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师父是怎么会出去弘法的?
师父:是否弘法,想了四个月,跟师父去汇报,师父说:“去!缘来了就去。”心念一决定的时候啊,半边天都是彩虹,整个半边天七道彩虹。
记者:生出这种光明,就像经里讲的,佛陀要讲经说法,要启动的时候,就放大光明啊!
师父:有一种瑞相,这也是对我们一种鼓励。
记者:师父发这么大的心,为众生牺牲自己的时间。
师父:本来做这个应该的,这是我们出家人的本分。好像我们佛教讲的,有了体了才能有用,没有体了就没有用,力量会减少,所以我们在这边猛力地祈祷诸佛菩萨。
记者:师父很用心,看到这样的格局。
师父:我是住现成的道场,这庙是台湾性海法师建的,这里是他出家的地方。九十年代,知道这里还有,然后就回来重建,这都是他重建的,我是零三年才过来的。请我过来后,老和尚知道我给大家讲开示,就又造了一个法堂和塔院。
记者:刚刚我去参观法堂了,很熟悉,因为看过师父讲经说法的录像,感觉很熟悉。
师父:这边清闲,大家可以把心安下来学学法。
记者:就像师父刚才在大门口讲的,有修行人就能安住。跟师父交流,就知道师父在法上的用功、悲心、包容跟圆融。在几次的法会当中可以感受到在法上的交流。
刚刚一进山门,就感觉很欢喜,好像回到家的感觉。虽然不好找,在深山小镇里,有这么一个清净的地方。
师父:要把这份清净回向给整个世界,不能我们独享。
记者:对。现在还只能从网络媒体上才能了解到,以前真的不知道,在这个地方还有这么一个清净的寺院,它是很小,但是很精致,这么多殿堂,已经很完整了。
师父:是的,殿堂很齐备,就是住房少一点,有时法会大家喜欢来,就不够住,大家挤挤也很开心,我这里还是比较原始一点,有一点古人的味道。
我看见你们佛教在线,常常在传递佛法的一些讯息,这样子我们虽然人在里面,但佛法还是可以传递出去。
记者:对,让佛法传出去,这样大家才能受益,这也是一个功能,一个作用。我们现在是在家人做这样一个网站,但是我们知道需要的是什么,缺少的是什么,然后有这样一个网站,提供大家这样一个讯息,方便大众。
师父:非常好,现在佛教我们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所以佛教很多事情都是很重大的。从另一层意义来说,大家都是非常欢喜踊跃的,好像很多社会活动都没有像佛教这么踊跃,大家那么欢喜地参加,社会各界都是非常欢喜地来参加。这说明佛的这种力量感召力,也说明我们社会上现在向佛的心都表现出来了。我昨天晚上还上佛教在线看,一上去马上就可以看到这次雪窦寺这么大的法会,很直观的感受到,你们的文字都非常好。
记者:当时这个网站是安先生创立的,他十多年前有一次去东北,当时西安的一位老和尚圆寂了,他不知道,二个月后才从居士口中得知此事。大家都是同级别的,都是一方佛教协会的领导,可这方面讯息却是这么迟缓。这么迟缓的时候,有些该有的礼数、动作就少了,他有感于这样。佛教的讯息跟现代媒体传播速度似乎不成比例,安先生是做科技出身的,他有能力,他就用他的方法来方便大众,创建了佛教在线这个网站。
师父:确实他也找到了佛教网站的一个功能性,现在发挥得特别好。
记者:也因为这个网站,我才能知道中国佛教现况,然后通过这网站论坛的交流,才知道内地那么多年轻人对法的追求,对法的热情很高涨的,不亚于台湾。我们现在真的想让世界了解佛教,认识佛教,所以现在的媒体就重要。
师父:现在佛教从法上来说,还是属于一个初步的阶段,从寺院的硬体建设上已经走得不错了。法的传播、法的挖掘,乃至在法的修习继承上还是有缺陷。在家居士就更加吃力,除了比如说通过法会了解佛教这种形式之外,还要有更内在的东西。
记者:师父,说实在话,我来到这儿六年了,我也会心急,为这些居士感到心急。心急什么呢?可能他有时候很难得从哪位法师或师父身上能够得到法,或是见到法,能够让他好好地修行。以前我们台湾有时也会有一种现象,忙碌于活动。
师父:对啊,活动也很重要。
记者:活动只是表示另外一种法,法会法会,是以法来相会,但是法在哪里?请问师父,您认为一般的师父怎样来引导大众修持,然后来让众生受益?
