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和被知的界线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板擦是被知,这个手是能知,我这么一拿,能知和被知的界线,是不是就在板擦和我的手之间?如果界线是在这两个之间时,我要把它对照在这四个分类中,就知道板擦是世界的一部份,是属于被知,而我的手是身体的一部份。所以,此时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是在「世界」与「身体」的中间。这个世界全部都是被知的,而「身体」、「识心」、「自性」这以上的部分,全部都是属于能知了。
所以,当我这样一拿的时候,能知和被知的界线,就划在这里了(「世界」与「身体」)。这样一划以后,以上(「身体」、「识心」、「自性」)是能知了;以下(「世界」)是被知。这个我想没有问题。
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大家的眼睛可以看到这个萤幕,萤幕是被看的,它也是「世界」的一部份。眼睛是能看的,是身体的一部份,界线还是在这里(「身体」与「世界」之间)。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试着闭起眼睛,当眼睛闭起来时,我们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虽然我们没有用手去摸它,可是会感觉到我们的手、脚、头、还有胸部、肚子,我们的身体在这个时候是被感觉的。所以,这个身体是被知的,什么是被知呢?就是被你知道,非常简单的道理啊!这个身体被你感觉到了,显然不是被身体自己感觉,而是被身体以外的,另外有一个在感觉这个身体。那这个「能感觉」是什么呢?依照这个结构去划分,就是「识心」和「自性」这里是能知,而「身体」已经是被知了。所以,能知和被知的界线,就划在「身体」和「识心」的中间了。界线划在这个中间时,身体固然是被知,「世界」也属于被知。所以,从身体到世界,全部都变成被知了;而「识心」、「自性」还是能知。我们只做了一个动作,把眼睛闭起来,感觉一下身体,这个界线就移过来了。并不是我们特别要怎么移,其实就是这个身体被你感觉了,是身体以外的部分在感觉它。那个部分是什么呢?就是能知。在这个部分就是属于「识心」了。「识心」以上这个部分它就是能知。
好。说到这一点,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出现了。这个身体刚才还是属于「能知」,现在它变成「被知」了。我们只是采取把眼睛闭起来,去感觉身体而已,它就变过来了。像这样的动作,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做的,是非常自然地在做,也很简单地就做了。
我们再来看「识心」是指什么呢?我们说是分别心,这样说还不太实际,其实就是指你那个「想东想西的心」。好,我来问大家:「你在想东想西时,你知不知道?」知道的!所以这个识心变成被知了!所以,它只要被知道,它就是被知。这个时候,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在「识心」与「自性」中间这个地方,「识心、身体、世界」全部都变成被知,而「自性」才是能知。这个界线的移动,全部取决于我们的心灵采取怎样的运作方式,它就因此改变这界线。当然,这个地方就出现一件事情,刚才那个「识心」是能知,这个地方就变成被知了。「身体」和「识心」,可以是「能知」也可以是「被知」。而「世界」一直都是被知,它没有变成能知过。
好。我们再来看「自性」这个部分,是不是也可以剖一半,成为被知呢?可能的!但是,不管你怎么剖一半下去,最后还是会剩下一个「能知」。
所以,一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做一个人为的规定,如果在这里剖一半,它变成被知了,我们把它归并到「识心」,好!另一半是能知,我们叫它「自性」。我们知道做这样的规定就可以了。那么,这个「自性」是什么呢?就是没有被知的成分,意思就是只有能知了。好!这个能知存不存在呢?一定存在的,而且它里面不会有一点点被知的成分,这样子我们就叫它是「纯粹的能知」。而「世界」是「纯粹的被知」,中间这里(「识心」跟「身体」)就是能知和被知的混合区。好!这样我们就会清楚一点。因为,这个地方我们常常弄不清楚的原因,是被这个混合区域搞混了。
所以,我们只要来看「纯粹的被知」和「纯粹的能知」时,事情就非常清楚。能知就是能知,被知就是被知。好!到这里,我们就知道,我们有一个能知,这个能知的最后,一定包含「纯粹的能知」。就算这个板擦,被我这么一拿时,我这个能知,一定包含「纯粹的能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纯粹的能知」,也就是都有「自性」,那就是佛法要讲的东西。这个「自性」每一个人都有,这个「自性」就是佛性。
