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山的黑线,在线团中心现出一尊金质的金刚萨缍佛像。
有一晚,巴珠又把隆多叫来了,要他躺在身边。“现在我们要揭开一切了,”他保证道:“保持清醒!”
他们一起向上凝视,望入浩瀚无边、空无一物的虚空。远处有竹庆寺的狗在叫。
巴珠对隆多说:“亲爱的朋友,你听到狗的叫声吗?”
“有!”隆多回答他。
“那就对了!”上师大叫道。他又问:“你看到天上的星星了吗?”
隆多肯定地回答了。
巴珠叫道:“就是这样!那就是本然具足的觉醒的明觉、佛性。不要看别的地方!”
就在那时,黄昏当中,隆多超越对立的智慧之眼打开了。在那一刹那,他的心与法身紧密结合,对于眼前一切所见,无复更须知晓或得到。他喜极而泣,就这样,隆多便由边见执取之网中,完全解脱;他认出,并当下体悟到了超越对立的明、空二性。从那时起,佛性与他的明觉便合一不分,他直接了悟到万法均是佛性之显现,无偏无碍。如密续经典《本尊之主》中所宣说:
在经教的“因”乘,一切众生皆具成佛之因。在密续的“果”乘,众生内具明觉之本质即佛果。
几年后,隆多重提此事,并引用隆钦巴的法语做为结论:
万法皆具本然佛性,
了知即是法性觉醒,
六根自然无有造作,
成就即自在大圆满;
随喜但拥万事万物,
不忘留其本来面目,
碌碌之心亦在其中。
【普贤王如来言教】
成就悉地(精通密续的证悟者)jia华·蒋秋曾预言巴珠仁波切会到东藏的德格地区,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那些以通俗、污染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人,将认不得他,他只会被视为是褴褛的乞丐、一个乞食化缘的流浪汉,穿梭于他们之间……。一切果如所料的发生了。《普贤王如来言教》是巴珠最有名的著作之一,是一本数百页受欢迎的原创著作。
有一次,巴珠仁波切流浪到德格县境内噶陀附近山区,那儿有好几座大舍利塔(那是巨大似钟形的纪念建筑,内供养着佛教大修行者的舍利),巴珠在那里受到一位嘉绒老喇嘛热诚地招待。
巴珠和喇嘛交谈,嘉绒喇嘛告诉这位看似虔敬的行脚僧──隐名的巴珠说:“你似乎对佛法很有兴趣,关于实际的修行,你懂多少呢?”
博学且有大成就的巴珠回答:“仅一点点。这些年来,我有幸听到的,仅是零零星星罢了。的确,正法是深不可测,而且浩瀚无边。”
老喇嘛告诉巴珠:“听着,有一本经典,很详细地解释佛法教义的基础,有许多有趣的逸事和精扼见解。它是证悟的上师巴珠仁波切的近作,书名叫《普贤王如来言教》,如果你愿意,我可以解释给你听。”
巴珠仁波切似乎很乐意。老喇嘛教他,四种思维可以从轮回(世间)转心向法,和书上前面几章,关于口述传承主要教法的几个重要论题,这些都是巴珠他自己亲自收集的。老喇嘛很高兴有这么一位认真的学生,更是尽心尽力地详细解说每一件事,彼此都很快乐。
几天后,每个人都听说著名的巴珠仁波切将在附近的噶陀寺说法。巴珠本人花了许多时间去绕舍利塔──在他神圣的看法,舍利塔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证悟者的所在地。有些来自札秋喀的喇嘛也正在绕塔,看见巴珠,立刻就认出他来,都跪倒在尘土中向他礼拜。每个人都很高兴:尊贵的巴珠已经到达。
那晚,嘉绒喇嘛从市场回来,告诉所有的人,巴珠仁波切本人已经来到噶陀地区,并且很快将在寺院讲经说法的好消息。他转向群众中匿名的行脚僧说:“那本我们正在研读的书,它的开悟作者离我们这么近,这不是太好了吗?”
巴珠似乎一点也不在意。“或许是他,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能不是……谁晓得呢?到底这巴珠有什么特殊的呢?他可能只是一个平庸的喇嘛;诚如佛陀开示:“依法不依人。””
老喇嘛打着他,并且叫道:“你胆敢对你师长如此回嘴?我们真该把你赶出这公正的住所!你应该对我们尊贵的上师──巴珠仁波切活佛,更尊敬些。”
两天后,巴珠仁波切在噶陀寺弘法宝座升座,面对着群众数千人。当嘉绒喇嘛看到他先前的学生,庄严地坐在法座上,立刻了解之前所发生的一切,他很羞愧,困窘地离开,再也不曾出现于噶陀地区。
后来,这件事传到巴珠耳里,他微笑地说:“这太糟了,或许他的确生我的气,然而,他为我解说《普贤王如来言教》四种从轮回中转心向法的思惟,是很精辟,那也是我从未厌倦的思惟。我真诚地希望并祈祷我仁慈的老师──嘉绒喇嘛,能获得至高的宁静,并希望与我有关的所有众生,都能一齐得到开悟。”
〖《加行指导·普贤上师言教集》,是竹庆寺巴格活佛──巴珠吉美却吉旺波所著《法界精义》的加行指导。书中叙述包括共通外加行、不共内加行、修行根本次第、捷径往生支分等在内的各种所缘次第。〗
【小偷改邪归正】
巴珠仁波切,在聂塘地方教授《入菩萨行论》时,有一位老人供养他一块铸成马蹄形的银子。老人没有什么财产,但因为对巴珠仁波切生起极大信心,他知道供养是有大功德的。
一星期的教学之后,巴珠离开那一带。一个小偷曾看见巴珠收受那银块,就跟着他想伺机偷窃。
巴珠独自走着,只想在星光下度过几个宁静的晚上。就在那一夜,当巴珠入睡后,小偷趁着黑暗潜近身来,巴珠身旁放着一个小布肩袋,和一把陶制茶壶。小偷小心翼翼地开始搜查他的肩袋。
他手摸索的声音惊醒了喇嘛,后者叫道:“喂!喂!你在做什么?在我的衣服里找什么?”