师父:佛法首先不能忘掉源泉,佛法来自于释迦佛陀对众生的悲悯,发现到我们人是有生老病死的这个先天的局限性,我们要发起超越这种局限的一种勇气,所谓佛教的第一步的一个出离心。
其实这是一种生命的勇气,自我挑战的勇气,向先天的生老病死的一种挑战,也可以说是不满现状的一种表现,但是勇敢者才有这种精神。
有这个之外,因为佛陀已经找到了这个方法,所以提醒我们,要知道你在苦当中,你应当出离。
然后出离到哪去呢?我们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无量光、无量寿,超越时间、空间的障碍的,超越生老病死的这种局限性的,是有方法可求的,所以佛经是法宝。
佛是我们的依止,人生目标,但是通过怎么样才能达到佛呢?因为人是没办法理解佛的境界的,但是法可以让我们靠近佛。法的话,如果没有僧住在世间传播,法也会灭掉的,法自己不能弘扬自己的,所以“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道,它自己是不会讲话的。
我们学习佛法,自然要追求这个源泉,所以三皈依是佛法和外道的最大不共处,最大的区别。
有了对三宝的皈依之后,皈依三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从实践上却是皈依僧、皈依法,最后才能够花开见佛。
所以首先是知道善知识的重要性,佛法的功德,没有一点一滴不是来自于善知识的。
这样子的话,自己也有佛法,社会上也有正法,正法而且能够住世。我们平时喊的口号都有源泉,都真正可以实现起来。
从这一些来说,住持正法的这些修行人来说,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亲近善知识,一个刻苦修证、深入经藏,然后自己体悟了个中三昧,甚至现证了佛陀所讲的真实语。
佛讲的再真实,我们自己没有真实做到,那也等于是妄语,也是虚妄的。佛说的真实语,我们身心也真实的体验到,然后自然的就把那真实语加上身体力行的加持,这就是所谓的加持力。空口说是不会有加持力的,加上这个再传递给弟子们,对弟子们来说也是要清净的善知识,所谓叫有修有证。
佛法分教法和证法两部分,有修有证,可以无偏的、无误的以众生的根基来传递诸佛的真理,这佛法就住世了。如果仅仅是靠作为世间的共同乘、世间现象来说的话,就是说要把事情做大是有很多途径的,但是要把佛法做大,不可缺少的一个就是这个中心,这个核心。缺掉这个就很可惜,偏失掉了。
就像以前梁武帝问达摩祖师一样,我这里三里一庵,五里一庙,度生无数,我们上早朝都是诵经,我自己亲自升座给大家讲法,你说说看我功德多少?因为他没有真实触摸到佛法里最核心的部分。着世间的相,虽然好像有三宝的样子,这还是属于世间相,他靠权力,靠什么还都可以推。所以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
记者:师父,佛法的最中心点在哪里?
师父:令众生解脱,这就是佛法的中心点。除了令众生解脱,令众生结解脱的缘之外,其它那都是世间共同的,它共同里面有不共的。佛法不坏世间法,也不离开世间的觉悟,但是必须在世间要觉悟,这才是佛法。
如果以一种方便,然后又迷在这个方便法里面,那就糟糕了。所以我们佛教说方便出下流,这就是说这里面还是有一个核心的。
记者:师父,像你的因缘,年青时就有了出离心,可能您是自悟,您也是有个好的因缘。
像我有好的因缘就是,我每一个点,不管在佛光山、在南非、在北京,接触很多大善知识,能够巩固自己的道心不退。但是我看到很多人,想帮他却没能力。像很多居士,他对法一定有渴求,人生到一个阶段对信仰有渴求,这些人我们怎么来帮他?
他可能还在世间,没办法出离,他还要忙碌于生活,一方面怎么来找到善知识?师父怎么样让这么多芸芸众生来找到您?或找到真的善知识呢?
师父:作为一个人,他内心里面感觉到苦,感觉到迷茫的时候,寻找生命可以真实依靠的东西的时侯。这时佛菩萨已经看,“嗯,因缘已经成熟了”,其实是佛菩萨的作为。
我们说缘,这缘来自于哪里?其实这已经是冥冥之中来自于佛的安排一样。我们芸芸众生的命运,可以说在佛的法身当中,佛都有接引的。
阿弥陀佛的接引,无量光无量寿的接引,不仅仅表现在我们信佛以后接引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在没有信佛,在对人生、生命发生疑惑、追求真理的时候,佛已经在接引我们了。所以大家内心里,真的对生命有了一种迷惑,一种追求的时候,佛就开始接引我们了,安排机缘了。
反过来,很多人虽然到庙里来,他也做功德,但是他满心以为自己好像是成功人士。“你们佛教还要靠我出钱呢!你法师再有本事,也要我来给你捧场呢!”他有一种傲慢,反而离佛很远很远。你若劝他吃素念佛,他说“酒肉穿肠过,佛嘛,我心里有就行了。”他对佛还真没有理解到,他以为他是来帮助佛,其实他很可怜,他以为他拥有那个,他很满足于那个。
当哪一天生病了,他那个契机点出来之后,才知道忽然之间毫无所攀,什么东西都靠不住啊!这个时候内心里恐怖才生起来,恐怖生起来之后,一念“南无佛”,这时候因缘成熟了。
有的…
《传喜法师与佛教在线记者谈话记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