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傳喜法師與佛教在線記者談話記錄

   記者:師父是怎麼會出去弘法的?

   師父:是否弘法,想了四個月,跟師父去彙報,師父說:“去!緣來了就去。”心念一決定的時候啊,半邊天都是彩虹,整個半邊天七道彩虹。

   記者:生出這種光明,就像經裏講的,佛陀要講經說法,要啓動的時候,就放大光明啊!

   師父:有一種瑞相,這也是對我們一種鼓勵。

   記者:師父發這麼大的心,爲衆生犧牲自己的時間。

   師父:本來做這個應該的,這是我們出家人的本分。好像我們佛教講的,有了體了才能有用,沒有體了就沒有用,力量會減少,所以我們在這邊猛力地祈禱諸佛菩薩。

   記者:師父很用心,看到這樣的格局。

   師父:我是住現成的道場,這廟是臺灣性海法師建的,這裏是他出家的地方。九十年代,知道這裏還有,然後就回來重建,這都是他重建的,我是零叁年才過來的。請我過來後,老和尚知道我給大家講開示,就又造了一個法堂和塔院。

   記者:剛剛我去參觀法堂了,很熟悉,因爲看過師父講經說法的錄像,感覺很熟悉。

   師父:這邊清閑,大家可以把心安下來學學法。

   記者:就像師父剛才在大門口講的,有修行人就能安住。跟師父交流,就知道師父在法上的用功、悲心、包容跟圓融。在幾次的法會當中可以感受到在法上的交流。

   剛剛一進山門,就感覺很歡喜,好像回到家的感覺。雖然不好找,在深山小鎮裏,有這麼一個清淨的地方。

   師父:要把這份清淨回向給整個世界,不能我們獨享。

   記者:對。現在還只能從網絡媒體上才能了解到,以前真的不知道,在這個地方還有這麼一個清淨的寺院,它是很小,但是很精致,這麼多殿堂,已經很完整了。

   師父:是的,殿堂很齊備,就是住房少一點,有時法會大家喜歡來,就不夠住,大家擠擠也很開心,我這裏還是比較原始一點,有一點古人的味道。

   我看見你們佛教在線,常常在傳遞佛法的一些訊息,這樣子我們雖然人在裏面,但佛法還是可以傳遞出去。

   記者:對,讓佛法傳出去,這樣大家才能受益,這也是一個功能,一個作用。我們現在是在家人做這樣一個網站,但是我們知道需要的是什麼,缺少的是什麼,然後有這樣一個網站,提供大家這樣一個訊息,方便大衆。

   師父:非常好,現在佛教我們國家也越來越重視,所以佛教很多事情都是很重大的。從另一層意義來說,大家都是非常歡喜踴躍的,好像很多社會活動都沒有像佛教這麼踴躍,大家那麼歡喜地參加,社會各界都是非常歡喜地來參加。這說明佛的這種力量感召力,也說明我們社會上現在向佛的心都表現出來了。我昨天晚上還上佛教在線看,一上去馬上就可以看到這次雪窦寺這麼大的法會,很直觀的感受到,你們的文字都非常好。

   記者:當時這個網站是安先生創立的,他十多年前有一次去東北,當時西安的一位老和尚圓寂了,他不知道,二個月後才從居士口中得知此事。大家都是同級別的,都是一方佛教協會的領導,可這方面訊息卻是這麼遲緩。這麼遲緩的時候,有些該有的禮數、動作就少了,他有感于這樣。佛教的訊息跟現代媒體傳播速度似乎不成比例,安先生是做科技出身的,他有能力,他就用他的方法來方便大衆,創建了佛教在線這個網站。

   師父:確實他也找到了佛教網站的一個功能性,現在發揮得特別好。

   記者:也因爲這個網站,我才能知道中國佛教現況,然後通過這網站論壇的交流,才知道內地那麼多年輕人對法的追求,對法的熱情很高漲的,不亞于臺灣。我們現在真的想讓世界了解佛教,認識佛教,所以現在的媒體就重要。

   師父:現在佛教從法上來說,還是屬于一個初步的階段,從寺院的硬體建設上已經走得不錯了。法的傳播、法的挖掘,乃至在法的修習繼承上還是有缺陷。在家居士就更加吃力,除了比如說通過法會了解佛教這種形式之外,還要有更內在的東西。

   記者:師父,說實在話,我來到這兒六年了,我也會心急,爲這些居士感到心急。心急什麼呢?可能他有時候很難得從哪位法師或師父身上能夠得到法,或是見到法,能夠讓他好好地修行。以前我們臺灣有時也會有一種現象,忙碌于活動。

   師父:對啊,活動也很重要。

   記者:活動只是表示另外一種法,法會法會,是以法來相會,但是法在哪裏?請問師父,您認爲一般的師父怎樣來引導大衆修持,然後來讓衆生受益?

