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一)

  

梁乃崇教授

  

今天讲佛法的「十二因缘」,我们先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潜意识」、「意识」、「感官」,和感官所面对的「现象」,现代的心理学是这样分的(见图一)。

  

「潜意识」简单说来即潜伏在下面的意识,代表我们所不知道的心灵层面,经催眠才能发现这个层面。「意识」则代表我们所知道的部份。「感官」就是感觉器官,指眼、耳、鼻、舌、身、意。「现象」则是感官所面对的对象,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这样的结构和我现在要讲的「十二因缘」是有关系的。

  

通常我们是透过感官,才认识现象的。

  

现在我来问一个问题:比如这枝笔,大家都看到了吧?各位请把眼睛闭起来!你是否仍然看见这枝笔,并且是在原来这个位置,是吧?现在我就要问:你眼睛闭起来以后所见的「那枝笔」,和我手中的这枝笔是同一个吗?

  

这是两种状况,然而我们常以为是同一个东西;事实上,当我们把眼睛闭起来,没有透过眼睛去看,可是却仍旧看见有一枝笔存在。那么,「那枝笔」是什么?这是个问题,但心理学并没有深入检讨。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你站在镜子前面看你自己,就会看到有一个人在镜子里头,心里面纵然晓得那是假的,可是你看见「他」的时候是很实在的,就如同你看旁边其他的东西一样。其间的差异是——外面的东西可以用手摸到,而镜子里面的东西却摸不到;你去镜子后面看看,也没有东西。虽然镜子后面并没有东西,可是在镜子前面一看,就觉得镜子里面似乎有一个空间、有一个景象、有一个世界一般。

  

现在我就要问:镜子里头的景象究竟是什么?

  

一旦反省后,就会发现:我们心里面好像另外有一个世界。像刚才镜子的例子,大家通常会认为「摸不到的就是假的」,只要一句「假的!」,就以为不是问题了,而不再去探究。

  

但若实际深入推究,我们所看见的东西,有很多是手探触不到的,那么是不是都是假的呢?比如说太阳、月亮、星星,根本就是我们无法摸到的。反过来说,即使是用手摸到才叫做「真的」,也与用眼睛去看有相同的问题。所以如果镜子里面的相是虚妄的,那么就会衍生出:恐怕这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也都是虚妄的,你没办法确定它们不是虚假的。

  

以上我想要说明的是:我们所看见的「尘相」,是外在的一种客观的存在呢?还是你心里所造的呢?这是需要认真探究的问题。

  

当我们了解这个问题以后,就再来看看另外一套心理学,比先前讲的更为精细。这套心理学就是佛家的「十二因缘」,它是: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包括「恶」),「爱」缘「取」(包括「舍」),「取」缘「有」,然后以下缘出「生」(包括「忧悲苦恼」),最后会缘出「老死」(包括「病」),这就是「十二因缘」(见第七页,图二)。

  

我们之所以会「老死」,是因为有「生」;而「生」是来自于「有」;「有」这个世界,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是从「取」来的;「取」又是从「爱(恶)」来的;「爱(恶)」又从「受」生;「受」又从「触」生;「触」从「六入」生;「六入」从「名色」生;「名色」从「识」生;「识」从「行」生;「行」又从「无明」生。

  

现在我们从图三(请参阅第九页)的上面讲下来。「无明」之前就是「本明」,也就是「本来面目」。「本明」一糊涂,就是「无明」。「无明」对我们来讲,相当于第八识,「行」就是第七识,「识」就是第六识。「无明」就是「本明」这么一糊涂、一迷、一暗、一昏而生 ,所以叫「无明」,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称「种子识」。

  

由「无明」(第八识)生出了第七识,也就是「行」。「行」是什么呢?它不是单独的一个念,至少是三个念所组合成的,又让你感觉生出一个新的念来。比如「时间」,时间是由三个第八识的念所组成,让人产生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一个先后的秩序,这个先后秩序的感觉就是「时间」,「时间」属于「行」。

  

如果要比喻,「无明」这个第八识的念相当于原子,「行」则相当于简单的分子。例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组成的;一旦组成水分子,它的性质就不同于原子了。

