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佛真谛弘传正法
——传喜法师于张家港开示
阿弥陀佛!我是第一次来这里,我们这里的功德主年前就去邀过,这里的当家师父在我们那里也见过面。我来是本想跟大家一起念佛,按照我们丛林的传统,念佛、坐香、绕佛,这样子。晚上我们做超度、蒙山,但是由于时间仓促,这次机缘还不成熟,以后有机会我们还可以做。
般若之智观无常
按照我们佛教祖师的这些传统,我们要把身心安住在修学的仪轨当中。学佛法要有实践,实践要有指导,所以佛法分教和证,再分的细一点呢,信、解、行、证。
行要依照智慧。所以我们每天念佛的时候都会念《弥陀经》,《弥陀经》就是我们的理论指导。这是释迦佛陀在晚年的时候,弟子们都跟着佛陀已经很久了,甚至证阿罗汉的果位都很久了,这就如同是世尊的一个总结。
佛陀证悟成道之后,一开始是说世间的苦,以苦来做为讲法的一个机。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需要对这个世界进行剖析,深入分析它的苦、空、无常、无我。
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想要离苦得乐,为了这个一辈子都在奋斗。甚至也有其他的宗教,以他们平时的这种信仰,去祭天,来保佑人生的平安。但是这一切没有办法究竟的帮助我们生命脱离苦的这样一种状态。大家平时对苦的认识也不到位,没有一种彻底的认识。所以以佛的智慧来照见这一切时,就显现出它的无常性,这个无常的苦。
佛教已经两千五百多年了,我们现在如果对这一切没有以佛的智慧去分析的时候,对这个世界也会贪执,甚至我们学佛的方向也会偏离,很多就流于烧香啊、拜佛啊,求世间的福报,求人天的福报。求人天福报难道不对吗?人天的福报只是暂时的一种快乐,从佛陀的本意要解脱我们的目标上来说,如果仅仅限于此的话,那将是错误的。
了悟身心世界
我们学佛分很多种,香客型的、信徒型的、正信型的、还有了生脱死型的。
了生脱死在方法上还分很多种,有的呢是比较有智慧,能够通达教理,能够自己破迷开悟。还有一种呢,文化不是很高,但是人本质很好,很虔诚,有信仰的这样一种虔诚。他虽然没有很高的智慧,但是他信心稳固,他有福报依止善知识,也是会被垂手提携。
我们知道,社会上大多数还是属于那种香客型的,但是来烧香的和不烧香的比起来,不烧香的更多。那香客跟我们有信仰基础的来比较的话,皈依三宝的少,烧香的多。
所以从弘法的角度上来说,我们还是提醒大家,大家要生起一个更高的智慧来了解这个身心世界。身代表外在的物质世界,心代表内在的精神世界。肤浅的身心世界它是一个生灭的状态,我们的生命只关注这个肤浅的状态。如果用智慧的眼睛去看的时候,外在的世界是无尽的,内在的精神世界也是无尽的,所以就构成了我们念的佛号“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
我们平时只是生活在一个狭隘的世界观当中,这个狭隘的空间,这个肤浅的身心世界,是个极其波动的无常的状态,极其无常!
就好像我们过年过节踩高跷,大家会觉得很好玩,但是不可能你天天就踩高跷走路吧!比如说像女同志穿高跟鞋很美,但是一直穿着高跟鞋,那是很辛苦的。
我们呢,我们生活的状态也是比较无常的一种状态。我们是用眼睛感到的有限的光,用耳朵听到的有限的声音,思想也是极其波动的思维状态。
超越狭隘的方法
菩萨来到我们这个世界,救苦救难。我们平时念的《心经》,观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
为了要救苦救难,菩萨告诉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先总的题目提出来,你说五蕴现象有没有?五蕴现象是有的,但是不是仅仅只有五蕴的现象,不是。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这个道理的话,我们仅仅只依赖着五蕴现象的话,那我们就死定了,就被生老病死束缚住了。如果我们的智慧能够冲破五蕴,能照破五蕴,我们的苦就有办法解决了。
那这个五蕴怎么冲破呢?我们修行啊!这个身体就是个实验室啊,无眼耳鼻舌身意,这是一种方法论。很多不懂的人“什么无眼耳鼻舌身意,你们佛教有没有搞错啊?明明有耳朵、有鼻子、有眼,怎么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
到底有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有眼耳鼻舌身意,但是要超越眼耳鼻舌身意的狭隘性,所以要关闭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狭隘的功德。有口,但是要闭起来,不能讲话,多讲话心就会散。有没有意?第六意识,有,但是要把它摄起来,不摄起来不能修行。有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有,但是要当它无,要超越眼耳鼻舌身意的狭隘性,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
