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玄奘入蜀与成都佛教之相关问题(龙显昭)▪P2

  ..续本文上一页战争频仍,巴蜀乃成建康中央朝廷通向西域的必经之地。西域僧人和汉地僧人频繁往来于巴蜀,因而促进了巴蜀区内佛教的蓬勃发展。其道路具体走向,是由西而东,经由河南道、岷山道,以达蜀中各地。所谓河南道,是指由今青海、甘肃而达四川松潘。按松潘时称龙涸,俗名防浑城,于今即著名风景胜地松潘县黄龙寺。由此入蜀经茂汶、汶川和都江堰市,而进抵成都。此一道路,在晋名汶山道,其后称岷山道[12]。据我考证,由西域经蜀而至汉地传法的有昙摩蜜多、畺良耶舍和释明达等;而汉僧西行求法或求法返程,亦多取蜀地经由此道往返,如释慧叡、释法献和释智猛等。

  据《高僧传》、《续高僧传》之有关记载,至东晋南朝时,佛教的基本典籍在蜀中已获广泛传播,如《妙法莲花经》、《维摩诘经》、《金光明经》、《宝积经》、《无量寿经》、《观音经》、《涅槃经》、《大品般若经》、《大集经》和《成实论》等[13]。他如华严、中、百、十二门论等,亦为蜀僧所常研修。《高僧传》卷八《齐蜀齐后山释玄畅传》云:“初,《华严》大部,文旨浩博,终古以来,未有宣释。畅乃竭思研寻,提章比句。传讲迄今,畅其始也。又善于《三论》,为学者之宗。宋文帝深加叹重,请为太子师。”此外如律藏《毘尼》、《十诵》及禅法等,亦早为蜀僧传习。可见玄奘来蜀前,巴蜀佛法确已得到广泛传播,佛学理论业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巴蜀佛教的勃兴,其主要原因固在大德高僧包括众多佛徒的勤勉弘传,同时亦由地方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因而蜀中佛教之传播得以蓬勃开展,其中如梁朝的蜀王萧纪和隋朝的蜀王杨秀,是值得一提的。萧纪,梁武帝第八子,天监时封武陵郡王。大同三年(537),授持节、都督益梁诸州军事、安西将军(后授征西大将军)、益州刺史,梁末称帝自立,至承圣二年(553)被杀。萧纪统蜀长达十余年。在此期间,他礼遇佛徒,对有佛学素养的高僧尤为崇敬。据《续高僧传·释宝海传》,宝海,阆中人,尝远至建康听习《成实》,学业日进,于僧中颇享清誉,并与梁武帝法席,讲论佛性义,武帝聆听大悦。“后还蜀,住谢寺,大弘讲肆。武陵王纪作镇井络,敬爱无已。每就海宿,请谈玄理,乃忘昼夜”。句中“武陵王作镇井络”,即萧纪作镇益梁,“井络”是巴蜀的分野旧称。又《续高僧传·释法建传》云,法建,广汉人,“诵经一千卷”。后萧纪出峡东下,成都为西魏将尉迟迥所破,迥闻法建精熟《华严》,欲验其实。于是“设高座,令诸僧众并执本,听法建登座为诵”,经七日七夜,诵满千卷犹不止,迥乃信服。同书《释慧韶传》说,萧纪出镇庸蜀(即巴蜀),闻韶法师名,“便邀之至蜀,于诸寺讲论,开导如川流”。又谓“武陵布政于蜀,每述大乘及三藏等论,沙门宝彖、保该、智空等并后进峰岫,参与撰集,勒卷既成,王赐钱十万,即于龙渊寺分赡学徒”。据其上下文,这一段是说武陵王萧纪赐十万钱,资助韶法师僧徒撰集《涅槃》讲论,以利佛法广泛传播。隋蜀王杨秀,文帝第四子,开皇初封为蜀王,后虽内徙,不久仍出镇蜀地,至仁寿二年(602年)征还长安。杨秀镇蜀前后约十余年,任内亦礼敬佛法。《续高僧传·释法进传》云,法进,新繁人,“出家行头陀,不居寺舍,时隋蜀王秀闻名,知难邀请”。他命僚属迎法进,再三叮咛“不须威逼,但以理延”。及法进入城,杨秀“遥见即礼”。他又请法进为“妃姬受戒”,可见他对佛法之崇信和虔诚。同书《善胄传》云,善胄精修《涅槃》,入隋住京邑净影寺,受敕为该寺涅槃众主。开皇时,“蜀王秀镇部梁益,携与同行,岷峨望德曰:归道成务。”后善胄迎佛舍利至梓州牛头山华林寺,于寺筑塔安奉。继住禅定寺,“屡开法席,传响相寻”。蜀王所赐财资,他“悉营尊像光座,严饰绝世”。可见佛僧的长期弘传和蜀中统治者的礼遇崇尚,至唐前巴蜀佛教已具较深厚的基础。