  

由「行」可以生成其他更复杂的概念,比如分子可以组成一株植物、一个器官,其组织、结构都很复杂,如此形成的概念就是「识」。「识」里面又可详细分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即眼有眼识,耳有耳识……构造就更复杂了。「识」有认识、认知的意思,它的特征就是「能认知」,我们认知的作用就在「识」这里。

  

如果不要细分,第八识、第七识和第六识统称为「识」;若要细分,把这「识」的抽象部份取出来,就成了「行」;再把「行」更抽象的部份取出来,就是「无明」。所以现代心理学上的意识相当于「识」,而潜意识就差不多是「行」。而「无明」属于宗教所说的灵魂,已经超出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至于「识」,它一认知的时候,就认知了「名色」。「名」指「名称」,但是这里的「色」不只是色而已,应该还包括了声、香、味、触、法。其实还不只这些,像数学的「数」也在「名色」这里。所以这个地方只不过举一个「名色」做代表,其实是有很多东西的。「识」可以认识这些东西,即「识」缘生出「名色」。

  

「名色」以后才生出「六入」。「六入」是什么?就是「六根」(狭义的),相当于现代心理学的「感官」,也就是这个地方才是「身体」。所以大家要注意:是先有「名色」,才生出「身体」的;有了「身体」以后,才有「触」、「受」。

  

「触」、「受」指的是什么?就是「感官」与「现象」接触之后再接受。因为「六入」就像是仪器,像眼睛就是一种仪器,它会生出「触」、「受」,就是和有形像的讯号接触再接受。六根通通有触受。简单来讲,「触」和「受」可以当作一个;而分成两个阶段来说也可以。

  

有「受」以后就会生出「爱」和「恶」,即喜欢或者不喜欢,因此就有要或不要,这就是「取」和「舍」;一有取舍,就会生出「有」,「有」的世界就生出来了,「生」、「老(病)死」也就跟着来了,而所谓的「尘相」就在这里(见图三)。

  

我认为我们所看见的东西都属于「尘相」或「现象」,透过感官,我们所看见的就是这些。而「十二因缘」只不过把感官的这些步骤讲得更仔细。所以「尘相」对应心理学所说的「现象」,而「感官」就对应「六入」(见第十二页,图四)。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心理学没有「名色」这部分,可是「十二因缘」里面却有「名色」。我们一般都以为「名色」就是「尘相」,其实不是!「名色」不是「尘相」。所谓的「尘相」,是要透过「六根」(即「六入」)以后才有,而「名色」根本还没有透过六根就已经有了,大家闭着眼睛就知道有的,这就是所谓的「心相」。

  

一般人都会想:「名色」怎么会在「六入」之上呢?它应该在「六入」之下嘛!但事实上它确实是在「六入」之上,你试验一下马上就知道。这就显示出「十二因缘」高明的地方,它把心理现象解释得更清楚详尽。

  

所以从这里就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来:「十二因缘」的心理结构是比较正确的。我们透过六根所看到的属于「尘相」;另外还有一些相则属于「名色」,这是在六根之前,六根还没有的时候,它就先有了。是谁来认知「名色」呢?是由「识」来认知的。而「名色」与「尘相」之间,正好透过六根(六入)做了一个对应,而互相存在。

  

我们知道「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爱(恶)」,「爱(恶)」生「取(舍)」,「取(舍)」生「有」,所以尘相可说是从「名色」生出来的。

  

好,这种情况就应了一句什么话呢?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人类!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而由「十二因缘」来看,我们人是按照什么造的呢?是按照自己的「名色」所造,我们的「六入」和世界就是依自己的「名色」所造的。

  

以上就是「十二因缘」的构造。而这十二因缘,一个生一个,一下子都生出来了。这并不是一种理论,实际上我们心灵就是这样生的。

  

我以前曾讲过「受」生「爱」的例子,那是非常强烈而真实的。现在的人并不是没有爱心啊!他们是有爱心的,可是却很容易变成「取」、「有」。所以为什么「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就因为一般人很容易一下…

《十二因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皈依的真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