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佛真谛弘傳正法
——傳喜法師于張家港開示
阿彌陀佛!我是第一次來這裏,我們這裏的功德主年前就去邀過,這裏的當家師父在我們那裏也見過面。我來是本想跟大家一起念佛,按照我們叢林的傳統,念佛、坐香、繞佛,這樣子。晚上我們做超度、蒙山,但是由于時間倉促,這次機緣還不成熟,以後有機會我們還可以做。
般若之智觀無常
按照我們佛教祖師的這些傳統,我們要把身心安住在修學的儀軌當中。學佛法要有實踐,實踐要有指導,所以佛法分教和證,再分的細一點呢,信、解、行、證。
行要依照智慧。所以我們每天念佛的時候都會念《彌陀經》,《彌陀經》就是我們的理論指導。這是釋迦佛陀在晚年的時候,弟子們都跟著佛陀已經很久了,甚至證阿羅漢的果位都很久了,這就如同是世尊的一個總結。
佛陀證悟成道之後,一開始是說世間的苦,以苦來做爲講法的一個機。因爲我們都生活在這個世界,需要對這個世界進行剖析,深入分析它的苦、空、無常、無我。
因爲所有的生命都想要離苦得樂,爲了這個一輩子都在奮鬥。甚至也有其他的宗教,以他們平時的這種信仰,去祭天,來保佑人生的平安。但是這一切沒有辦法究竟的幫助我們生命脫離苦的這樣一種狀態。大家平時對苦的認識也不到位,沒有一種徹底的認識。所以以佛的智慧來照見這一切時,就顯現出它的無常性,這個無常的苦。
佛教已經兩千五百多年了,我們現在如果對這一切沒有以佛的智慧去分析的時候,對這個世界也會貪執,甚至我們學佛的方向也會偏離,很多就流于燒香啊、拜佛啊,求世間的福報,求人天的福報。求人天福報難道不對嗎?人天的福報只是暫時的一種快樂,從佛陀的本意要解脫我們的目標上來說,如果僅僅限于此的話,那將是錯誤的。
了悟身心世界
我們學佛分很多種,香客型的、信徒型的、正信型的、還有了生脫死型的。
了生脫死在方法上還分很多種,有的呢是比較有智慧,能夠通達教理,能夠自己破迷開悟。還有一種呢,文化不是很高,但是人本質很好,很虔誠,有信仰的這樣一種虔誠。他雖然沒有很高的智慧,但是他信心穩固,他有福報依止善知識,也是會被垂手提攜。
我們知道,社會上大多數還是屬于那種香客型的,但是來燒香的和不燒香的比起來,不燒香的更多。那香客跟我們有信仰基礎的來比較的話,皈依叁寶的少,燒香的多。
所以從弘法的角度上來說,我們還是提醒大家,大家要生起一個更高的智慧來了解這個身心世界。身代表外在的物質世界,心代表內在的精神世界。膚淺的身心世界它是一個生滅的狀態,我們的生命只關注這個膚淺的狀態。如果用智慧的眼睛去看的時候,外在的世界是無盡的,內在的精神世界也是無盡的,所以就構成了我們念的佛號“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
我們平時只是生活在一個狹隘的世界觀當中,這個狹隘的空間,這個膚淺的身心世界,是個極其波動的無常的狀態,極其無常!
就好像我們過年過節踩高跷,大家會覺得很好玩,但是不可能你天天就踩高跷走路吧!比如說像女同志穿高跟鞋很美,但是一直穿著高跟鞋,那是很辛苦的。
我們呢,我們生活的狀態也是比較無常的一種狀態。我們是用眼睛感到的有限的光,用耳朵聽到的有限的聲音,思想也是極其波動的思維狀態。
超越狹隘的方法
菩薩來到我們這個世界,救苦救難。我們平時念的《心經》,觀音菩薩是救苦救難的。
爲了要救苦救難,菩薩告訴我們“要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先總的題目提出來,你說五蘊現象有沒有?五蘊現象是有的,但是不是僅僅只有五蘊的現象,不是。如果我們沒有發現這個道理的話,我們僅僅只依賴著五蘊現象的話,那我們就死定了,就被生老病死束縛住了。如果我們的智慧能夠沖破五蘊,能照破五蘊,我們的苦就有辦法解決了。
那這個五蘊怎麼沖破呢?我們修行啊!這個身體就是個實驗室啊,無眼耳鼻舌身意,這是一種方法論。很多不懂的人“什麼無眼耳鼻舌身意,你們佛教有沒有搞錯啊?明明有耳朵、有鼻子、有眼,怎麼說沒有眼耳鼻舌身意?”
