所有这些均是由恶心所生,关于这一点,能仁佛陀在《念住经》等中说:“心乃敌中最大敌,除彼之外无怨敌。”因此说,三界中再没有比心更可怕的了,所以我们理所应当调伏内心。
子二(修持善法)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
作为菩萨,身体力行的善法就是六度,实际上六度也是以心为主。
丑一、布施度: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
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
假设说遣除一切众生的贫穷者才圆满布施度的话,那往昔的所有佛陀就成了没有圆满布施度,因为如今仍旧有许多众生贫困不堪。
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
经说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那么,对此应当如何理解呢?将内外的一切财物连同施舍这些的善果全部施予一切有情修习究竟而远离悭吝之心,就是布施度,这是《无尽慧经》中所说的。此经中云:“何为布施度?即施舍一切财物及果法之心。是故,布施度唯是心。”
丑二、持戒度: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
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
如果断绝损害就是持戒度的话,那么往昔佛陀的戒律度也没有圆满了,原因是只有将鱼儿龟类等含生、其他财物、女人遣送到某处,使他们不遭杀害、不被夺取等(才能称得上戒律圆满),事实上并没有遣送,他们仍然在遭受损害。实际上,戒律度指的是断除对这所有众生的损害等之心。经中云:“何为戒律度?断除害他之心。”
丑三、安忍度: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
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安忍也不应当是指杜绝怨敌或者他的嗔心相续,因为野蛮的众生如虚空般无边无际,毁之不尽。实际上,如果摧毁自己的这一颗嗔心,那么就相当于击败了所有的怨敌。
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
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
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
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
例如,整个大地用皮革来覆盖,皮革又怎么能完全盖得完呢?而只是用鞋底大的皮革就相当于覆盖整个大地。同样的道理,自己不可能将所有的作害对手一一制服,除了降伏我的这颗嗔心成就安忍,何需制服其他呢?实在是徒劳无益。
丑四、精进度: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
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精进也主要是指这颗心,对于“明定心”,《释论》中说是静虑戒所摄的明心,善天尊者解释为无有身语业的心,只生起这样的一颗明定心的果报也是转生到梵天等。有些人按照佛经中所说“生起慈心而转生到梵天”来讲解。如果与心的力量毫不相干,那么身语的业果由于心行微弱而不能产生如此大的果报。
丑五、静虑度: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
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静虑也同样是以心而成就的。纵然是长期念诵密咒等以及历经身体的百般苦行,但如果心思散乱在他处,彻见诸法的佛陀说这也意义不大。《摄等持经》中云:“诸比丘,心散乱于欲妙之苦行及讽诵等无有果。”或如《般若经》中云:“心散乱者自利尚不成……”
丑六、智慧度: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正法的内涵殊胜主尊——心的奥秘即是自性空性,《大疏》中说由于它不是凡夫的行境故称奥秘。《释论》中说:“无我之真如隐藏于自己的心中。”如果未了达这颗心的奥秘,那么虽然想离苦得乐,但最终他们的结果只能是毫无意义地漂泊在轮回中。经中云:“知众迷乱如野兽入网已,诸智者如鸟翔虚空中。”因此,智慧度也主要是指心,《华严经》中亦云:“一切菩萨行均依自心。”方便、愿、力、智度也是由智慧度分出来的,因而它们都是以心为主。
壬三、摄义:
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
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因此,我应当以正念善加把握、以正知善加守护这一颗心,除了护心戒以外其他的许多禁戒有什么用呢?无有实义。
辛二、护持方法:
如处乱众中,人皆慎护疮,
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
如果处在心思外散、不护威仪的大众之中,必须要小心谨慎注意伤口。同样,置身于成为生起烦恼外缘的恶人行列中,如果没有保护好心的伤口,就会产生痛苦,因此必须恒常护心。
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
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
因为惧怕伤痕的小小痛苦尚且谨小慎微,那么害怕众合地狱的大山摧毁身体者,如果没有防微杜渐,就必然造成被其摧毁的后果,为何不防护能导致这种剧苦——心的疮伤呢?理当防护。
辛三、如是护持之功德:
行为若如斯,纵住恶人群,
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
如果奉持如是的护心行为,那么无论是处于恶人的群体中还是女人的行列中,精勤稳重地护持戒律的正士,始终不会出现失毁戒律的现象。
辛四、需精勤护持之理:
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
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
《普明论》中解释说:我宁愿失去自己的斋食等所得之利、顶礼等恭敬以及自己的身体和维生的资具,而且也宁愿失去其他自私自利的善法。善天尊者解释说:但永远也不能失去这十种菩提心。《大疏》中说是不失毁善心之义。略而言之,所谓的“余善”是指行持身语之业都可以。如《教王经》中云:“舍我此财护身体,财身皆舍护生命,财身生命此一切,悉皆舍弃护正法。”
己二(护心之方便法——护正知正念)分三:一、教诫护正知正念;二、未护之过患;三、护持之方法。
庚一、教诫护持正知正念:
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
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我诚心诚意劝勉:凡是想护心的所有人纵然遇到生命危难也要护持不忘失取舍之处的正念,以及观察自相续而明确了知取舍的正知。
庚二(未护之过患)分三: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二、未护正知之过患;三、未护正念之过患。
辛一、未护正知正念之过患: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
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譬如,被疾病所困扰的人们对于来来去去等一切事也是无能为力。同样,由于愚昧不知取舍而扰乱内心的人对一切善事都无能为力。《释论》中将此偈颂解释为无有正知的过患,《大疏》中讲解为不具正知正念二者的过患。
辛二(未护正知之过患)分二:一、失毁智慧;二、失毁戒律。
壬一、失毁智慧: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释论》中解释说:心中不具有正知的人闻思修的智慧也将如同向漏瓶中注入的水不会存留一样,所通达的意义不会留存在记忆中,终会忘失无余。善天尊者解释为不能明确领受(闻思修的智慧)。
壬二、失毁戒律: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
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纵然是广闻博学、信心十足、百般精进、恭敬学处,可是由于不具备分别观察自己行为的正知,那么以这种过患所致终将染上堕罪的污垢。
辛三、未护正念之过患:
惑贼无正知,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无有正知…
《入行论释·善说海 第五品 正知正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