大家可能会问,真的吗?怎么证明我有呢?很容易证明,每一个人都有。只要我站在这里,你看见了,就证明你有「纯粹的能知」﹙亦即「自性」、「佛性」﹚。佛另外一个名称叫做「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能知能觉,就是「纯粹的能知」,那个就是佛性。如果有人说,我就是不相信,我反对。提出这个主张的人,还是有佛性,是佛性在那里提出主张的,如果他没有「纯粹的能知」,就不会提出反对的意见。
在这里,我们又要问:在能知与被知中,谁掌握了主动权?譬如说,这个板擦能决定被我拿吗?板擦是无法做决定的,能够做决定的一定是能知。
当然,纯粹的能知,就有纯粹的决定权,也可以说它有最终极的决定权。纯粹的被知是一点决定权都没有的。所以,主动权一定是掌握在能知这一边的。最后一定是掌握在纯粹的能知这边。所以我常常说:「这些物质都是纯粹被知的东西,像土地、房子等,你可以欺侮它、打它、踩它,但对于小孩子啊,你千万不要这样子,不要看他小,好欺侮,你就欺侮他,他是有纯粹的能知,长大以后,他会演一出王子复仇记的。」为什么?因为他有这个「纯粹的能知」。纯粹的被知是没有主动权的,不可能演一出王子复仇记,主要的差别就在这里。
※灵魂不死
好。这个跟我们的生死有什么关系?我们所认知的生死是什么状况呢?虽然身体坏了,但是识心和自性有没有坏?没有坏,还是好的。我们不了解这一点,以为身体坏了就一切都没了,所以就会很难过。
再者,一般人也不知道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他的「自性」﹙纯粹的能知﹚,那是他最重要的部分,核心的核心。一般用词也可以说是「识心」加上「自性」,就是所谓的「灵魂」。所以,人的身体死掉了以后,灵魂不会死,还是好的。如果以为人的身体坏死了就什么都没有,当然会很痛苦。现在,我们不但要知道「自性」和「识心」都还在,而且对世界而言,我们可以很潇洒的说,这个是身外之物;对于身体而言,我们也可以很潇洒的说,这是心外之物。
「自性」是最重要的,它是灵魂中的灵魂。这个地方没有死,你就没有死啊!就好像我们面对身外的财物一样,那些都是身外之物,一旦没有了,就没有了,以后再赚就可以了。一样的,我们的身体是心外之物,没有了也没有关系啊!下一辈子再换一个新的婴儿的身体来啊!当我们了解这件事情时,面对死亡就不害怕了。如果不了解这样的事情,死亡是很可怕的。
人们「求长生」就是为了保存「身体」;「求永生」是为了保存识心,而「了生脱死」保存的是自性。当我们知道死亡是身体的毁坏,灵魂是完好的,「自性」是不坏的,即使没有达成「永生」,在面对一般人所讲的死亡时,就不会害怕了。它之所以变得可怕,是因为我们没有弄懂。但是,光是理解上的清楚没有用,面临死亡时,还是克服不了这个生死的难关,这是需要体证的。
如果你能够修行,悟本来面目,也就是悟「自性」,「自性」开悟了,这个问题就没有了!如果有人说他开悟了,还有这个问题,表示他还是没有开悟。真正开悟的话,就没有这个问题。因为他已经晓得他真正的自己根本没有死亡,他真有这样的体会,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好。这样子讲是不够的,接下来要让各位真正的体会这个不死到底是什么回事?你可以感觉得到的。我引用《楞严经》里一段有关波斯匿王的故事,波斯匿王到老年时,牙齿动摇,头发变白,背也弯了,皮肤也皱了。他很难过的跟佛陀说:「我衰老了,脸皮皱了,眼睛昏花了,头发白了,身体也弯了。」佛陀就问他:「你回想一下,在你小的时候,你有没有看过恒河——印度那条大河?」他说:「有,小的时候母亲带我去看过。」佛陀再问他:「那你最近有没有去看恒河?」他说:「有,也去看过了!」佛陀接着又问:「你试着比较当时和现在看恒河的心情,小的时候跟现在看恒河的心情,有没有什么差别?」他说:「没有差别。」
经由佛陀的问话,波斯匿王才发觉,原来他的心情是不会老的、也不会有皱纹的,不会昏花的,也不会弯下来的,还是保持一样,这个是什么?这就是「不死」。
我们再回来看前面一张:「纯粹的能知。」我们不会变的是这个纯粹的能知——自性。它为什么不会变?因为它没有被知的成份,只剩下能知。心情这部分就是能知,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样子?因为它不被知,但能知一切。所以,它是金刚不坏,你怎么打它,也打不到它的,因为它不被知。
佛陀为了描绘这个状况,就用「空性」来描绘。佛教和其他宗教最不同的地方,就是经常会谈到「空性」。为什么要讲空性?就是在描绘「自性」这个纯粹的能知——那个不被知的状况。而我们要用语言、文字去描绘形容,只要一讲出来,也是被我们讲的啊,并不是真正的它。我们讲自性,讲纯粹的能知,只要是被我讲、被我写的,都不是真的。甚至是被你想的,也是被知的,都不是真的。真的能知是「思议所不及」的,没有办法被想到的,但是它能够想。有趣的就在这里!它能够想,它能够思,但是它不能被想、被思,它又掌握主动权,这就是「自性」。
这有一个最大的特质,是不被知。佛陀为了让人了解,就拿虚空来…
《抚慰南亚海啸受创的心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