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见到上师显现出这些形象,可能会立即生邪见。但是善财童子紧守了吉祥生善知识的事师言教,未生丝毫邪见,以清净心如法地依止了这些大善知识,终得大成就。我们如果也能这样以清净心去舍命依止上师,则上师相续中的一切智慧能于自相续中迅速生起。)
总而言之,一个人如果能不受此四种与佛法相违的因素影响而舍弃佛法,他将是修持解脱道的法器弟子。因此,在《宝鬘论》(龙树菩萨著)中说道:
“谁不由欲嗔,怖痴而越法,
彼谓具信者,定胜妙法器。”
三 修持信心的方法
因此,要了知信心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具器弟子应以恭敬和清净心向上师和三宝祈祷,以使信心增长不致功德虚耗。
同时,应思维大德感人的修持事迹,阅读清净的经典,舍弃罪恶的友伴,结交持守戒律的金刚兄弟,一个人应该在那些能增长无比信心的方法上努力。因此,如在《学集论》中所讲:
“欲断诸痛苦,到达幸福境,
信心须坚定,以求菩提果。”
因此,为了帮助没有信心的弟子得到信心,同时使已经具备信心的弟子信心更加坚定,我们应该努力倾听自己传承上师的传记,观想并持续不断地向诸传承上师祈请。在得到传承上师的传承后,我们应该把传承上师的祈请文当做我们功课。
一位如上所述的具信弟子,他实修的地方,会如《庄严经》云:
“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
善地及善有,瑜伽安乐具”
易得丰富的饮食是指容易获得布施品(斋僧的饮食财物);吉祥处是不会受到小偷强盗等损害的地方;好地方是指这个地方水土不会使人生病;好的同修是指行者的同修伙伴不会促进痛苦和罪恶的增长;具有瑜伽安乐的功德是指,日夜都不会受到人群和噪音的骚扰。依据此教授,一个初学者应该住在这样的地方。
他应该如何来安住呢?他应该不会前倾、躺着或者靠着,他应该以金刚跏趺坐等禅定坐姿来安住。如在《修道次第论》中解释道:
“在修行者面前安放佛菩萨之像,或者其他(传承上师或根本上师之像)。应力所能及地做供养。在柔软舒适的坐垫上,依照至尊毗卢遮那佛的坐姿,或者半跏趺坐的坐姿来实修。”
我们的实修分为三个部分:由皈依和献祈请文组成的前行、对所皈依的个别境象所作的实修为正行、依正知正念来回向做为结行。
前行和结行在本书所有观修法的最前面和最后面。因此通常皈依被认为是前行,然而此书在解释皈依本身时,被当作是主要的观修,从而仔细的来讲述皈依的各部分。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
第二章 皈 依
皈依包括五部分内容:
一 原因
二 对境
三 方法
四 功德(利益)
五 学处(戒律)
一 为什么要皈依?(原因)
首先,皈依的原因分为三种:恐惧、信心和悲心。
(一)因恐惧而寻求皈依是,由于自己和他人恐惧轮回的痛苦而寻求皈依。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昔违尊圣教,今生大忧惧。
愿以皈命尊,求速除怖畏。”
依赖这样的皈依,来解救自他轮回的一切痛苦。
(二)因信心而寻求皈依是:在寻求皈依时,修行者被三种信心的任何一种所激励。这三种信心是:清净信、现求信和胜解信。
清净信指的是:由于了知皈依处(上师三宝)具备救度痛苦的功德而产生的信心;
现求信指的是:希望得到皈依处(上师三宝)同样的成就而产生的信心;
胜解信指的是:对缘起性空的深奥教授深信不疑而产生的坚定信心。
(三)因悲心而寻求皈依是:具备了觉醒的大乘种性的修行者,由于自身所受到的痛苦,而对受痛苦折磨的众生产生了悲心,为了救度众生而寻求皈依。
总而言之,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寻求皈依是生不出任何功德的,必须要清清楚楚的了知以上所讲述的原因来寻求皈依才是最重要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讲: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
然心散他处,佛说彼无益。”
二 皈依之对境
由于大乘和小乘宗派的不同,以及大乘和小乘本身的差异,对于皈依的对境有很多不同的论点。然而,在这里对境即皈依处指的是---上师和佛法僧三宝:
上师,是赐予我无上甚深成就之道的善知识;