   師父:佛法首先不能忘掉源泉,佛法來自于釋迦佛陀對衆生的悲憫,發現到我們人是有生老病死的這個先天的局限性,我們要發起超越這種局限的一種勇氣,所謂佛教的第一步的一個出離心。

   其實這是一種生命的勇氣,自我挑戰的勇氣,向先天的生老病死的一種挑戰,也可以說是不滿現狀的一種表現,但是勇敢者才有這種精神。

   有這個之外,因爲佛陀已經找到了這個方法,所以提醒我們,要知道你在苦當中,你應當出離。

   然後出離到哪去呢?我們天天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無量光、無量壽,超越時間、空間的障礙的,超越生老病死的這種局限性的,是有方法可求的,所以佛經是法寶。

   佛是我們的依止,人生目標,但是通過怎麼樣才能達到佛呢?因爲人是沒辦法理解佛的境界的,但是法可以讓我們靠近佛。法的話,如果沒有僧住在世間傳播,法也會滅掉的,法自己不能弘揚自己的,所以“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道,它自己是不會講話的。

   我們學習佛法,自然要追求這個源泉,所以叁皈依是佛法和外道的最大不共處,最大的區別。

   有了對叁寶的皈依之後,皈依叁寶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從實踐上卻是皈依僧、皈依法,最後才能夠花開見佛。

   所以首先是知道善知識的重要性,佛法的功德,沒有一點一滴不是來自于善知識的。

   這樣子的話,自己也有佛法,社會上也有正法,正法而且能夠住世。我們平時喊的口號都有源泉,都真正可以實現起來。

   從這一些來說,住持正法的這些修行人來說,幾乎每個人都經曆了一個親近善知識,一個刻苦修證、深入經藏,然後自己體悟了個中叁昧,甚至現證了佛陀所講的真實語。

   佛講的再真實,我們自己沒有真實做到,那也等于是妄語,也是虛妄的。佛說的真實語,我們身心也真實的體驗到,然後自然的就把那真實語加上身體力行的加持,這就是所謂的加持力。空口說是不會有加持力的,加上這個再傳遞給弟子們,對弟子們來說也是要清淨的善知識,所謂叫有修有證。

   佛法分教法和證法兩部分,有修有證,可以無偏的、無誤的以衆生的根基來傳遞諸佛的真理,這佛法就住世了。如果僅僅是靠作爲世間的共同乘、世間現象來說的話,就是說要把事情做大是有很多途徑的,但是要把佛法做大,不可缺少的一個就是這個中心,這個核心。缺掉這個就很可惜,偏失掉了。

   就像以前梁武帝問達摩祖師一樣,我這裏叁裏一庵,五裏一廟,度生無數,我們上早朝都是誦經,我自己親自升座給大家講法,你說說看我功德多少?因爲他沒有真實觸摸到佛法裏最核心的部分。著世間的相,雖然好像有叁寶的樣子,這還是屬于世間相,他靠權力,靠什麼還都可以推。所以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

   記者:師父,佛法的最中心點在哪裏?

   師父:令衆生解脫,這就是佛法的中心點。除了令衆生解脫,令衆生結解脫的緣之外,其它那都是世間共同的,它共同裏面有不共的。佛法不壞世間法,也不離開世間的覺悟,但是必須在世間要覺悟,這才是佛法。

   如果以一種方便,然後又迷在這個方便法裏面,那就糟糕了。所以我們佛教說方便出下流,這就是說這裏面還是有一個核心的。

   記者:師父,像你的因緣,年青時就有了出離心,可能您是自悟,您也是有個好的因緣。

   像我有好的因緣就是,我每一個點,不管在佛光山、在南非、在北京,接觸很多大善知識,能夠鞏固自己的道心不退。但是我看到很多人,想幫他卻沒能力。像很多居士,他對法一定有渴求,人生到一個階段對信仰有渴求,這些人我們怎麼來幫他?

   他可能還在世間,沒辦法出離,他還要忙碌于生活,一方面怎麼來找到善知識?師父怎麼樣讓這麼多芸芸衆生來找到您?或找到真的善知識呢?

   師父:作爲一個人,他內心裏面感覺到苦,感覺到迷茫的時候,尋找生命可以真實依靠的東西的時侯。這時佛菩薩已經看,“嗯,因緣已經成熟了”,其實是佛菩薩的作爲。

   我們說緣,這緣來自于哪裏?其實這已經是冥冥之中來自于佛的安排一樣。我們芸芸衆生的命運,可以說在佛的法身當中,佛都有接引的。

   阿彌陀佛的接引,無量光無量壽的接引,不僅僅表現在我們信佛以後接引到極樂世界去。我們在沒有信佛,在對人生、生命發生疑惑、追求真理的時候,佛已經在接引我們了。所以大家內心裏,真的對生命有了一種迷惑,一種追求的時候,佛就開始接引我們了,安排機緣了。

   反過來,很多人雖然到廟裏來,他也做功德,但是他滿心以爲自己好像是成功人士。“你們佛教還要靠我出錢呢!你法師再有本事,也要我來給你捧場呢!”他有一種傲慢,反而離佛很遠很遠。你若勸他吃素念佛,他說“酒肉穿腸過,佛嘛,我心裏有就行了。”他對佛還真沒有理解到,他以爲他是來幫助佛,其實他很可憐,他以爲他擁有那個,他很滿足于那個。

   當哪一天生病了,他那個契機點出來之後,才知道忽然之間毫無所攀,什麼東西都靠不住啊!這個時候內心裏恐怖才生起來,恐怖生起來之後,一念“南無佛”,這時候因緣成熟了。

   有的…

《傳喜法師與佛教在線記者談話記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終極生命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