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生。
人常常糊里糊涂,为什么?太多的烦恼、无明,甚至于太多的无可奈何;所以,要了解生,就必须要有道理方法,要有智慧才可以明明了了,如果生的问题,一生当中都能明明了了,死自然就能解脱。解脱什么?不是解脱臭皮囊,而是不再受六道轮回的苦,可以出离三界,才叫了生而后脱死。
生不能明了,死就解脱不了,为什么?色身死了,还是要随业在六道里轮回,需要承受苦的时候「苦」,该乐的时候「乐」,了生脱死绝不是一般所说的,好像生了了,死就解脱了。在佛法里面,释迦牟尼佛特别强调,了是明明了了,脱是解脱,解脱什么?于生,带着很多业而来,承受因与果的感报,一个个由因而受果,就一个个的解脱。
谈解脱,不是指一个解脱,任何的善因或恶因,都会得到乐果或苦果,也就是说由因显果,完成一个解脱。因此,在学佛的过程中,对生要能够明了,首先要做到当果报显现时,能欢欢喜喜的承受,乐的果都愿意承受,可是苦果呢?受不了,不单单受不了,很可能还会再造业。事实上,不只是苦果,乐果也会再造业,所以有句话,因业受果而再造业,白话怎讲?旧债没有算清,又欠了新的债,佛法才提到觉悟,觉悟什么?
佛法是觉悟之法,想觉悟必须要学道理、方法,实际去修养形成智慧,学佛就是学智慧,学了智慧有什么用?在人生道路上,面对业报显现时,可以欢喜承受,还能够修行办道。在这里提醒各位,佛弟子有出家、在家的;出家在佛法的道路上,是专职的专业从业人员,那是天职;而在家学佛,如果把正当事业、工作放在次位,却把学佛放在第一位,那叫不务正业。
为什么出家一定要完全舍弃世俗的一切,一心一意地投入?因为在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深入经藏,没有办法花很多时间完成自己的修养,再去帮助更多的人,也因为这样,所以在家学佛不要不务正业,因为你所需要的时间很有限。
我常说在家学佛是最简单、最方便,而且最不会欠债的;不像出家人,四事供养都来自信徒,在深入经藏,修行办道时,如果不要在四事供养上造成亏欠,先得要回向供养的功德,剩下才是自己的。出家学佛是从事佛法的专业人员,因为他要应付的太多,在家居士则不同,每个人的根机、智慧不一样,每个人的业力也都不一样,在学佛的道路上,所需要的也就不一样。
我曾说过,要做一位出家的法师真不容易,天上要知道一半,地上要全知道,这话怎么讲?等于我提出来的题目是一样。处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你们忙于工作、忙于事业,很难去觉悟、很难去发现佛法,而出家人是帮助你在现实生活中,有烦恼或遇着问题时,帮你分析问题,把烦恼分析得清清楚楚,烦恼、问题就不存在了。
可是几百年来,有一种不太好的现象,往往大家都希望得到一个答案,其实烦恼的问题,绝没有答案;如果在家学佛,带着问题去请教法师,法师分析问题的时候,你最好静静的听。可是有很多人会讲,我不是要听这些,你告诉我,现在我有问题,怎么办?就是想求得一个答案,可是没有答案的,而是针对问题帮你分析,搞清楚了,问题自然不存在了,烦恼也是如此。
可是我们通常都用一个烦恼的概念,像师父我烦恼得不得了,该怎么办?希望告诉我一个方法,就不烦恼了,那不可能,为什么?你说烦恼,烦恼什么?为什么一定要烦恼?可不可以不烦恼?这才是最要紧的。
如果说你烦恼,究竟烦恼什么?我不这么问你,而你也不讲出来,就没有办法帮你分析,可是很多人不希望你分析,我有烦恼,你告诉我怎么办就好了。有很多求之不得的法师,会教你一个方法,譬如说念佛、持咒、诵经、或干脆拜经,还有的拿香板揍你二下,烦恼就不在了,业就消了,真有很多人,心甘情愿跪下来挨几板子,打得还蛮舒服的,可是你的烦恼解决了没有?业消了吗?
譬如不欢喜、难过,人家问你,怎么回事?你回答,有人毁谤我,不欢喜而难过,如果遇到我,我会骂你一顿,会讲欠揍两个字,为什么?学佛是要学觉悟,你提的问题,本来是迷惑、不了解;可是当法师问你的时候,你不能够说,反正我就是烦恼,你不要管我烦恼什么?你告诉我怎么办就好了,就变成这个样。
有句话「烦恼中有菩提」,所谓「烦恼即菩提」,可是我还要提醒各位,千万不要画蛇添足,有的人念「烦恼即菩提」,后面又来个「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没有错,如果菩提即烦恼,那不要学佛了,怎么会有这种话呢?