小偷迅速地回说:“有人给你一块银子,快拿出来给我!”
“唉!”这位上师叫着:“看你把自己的生命搞得一团糟,像个疯子般地东奔西跑!你跑这么远来,就只为了那银块,可怜的傻瓜!听着:现在赶快去,天亮时你就可到达我坐的那块草地……银子就在那附近。我拿它当石头来垫我的茶壶。在营火灰烬中找吧!”
小偷很怀疑,但看银子又不在巴珠的行囊中;但银子被抛弃在营火里,对他来说是绝不可能的事情。无论如何,他还是回去找。当他来到上师教学的地点,在火圈的石堆中找到了银块。
小偷大为惊异,感叹地说:“天啊!这个巴珠是一位真正的喇嘛,丝毫没有世俗物质的执著,而我蓄意向他偷东西,得到的也只是造恶业,现在我肯定我一定会下地狱。”
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巴珠。当他终于找到巴珠时,上师向他招呼说:“你又来了,真是疯狂!我已经告诉你到那里去找你要的东西,现在你又来要什么?”
小偷非常激动,呜咽地解释:“不是这样的!我找到了银子,但是我不能认出您这么一位大成就者,我已犯了罪!我那时原是要鞭打您,并抢走您所有的东西!现在我向您忏悔,并乞请您的原谅。”
巴珠劝慰他说:“不需要向我忏悔或要求原谅,只要以善心常向三宝(佛、法、僧)祈请就行了。”
后来,其他人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捉住那小偷,并鞭打他。巴珠仁波切大声责备他们:“如果你们伤害了我的弟子,那就好像你们伤害了我一样,放开他吧!”
【巴珠仁波切的女人】
有一次,巴珠仁波切,在东藏札竺喀北边勾娄的大草原走着,遇到一个可怜的女人带着三个小孩,小孩的父亲刚被一头巨大的红熊噬死。那可怜的寡妇,扯着头发啼哭不已。
巴珠问她要往何处去,她向面前这位褴褛的流浪汉,哭诉她悲惨的遭遇后,说:“我必须到札竺喀去为我的孩子们乞讨食物。那里将有一场大法会,乞食应该会丰盛些。”
“唉呀!路途很遥远,”巴珠慈悲地说:“你别自己走,我也是要去那里,我可以沿途帮你些忙;我们一起走吧!”
他们这样走了很多天。晚上就睡在星光闪烁的夜空下,巴珠会把一个或二个小孩放在他旧羊皮袄的褶层中,而妇人则照顾着其他的小孩。白天,巴珠将一个孩子背在背后,妇人抱着最小的,年纪最大的那个孩子,则跟在旁边走。每天早晚他们都用营火来准备茶食。过往的旅人都把他们当成乞丐,没有人知道背上背个小孩的流浪汉的真正身份,更别提那位丧夫的寡妇。寡妇沿路到村落中乞食,巴珠也一样做,他们讨得足够的烤青稞粉、牛油、酸乳和牦牛干乳酪,赖以维生。
他们终于来到札竺喀。寡妇独自去乞食,巴珠也一样。
后来,巴珠似乎有些不悦。妇人问他举止不太寻常的原因。“没什么,我有些事情要办,但这里的闲言闲语,使情况变得有点困难。”
“在这儿,您会有什么事要办?”妇人惊讶地问。
巴珠简短地答道:“没什么,咱们走吧。”
这小家庭很快地来到山坡旁一座寺庙的外围。巴珠突然停下来,转向妇人说:“我必须进去,过几天你也可以来,我必须到寺庙里去朝圣,我会在那里等你。”
这一点,不是妇人心里想听的,此时她已经很习惯于时时围绕着这位新同伴身旁温和、安详、自在的气氛;而且自从与巴珠同行后,一种无可言喻的宁静和愉快的感受,取代了她的哀伤。
她抱怨地说:“别说蠢话!还是一起走吧,一直到现在您都很和善,千万别丢弃我们!
我们可以结婚,至少我可以跟着您,得到您的保护。我不了解为什么,但是我觉得跟您在一起很快乐。”
然而,这位上师已经下了决定,“这行不通。到目前为止,我竭尽所能地帮助你,但这里的人会说闲话。我们不能继续同行了;过几天再来吧!你会在寺院里找到我。”巴珠踏着坚定的步子走上山丘。妇人和小孩则留在山脚下乞食。
第二天,全山谷都传布着快乐的讯息:“证悟的上师巴珠仁波切已经到临,他将开示《入菩萨行论》。”所有虔诚的信徒都匆忙赶着去寺院,牦牛上载满食物补给品与帐篷以准备长期停留。
听到这消息,又见到大众的激动,寡妇很高兴。她想:“如此伟大的上师来临,正是我以亡夫之名…
《祖师真影──大圆满隆钦宁提传承祖师口传故事撷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