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与时俱进的大手印文化——当下关怀与终极超越

  与时俱进的大手印文化——当下关怀与终极超越(一)

  时间:2010/11/28

  

  地点:四川成都蜀兰大酒店五楼阳光厅

  一、与时俱进的大手印文化

  

  今天,我重点介绍一下大手印文化。为什么大手印文化能够在很多地方得到认可,而不被束缚和限制呢?我首先讲一讲我对大手印文化的定义,大手印文化是西部文化的超越文化,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如果不明白这一点,而单纯地将它归到佛教文化和宗教文化中,就会有很多局限。因为,不论是什么文化,它都属于人类文化。而我之所以将大手印文化归入西部文化,原因是藏文化、藏传佛教、甘肃文化、四川文化等等,都在西部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当我们用这种方式划分时,宗教的标签就自然消失了,而将它的本质显现出来——终极超越。

  

  西部文化有两种,一种是世间法文化,如藏学、凉州贤孝、藏戏等;此外就是超越文化:大手印文化、大圆满文化等等。西部文化非常复杂,它像迷宫一样,由无数个圈组成,魔圈一样,比如西藏文化、青海文化、四川文化中就有许许多多的组成部分。再如,象雄文化就包括苯教、宁玛、噶举、觉囊等这些宗教文化圈,还有地域性文化,太丰富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这个时代,把大手印文化归入到一个更大的文化之中呢?例如西部文化。为什么非要把大海之水放在有宗教标签的小杯子里呢?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例如,我能在人民大会堂常委厅讲超越文化,因为我用的是他们需要的话语体系来讲宗教精神。后来这篇文章在《文艺报》全文发表,这说明主流媒体和政府都是认可的。再如我写的一些关于孤独、超越的文章都可以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发表,其中一篇《从孤独到超越》里的“超越”,写的就是大手印文化。又如,我对孤独的解释是,当一颗莲子在池塘的淤泥中成为一朵莲花时,突然发现池塘里还有无数个莲子可以成长为莲花,但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执著、愚昧、仇恨等而无法长成。因此,当这朵莲花产生想让这些莲子变成莲花的念头时,或者叫普渡众生、发愿,孤独随之产生。如果我们把普渡众生换成孤独,那么传播得就会更广,社会会认可我们,大众也会认可我们。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说法呢?今天,我把这种理念传播出去,我希望在座的大德、专家、学者,有时候也能把那个标签取下,用直指人心的语言去面对这个世界,传承一种文明,弘扬一种精神,实现一种超越,得到一种自由,得到自由就是解脱。当我们说解脱和涅槃的时候,大家会反感,当我们说自由和超越的时候,大家就会认可,《人民日报》上可以直接发表。虽然用大圆满、大手印的那种语言体系也可以说出超越,但《人民日报》不发的,就这么简单。

  

  所以,这个时代有非常好的平台,国家有非常巨大的资源,你如何利用这个资源?如何把光明传播出去?如何运用一种符合法律、法规的智慧实现你的传播?实现你的超越?去抢救文化?弘扬宗教精神?这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必须思考的,也是必须实践的问题。

  今天,我就稍作对香巴噶举大手印文化的介绍。大手印文化这个名相,我一般在与主流媒体对话的时候会尽量避免,但是他们却一遍一遍地问我什么是大手印文化?他们非常在乎这种文化,上海有无数的读者、无数的观众特别喜欢这种文化,很多大学生,就想了解这种文化,也想了解大圆满和其他的西部文化。问题是,如何把文化变成营养而非枷锁?如何将佛教的智慧之水提供给他们?当我们能提供给他们的时候,藏传佛教文化的池塘中就注入了一股“活水”。有时候一种文化就像与大海隔绝的一个池塘。昨天有一个学生说得非常好,这个池塘因为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已经变臭了,历史的灰尘、垃圾、石块都沉积在这个池塘里。这个池塘有两种命运,第一种,让它继续封闭下去,让它继续发臭,受太阳蒸发,最后消失;第二种,把大海之水引入池塘,让它变成大海的一部分。那么,这时候会出现一种状况:当大海冲进来的时候,沉积下来的诸多灰尘、垃圾会一翻而起,将整个池塘显得非常浑浊不堪,这个池塘里的鱼、虾会也会感到难以呼吸。然而,命运就是这样。要么维持现状,让这个池塘里的鱼、虾苟延残喘下去,最后死亡,跟这个池塘一起消失,世界上诸多的文化就是这样消失的;另外一种就是引进活水,暂时忍受一下外界的水流巨大的冲击力,哪怕难受也不要紧,因为很快你就会和大海之水融为一体了。无论池塘里有多少垃圾,都会被大海净化,比如佛教文化,当小乘佛教变成一个池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时候,大乘佛教出现了;当印度教、婆罗门教形成一种巨大的力量冲击过来的时候,密教振兴了;当外道的屠刀抡向印度的时候,佛教走向了雪域,形成了藏传佛教。佛教就是在无数的历史冲击之下与时俱进地走到了今天。没有与时俱进,就没有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就没有各种教派。宗喀巴大师就曾面对那时的藏传佛教,他像一股活水将大海与池塘联系在了一起,无数的人反对他,甚至诽谤他,直到今天仍然有人在诽谤他。因为他是大海之水,因为他冲起了旧池塘中诸多的灰尘和垃圾,让很多人感到窒息。