那我们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这些感受,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对色身香味触法,这个合在一起叫十二处。就是有这个十二处,我们才自我迷失掉,佛性都迷失了,我们变成了一个狭隘的生命,这个狭隘的生命就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就有这个现象了。这个因就是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身香味触法,所以就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那怎么样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要破十二处,所以这是一个方法论。
“三门”关起来
观音菩萨来,带着大量的福报来,我们对观音菩萨一礼拜、一称名,功德超过恭敬、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数菩萨的功德。
菩萨带了这么多的福报给我们,干嘛?就是要跟我们结好缘,叫我们能够听菩萨话。所谓的皈依三宝,就是依照真理来,依照佛陀的这个智慧的方法。光是福报,带来物质,在轮回的路上变得富有一点,这不是真正的救我们,让我们跳出轮回的现象,才是真正的给我们大福报、究竟的福报。
佛的福慧不同于我们世间的福慧,佛的福慧是无漏的法,我们世间祸和福是相依的。佛的那个叫做无苦之乐,没有痛苦的快乐。
所以念佛如果懂得这个理论,当然非常好,知道我们要回光返照,念念无量光、无量寿。观音菩萨叫我们眼耳鼻舌身意都要管好,要超越,要照破五蕴皆空。
我以前有一位师父,桂仑老法师,被尊为是宁波活佛的,九十九岁圆寂。赵朴初那时候任会长,去拜访他,他不识字的,但是他修行方法很简单,叫大家“三门关起来”,哪三门关起来?是不是庙门关起来?不是。嘴关起来,眼睛关起来,耳朵关起来,是这三门关起来。
三门关起好修行!观音菩萨教我们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老修行教我们嘴守口如瓶,眼睛视而不见,耳朵听而不闻!这个是我们学佛的一个下手功夫。
因为我们活着生到这个世界来,没有做过这种修行,没有做过这种训练。但是你要学佛了,包括你念佛来说,就要做这种训练。这样久久训练了,你那个佛号才有力量,对你来说能感受到佛号的温暖。否则的话,阿弥陀佛念着,外面一放鞭炮,你听到声音了,心也跑到外面去了。你在这念佛,外面有一个烧香的来,拿一个很高的香,从你面前走一下,好了,你眼睛看到了,心也跟着他烧香去了。嘴就更是了,我们念佛念佛念佛,你一说其他话,心就跟着你的嘴,思路就跑开了。
阿弥陀经——佛之本怀
所以佛陀是先讲苦,后来讲《弥陀经》的时候,佛陀直接讲诸佛菩萨果地的。诸佛菩萨果地是什么?我们凡夫是没有办法知道的,所以他要选舍利弗尊者来讲。
要选择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罗汉,智慧第一,而且跟着佛那么久了,那时候舍利弗尊者被称为长老舍利弗。
长老有两种,一种是年龄长,出家久的,一般性二十五年以上,上座比丘,可以被尊为长老。还有一种虽然刚刚出家,但是马上就开悟了,智慧很高,是圣者,有可能他只有二十岁,但是他已经证圣果了,是圣者,这时候也可以被尊为长老。
舍利弗一直都被大家尊为长老舍利弗,但是在讲《阿弥陀经》的时候,这时舍利弗年纪确实已经很大了,不仅是法性的长老,年龄也大,是双重身份的长老。这时候佛陀再来跟他讲无量光无量寿,讲极乐世界。佛把自己的本怀讲出来,直接讲到目标:解脱是多么殊胜!佛的清净刹土是多么殊胜!
《佛说阿弥陀经》的“佛”是谁?是释迦牟尼佛!“说”是怎么说?这个“说”是对舍利弗尊者的根器。下对舍利弗尊者的根器,上契佛之本怀。“佛说阿弥陀”,“阿弥陀”是指什么?诸佛菩萨果地的威德,无量光无量寿!
我们现在都是有量光有量寿,人寿百岁现在都没有了,现在人寿平均只有七十岁,有量的光、有量的寿,故说是苦。哪怕是企业家再成功,做官做的再大,名气再响!所以善导大师就说:“假使金玉满堂,无常终要到来。”假使你在这个世间都是功名利禄,所有的都好,但是无常一到,转眼成空,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
善知识乃佛接引之相
我们人呢,在这个地球上是很有灵性的,特别适合于学法。皈依佛门,知道有无量光无量寿的目的地,然后我们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皈依,是我皈依,也是佛救度我,这个是双向的。“南无”是双向的,既是我求佛,也是佛救我,“南无!”
向谁求救呢?经济危机来了,说人民银行啊贷点款给我。别说贷款,你现在就是比尔盖茨,你手里面有几千亿的财富也都没有用的。在生死面前不对口的,钱能不能买生死啊?钱买不了生死的,如果钱能办,权利能办的话,那人不要死了。
但什么东西可以解决?无量光,无量寿就是专门解决生死问题的!所以我们一般性净土法门都以《阿弥陀经》为最基本的经典,每天我们都要念《佛说阿弥陀经》,在座的基本上都会背。但这个意思,我们念的时候作为教理的指导,怎么样把这个经文变成自我的智慧?
“南无”就是一直皈依着、追求着这个理念,这个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说不一样呢?比如说…
《示佛真谛弘传正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