佛宝,是自利圆满,实现了法身,清净了一切过错,具足一切功德;他利圆满,得到了色身,乃至轮回结束前都在度化众生。
法宝,包括教证两部分:
(1)教:三藏十二部经典
(2)证:指的是实践,包括三学(戒定慧),或者灭谛和道谛。
僧宝,是已进入不退转境地的圣人以及那些虽然是凡夫但是比自己先进入佛门的人。
三 皈依的方法
如上所述,在上师和三宝前礼拜、祈请、献供后,在一张柔软舒适的垫子上,以禅坐的姿态入座,观想在自己面前的虚空中,安坐着自己的上师、诸佛和诸佛子(诸菩萨),以自己的父母为主的六道众生围绕其外,众生身恭敬而合掌,语恭敬而念诵皈依文,意恭敬而产生强烈的信心全然投入:
“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由于我没有依照善知识的教诲,没有坚定的以三宝作为我的皈依处,所以陷入到轮回的痛苦中。从今以后乃至证得菩提间,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无论好与坏,我都会依赖上师和三宝的慈悲做为我的引导,法做为我的真实道,僧做为我修道的伴侣。发自内心地祈请上师和三宝,观想自己与一切众生身口意的所作所为都成为成佛之道。”
虚空中的众生也如自己一样来皈依,全心全意地多次念诵四皈依并且祈请如下:
“我顶礼并皈依上师和三宝;
请加持我的相续,使我的心转向佛法;
加持我,使我能走上正法之路;
加持我,使我能消除道路上的过患;
加持我,使我能了知幻想即超越的智慧;
加持我,使我违反法教的念头永不生起;
加持我,使我的相续中能真实地生出慈心、悲心与菩提心;
加持我,使我迅速成就遍知的圆满佛果。”
如果我们以诗颂的形式来念诵祈请文,可以这样念:
“我与虚空一切诸有情,
从今直至证得菩提间,
皈依十方三世诸如来。
身语意等功德与事业,
八万四千法门之根源,
一切神圣僧众之共主。”
另外,接下来,
“致身语意崇高之礼敬,
皈依传承根本诸上师;
致身语意崇高之礼敬,
皈依断证圆满之诸佛;
致身语意崇高之礼敬,
皈依佛陀神圣之法教;
致身语意崇高之礼敬,
皈依宏法教之佛子众。”
如此,尽量多次念诵。
然后,念诵以下祈请文三次或者多次:
“顶礼皈依上师最胜尊,
佛法僧伽无上三宝尊,
祈请由汝加持赐予我,
以及一切有情身口意,
加持我心趋向于正法,
加持正法受持于正道,
加持消除道上之幻相,
加持幻相升现为法界,
加持破斥非法诸分别,
加持生起慈心与悲心,
加持娴熟二种菩提心,
加持速速得证正觉果。”
由于这样祈请的缘故,皈依处(上师及三宝)以遍知的智慧透视我,以大悲心护念我,以三宝的事业来眷顾我,以庇护之力来保佑我,并且加持救度我。如是祈请后,在坐垫上短暂安坐。
出坐时,依正知正念来回向,将所得到的功德回向自己的父母及一切众生早日成就自利利他的圆满佛果。念诵龙树菩萨所著的回向偈,
“愿以此善令众生,圆满福慧二资粮,
功德智慧所由生,愿得胜妙之二身。”
或者任何其他的回向偈来回向和发愿都可以。在每坐之间,应该要随念三宝的功德,具备正知与正念而不违背如下所讲的皈依的戒律。若缺乏正知和正念,得到的功德都容易失去。所以在《入菩萨行论》中所云:
“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因此,持戒者必须努力防护自己的心。《入菩萨行论》中这样劝告我们: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
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四 皈依的功德(利益)
皈依的功德是,产生一切戒律的因等等无量的功德。在某部佛经中提到:
“皈依福有色,三界器尤狭。”
“总而言之,在三界中,没有能比三宝更殊胜的皈依处。所以,从今天开始,我已经得到三宝的护佑,内心充满喜悦,得到三宝的护佑是一切获得中最殊胜的。”
五 皈依的学处(戒律)
我们应该这样想:世俗之人都要约束自己的行为来避免违反官方制定的法律,而这只不过是帮助他们达到世俗的目的。那么,我们学佛之人更应该努力遵守三宝的戒律,因为受持戒律能帮助我们达到无上的解脱。
三宝总的学处(戒律)是,亲近圣者(善知识、上师)等等;
三宝的个别学处是:皈依佛陀后,不应该再礼拜或皈依世间神;皈依佛法后,不应该再伤害有情众生;皈依僧伽后,不应该再和异教徒交往。还有,即使生命遇到危险或者生病痛苦时,也不应该放…
《道果前行引导文三现分庄严论(堪布泽仁扎西 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