  我看过一个资料,新教兴起的时候,也就是格鲁派,或叫新噶当派,许多人把信仰宗喀巴大师的人,剁手、挖眼,那时候噶举派的人也是旧池塘中的一些鱼、虾,我是噶举派的,我是某某教派的,他们受不了窒息,要迫害,都这样。

  

  因此,当每一个历史的潮水冲击而来的时候,必然会有阵痛,面对它还是回避它?要么死亡,要么与时俱进。一种文化的消失就是因为,小池塘与大海隔绝,没有新的活力注入。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是婆罗门教的天下,佛教兴起之后,婆罗门教对佛教信仰者进行过诸多的破害和攻击,甚至用卑鄙下流的手段攻击佛陀,但佛陀的智慧光明还是慢慢地由一个蜡烛变成火把、再到火堆,最后充满整个法界。当婆罗门教封闭到某个阶段时,出现了一个叫商羯罗的伟大的哲学家,他把活水——佛教中的精髓引入婆罗门教,并将佛教和婆罗门教中的经典结合起来,促进了婆罗门教新的发展。他开始辩论,游遍了当时印度的各个佛教大学、寺院,获得了全胜,从此之后佛教衰微。商羯罗成为了婆罗门教中非常伟大的人物。他汲取了佛教的营养,甚至有的教内人士认为他是佛教徒,但他不管这些,并将印度教中非常优秀的一种制度引入,很快地就使婆罗门教被印度大众接受,成为印度人的信仰,佛教消失了。现在,许多人把佛教在印度的衰亡认为是伊斯兰教大军进攻的结果。然而,事实不是这样。伊斯兰教大军进入印度的时候,确实毁坏了一些寺院,但毁坏的不仅仅是佛教寺院,还有大量的印度教寺院、婆罗门教寺院。为什么印度教和婆罗门教活了下来,而佛教却在印度死了?原因是当时印度的佛教变成了一个池塘,和世界文化割裂,变得繁琐。有些人一辈子也弄不清佛教的术语,农民、商人、诸多的手工业者,以及底层的老百姓都不了解佛教,甚至研究了一辈子也不能明白。于是,他们接受了印度教的梵天,接受了这种永恒,佛教就衰落了。

  

  那时,印度有很多宗教都受到了伊斯兰大军的进攻,比如耆那教,但它仍然在印度拥有大量的信徒。因此,我们一定要从自身内部寻找原因,不要找理由,不要找借口,任何时代都有借口,任何人都能找到理由,这种理由、借口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改变命运的只有引进活水,让自己和大海接轨,难受一点不要紧,只要能让自己变成大海。

  

  个人的修证不也是这样吗?当我们执著一个杯子,把智慧封闭起来的时候,自己就像一个苍蝇在杯子里面转来转去,这就叫“六道轮回”。当法性光明出现,子光明出现,这种执著被打破,瓶中之水与法界的大海融为一体——子母光明会后,就会实现超越,得到解脱。

  

  那么,佛教要振兴就必须要超越,必须把束缚的杯子打碎,在汲取佛教智慧营养铸造心灵的同时,把那些制约打碎。我说的“打碎”是继承传统之后的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形式,而不是全盘否定,就像刚刚生下孩子要先清洗,我们要把脏水泼掉,而不是把孩子泼掉。我们引进活水的目的是为了清洗孩子,把他身上的污血、垃圾洗掉,再把脏水泼了,留下一下非常干净、可爱的孩子,他就会成长一位大师。

  

  西部的大手印文化就是印度的文明连接了中国文明的大海,走出了印度的小池塘,汇入了汉文化、藏文化而后产生的新的东西。现在印度有没有大手印?除了近代的一些大德将大手印带过去的之外,印度本土没有大手印。佛教在印度消亡后,中国藏地的大德又把佛教文化带了回去。所以,“带回去”又是走出了一个小天地,走出了池塘,和外面的大海结合起来。今天,藏传佛教在西方振兴也是因为这一点,它面向了大世界。

  告诉大家,直到今天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为什么格鲁派一下子就成熟起来。因为当时宗喀巴大师有一个弟子精通天主教的组织构建,他将这种营养注入了格鲁派。一面在宗教哲学方面自成体系,独步古今,汲取各大教派的精华,汇于格鲁派的大海,其中包括《菩提道次第广论》等等,至于宗教体验,格鲁派历代大德也写了很多;另一面在宗教组织的建设上,非常系统,至今仍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的传承。假如格鲁派没有吸收各种营养,没有吸收世界宗教的营养,没有博大和包容,就不可能发展得如此壮大。这些格鲁派发展的资料是我的一个藏学家朋友,在与我聊天时谈到的,他就是纪天材。他曾经翻译过《贡唐仓大师年谱》。他曾说,宗喀巴大师的弟子中有一个是天主教徒,后来皈依佛教,皈依他。所以,宗喀巴大师对各种文化的包容,对世界文化的吸纳,让格鲁派变得非常博大而又精深。

  大手印心灵瑜伽——当下关怀与终极超越(二)

  大手印文化其实是关于心灵、心性修炼的一种文化,修养身心的一种文化。…

《与时俱进的大手印文化——当下关怀与终极超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