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叫什么?泰国菜,泰国菜是什么?酸的、甜的、苦的、辣的,什么都有,因为烦恼人人都有,即使释迦牟尼佛也有烦恼,可能大家会想,释迦牟尼佛成佛了还有烦恼,学佛做什么?你要听清楚我讲的话,一般人烦恼,是为自己烦恼,为家人烦恼,为你的亲戚朋友烦恼;而释迦牟尼佛烦恼,是为众生烦恼,他从来不为自己烦恼,这是最大的差别。
以我来说,在台湾常常有人问我,喜欢人家叫我什么?老师父,很老的师父。然后问:老师父,你有没有烦恼?我说有啊!你出家那么久,学佛那么久还有烦恼,我们怎么办?当然,我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说我为众生烦恼,我也有烦恼,为什么?寺院、常住,甚至于各阶层,各式各样的人经常找我,怎么去应付这些?只是我的烦恼比一般人好一点,好在哪里?烦恼的时间较短,内容不会很复杂,比较单纯。
众生既然都有烦恼,佛法是帮你化解烦恼的道理方法,在烦恼中显现菩提,是因为菩提在烦恼里面。人人都有烦恼,为什么见不到菩提?如果要咬文嚼字都会被业掩盖住,这是一个概念,其实烦恼里面存在着菩提,问题是你对佛法的道理方法太陌生,没有机会运用它;如果对佛法有深入的认识理解,可以转变为自己的修养。烦恼来了,敢于面对烦恼,面对烦恼做什么?一样样地搞清楚,究竟为什么烦恼,清楚了,然后可不可以不烦恼?不要烦恼,该怎么办,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学佛是要学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帮助你,才能从烦恼中显现菩提,菩提是什么?「菩提」这个名词大家都知道,可是菩提的真实面目,大家见过没有?菩提是什么样子?过去很多禅师常讲一些叫人摸不着头绪的话,你说烦恼中有菩提,他会问你,菩提是什么?拿给我看。像慧可在雪地里,为了求菩提达摩帮他化解问题,于是问:有安心法门吗?
菩提达摩问他,你要干什么?他说我心不安,心不安就等于我讲的烦恼,烦恼什么?心不安,为什么不安?所以菩提达摩告诉他最简单的方式,你的心在哪个地方?在什么位置?什么地方不安?慧可自己闭起眼睛一想,等于说把菩提拿给我看,不也差不多吗?他找心,找不到,菩提达摩回复得很妙,居然说你的心,我已经帮你安了。
讲到这些,马上有很多人反应到楞严经中的七处征心,心不在内,也不在外,这不是废话吗?可是大家都说:这是佛法,很微妙。等于说你有烦恼,我问你为什么烦恼?你不能够说我表面烦恼,我内心也烦恼,烦恼就是烦身恼心,讲一大堆都是废话。
佛法在哪里?是在你的现实生活中有了问题,产生烦恼,从这中间去发现,发现要有本钱,什么本钱?世间法是相对的,你最多只能够取正面,舍负面的,如此而已。譬如说善、恶,我们要做善的,不要做恶的;那对与错呢?对是好的,不要错的,也就是选择正面的,舍弃负面的,最多是如此。佛法呢?是要从相对中间去突破,显现它的绝对。
绝对是什么?大家知道,佛法特别讲究一个圆,可是我们要把握,它不是平面的圆,而是球状整体的圆,从任何一个方向看都是圆的;因为平面的圆,在某些方向看是圆的,换一个方向就不圆了,这种平面的圆,相当于相对法里面的正。
佛法中整体的圆,是讲圆觉之道的圆,圆满的「圆」,譬如念咒,后面有句「娑婆诃」,在大悲咒里每个位置的娑婆诃,意思都不一样,可是每个咒语最后一句「娑婆诃」,都是相同「圆满成就」的意思,也就是要到达圆满的成就,它不是一个平面的圆,也不是换个角度看,还有缺失。
以现代语言,佛法到最后是零缺点,没有任何缺失存在。我们常说「觉」,如果讲自觉,自己能觉悟,也只是一个平面的圆,自觉又能觉他,还是一个平面的圆,不同的地方在哪里?自觉,完全只有自己,只管自己,自觉而又能觉他的话,是属于菩萨。
佛是什么?觉行圆满,圆满是整体的圆,就是现在讲的零缺点。世间法里面,有时会做些自我安慰或安慰别人的方式,虽然不怎么圆满,可是也不错了,可是在佛法里面呢?那是不够的,可是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得到,这种整体的圆,也是慢慢累积起来的。
例如圆形的西瓜,把它切成一片一片,分开来看,这个圆有大、有小,绝不可能一个西瓜切开来,是一个整体的圆,但是,圆绝不是相同的大小,这等于是学佛觉悟所完成的智慧。任何一个大小平面的圆,里面也有点、线,才能组合一个平面的圆;而点与线所串连起来的,就是平常慢慢点点滴滴修养累积而成的。那要修养到什么程度?到所有的圆能够组合起来,完成一个整体的圆,你就成佛了,即使不是成佛,也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了。
因为八地、九地、十地属于等佛位,也就是相等于佛,当然学佛需要时间,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以我来讲,吃这碗饭已经八十一年了,到现在整体的圆,还不知道在哪里?就像我刚刚说的,我也会有烦恼,所不同的,只是烦恼的时间比较短,烦恼的内容也比较简单。
虽然如此,可是大家不要这么想,你走这条路,已经走八十一年了,还这个样,我们该怎么办?儒家有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听闻道理,晚上死了,也可以了、没有关系了,虽然有点安慰的性质,至少你来到人间,没有白跑一趟。这是讲现实生活中,人离不开…
《从生活中认识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