到底有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有眼耳鼻舌身意,但是要超越眼耳鼻舌身意的狹隘性,所以要關閉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狹隘的功德。有口,但是要閉起來,不能講話,多講話心就會散。有沒有意?第六意識,有,但是要把它攝起來,不攝起來不能修行。有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有,但是要當它無,要超越眼耳鼻舌身意的狹隘性,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那我們對這個世界所有的這些感受,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身香味觸法,這個合在一起叫十二處。就是有這個十二處,我們才自我迷失掉,佛性都迷失了,我們變成了一個狹隘的生命,這個狹隘的生命就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就有這個現象了。這個因就是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身香味觸法,所以就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那怎麼樣破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要破十二處,所以這是一個方法論。
“叁門”關起來
觀音菩薩來,帶著大量的福報來,我們對觀音菩薩一禮拜、一稱名,功德超過恭敬、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數菩薩的功德。
菩薩帶了這麼多的福報給我們,幹嘛?就是要跟我們結好緣,叫我們能夠聽菩薩話。所謂的皈依叁寶,就是依照真理來,依照佛陀的這個智慧的方法。光是福報,帶來物質,在輪回的路上變得富有一點,這不是真正的救我們,讓我們跳出輪回的現象,才是真正的給我們大福報、究竟的福報。
佛的福慧不同于我們世間的福慧,佛的福慧是無漏的法,我們世間禍和福是相依的。佛的那個叫做無苦之樂,沒有痛苦的快樂。
所以念佛如果懂得這個理論,當然非常好,知道我們要回光返照,念念無量光、無量壽。觀音菩薩叫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都要管好,要超越,要照破五蘊皆空。
我以前有一位師父,桂侖老法師,被尊爲是甯波活佛的,九十九歲圓寂。趙樸初那時候任會長,去拜訪他,他不識字的,但是他修行方法很簡單,叫大家“叁門關起來”,哪叁門關起來?是不是廟門關起來?不是。嘴關起來,眼睛關起來,耳朵關起來,是這叁門關起來。
叁門關起好修行!觀音菩薩教我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老修行教我們嘴守口如瓶,眼睛視而不見,耳朵聽而不聞!這個是我們學佛的一個下手功夫。
因爲我們活著生到這個世界來,沒有做過這種修行,沒有做過這種訓練。但是你要學佛了,包括你念佛來說,就要做這種訓練。這樣久久訓練了,你那個佛號才有力量,對你來說能感受到佛號的溫暖。否則的話,阿彌陀佛念著,外面一放鞭炮,你聽到聲音了,心也跑到外面去了。你在這念佛,外面有一個燒香的來,拿一個很高的香,從你面前走一下,好了,你眼睛看到了,心也跟著他燒香去了。嘴就更是了,我們念佛念佛念佛,你一說其他話,心就跟著你的嘴,思路就跑開了。
阿彌陀經——佛之本懷
所以佛陀是先講苦,後來講《彌陀經》的時候,佛陀直接講諸佛菩薩果地的。諸佛菩薩果地是什麼?我們凡夫是沒有辦法知道的,所以他要選舍利弗尊者來講。
要選擇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羅漢,智慧第一,而且跟著佛那麼久了,那時候舍利弗尊者被稱爲長老舍利弗。
長老有兩種,一種是年齡長,出家久的,一般性二十五年以上,上座比丘,可以被尊爲長老。還有一種雖然剛剛出家,但是馬上就開悟了,智慧很高,是聖者,有可能他只有二十歲,但是他已經證聖果了,是聖者,這時候也可以被尊爲長老。
舍利弗一直都被大家尊爲長老舍利弗,但是在講《阿彌陀經》的時候,這時舍利弗年紀確實已經很大了,不僅是法性的長老,年齡也大,是雙重身份的長老。這時候佛陀再來跟他講無量光無量壽,講極樂世界。佛把自己的本懷講出來,直接講到目標:解脫是多麼殊勝!佛的清淨刹土是多麼殊勝!
《佛說阿彌陀經》的“佛”是誰?是釋迦牟尼佛!“說”是怎麼說?這個“說”是對舍利弗尊者的根器。下對舍利弗尊者的根器,上契佛之本懷。“佛說阿彌陀”,“阿彌陀”是指什麼?諸佛菩薩果地的威德,無量光無量壽!
我們現在都是有量光有量壽,人壽百歲現在都沒有了,現在人壽平均只有七十歲,有量的光、有量的壽,故說是苦。哪怕是企業家再成功,做官做的再大,名氣再響!所以善導大師就說:“假使金玉滿堂,無常終要到來。”假使你在這個世間都是功名利祿,所有的都好,但是無常一到,轉眼成空,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
善知識乃佛接引之相
我們人呢,在這個地球上是很有靈性的,特別適合于學法。皈依佛門,知道有無量光無量壽的目的地,然後我們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皈依,是我皈依,也是佛救度我,這個是雙向的。“南無”是雙向的,既是我求佛,也是佛救我,“南無!”
向誰求救呢?經濟危機來了,說人民銀行啊貸點款給我。別說貸款,你現在就是比爾蓋茨,你手裏面有幾千億的財富也都沒有用的。在生死面前不對口的,錢能不能買生死啊?錢買不了生死的,如果錢能辦,權利能辦的話,那人不要死了。
但什麼東西可以解決?無量光,無量壽就是專門解決生死問題的!所以我們一般性淨土法門都以《阿彌陀經》爲最基本的經典,每天我們都要念《佛說阿彌陀經》,在座的基本上都會背。但這個意思,我們念的時候作爲教理的指導,怎麼樣把這個經文變成自我的智慧?
“南無”就是一直皈依著、追求著這個理念,這個是不一樣的。爲什麼說不一樣呢?比如說…
《示佛真谛弘傳正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