  成都在历史上是巴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西南的佛教重镇。这可从举世同称的著名学者文集中获得证明。苏轼《大圣慈寺大悲圆通阁记》说:“成都,西南大都会也,于佛事最盛。”[14]他在其《宝月大师塔铭》里又说,“成都僧统,所治万余人”[15]。僧统是统辖地方僧众的主管僧官,其治内有“万余”僧尼,可见成都佛教隆盛确非虚言。苏轼所云虽是北宋情形,但隋唐前这里的佛教已显繁盛,也是有史可证的。据《高僧传·释道汪传》,道汪“雅善《涅槃》”,住成都祗洹寺,“化行巴蜀,誉洽朝野”。传里说到益州虽处边荒,“僧尼出万,禅戒所资,一焉是赖”。道汪是南朝刘宋时人,由此证明,那时蜀地的僧众已越出万人,足见苏轼所言“成都僧统,所治万余人”,并非夸张之词。梁武帝天监年间,成都有一所安浦寺,后名净众寺,继改名万佛寺(或万福寺)。据《法苑珠林》卷六记载,梁天监初,安浦寺尼说有“五百僧登七宝梯,到天宫殿讲堂中。其地如水精,床席华整”云云[16]。文中所言梁朝成都佛寺已有僧众至五百人者,至少部分大寺如此,这绝非浮夸之语。如成都属县金堂,有寺名星楠院,其寺宇“凡二千三百余间,僧徒千人”。又该县云顶山祥符寺,“盛时至千僧,为屋二千楹”[17]。金堂寺院千僧的记载,虽时间略晚,然其初之规模亦当不小。如成都市龙渊寺(后名空慧寺),唐仪凤二年(677年)建塔,度僧七百人[18]。此从一个侧面说明该寺僧侣众多,其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成都佛教之隆盛,不仅表现在佛寺规模大和僧尼数量多,而且有影响的寺院已形成为佛教的讲学中心。梁时高僧慧韶受蜀王萧纪之邀,来成都住龙渊寺,主持法席,讲经著述,培养了众多的义学新秀。《续高僧传·释慧韶传》说:“至蜀,于诸寺讲论,开导如川流。······于时成都法席,恒并置三四,法鼓齐振,竞敞玄门;而韶听徒济济,莫斯为盛。又率诸听侣,讽诵《涅槃》、《大品》,人各一卷,合而成部。年恒数集,伦次诵之。”经过他的讲论,包括“大乘及三藏”等,从而培养和识拔了许多的“后进峰岫”。蜀王萧纪请他执掌“僧都”,管理全州佛事,被他婉言谢绝。由《释慧韶传》看出,龙渊寺已成了当时的佛学论坛,而此论坛具有竞讲的性质,选学有造诣者在常设的三四讲席里开讲,由听众独立评判。结果有的开讲,台下稀稀;而韶法师主讲,则“听众济济”。更有成都谢寺宝海频与龙渊寺智方,就如何成佛等问题,互相辩论“击难”[19]。成都佛寺的讲学风气,对川外也是有影响的。隋、唐之际,北方众多的高僧云集成都,佛法之盛更超于前。《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隋朝“末年国难,供料停绝,多游绵、蜀,知法之众又盛于彼”。所谓“知法之众”,是指前文的慧景、道基、宝暹等。他们流向成都,固然是因北方战乱,供给困乏,但这仅是因素之一,更重要的还是此地佛法兴隆,讲学风气良好,因而吸引了他们来到这片乐土。

  三、 玄奘入蜀学佛及其与巴蜀佛教之互动关系

  玄奘入蜀之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寻访高僧,问经求学,乞获开示。《续高僧传·玄奘传》说:“大业余历,兵饥交贸,法食两缘,投庇无所。承沙门道基化开井络,法俗钦仰,乃与兄从之。行达长安,住庄严寺。又非本望,西逾剑阁,既达蜀都,即而听受《阿毘昙论》。一闻不忘,见称昔人;随言镜理,又高伦等。”玄奘的佛学颖悟及其非凡素养,获得了师友门的赞许。“基每顾而叹曰:“余少游讲肆多矣,未见少年神悟若斯人也。”席中听侣,佥号英雄;四方多难,总归绵、益;相与称赞,逸口传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言及玄奘不安于京城,其地无名师,传云:“法师乃启兄曰:“此无法事,不可虚度,愿游蜀受业焉。”兄从之。又与兄经子午谷入汉川,遂逢空、景二法师,皆道场之大德,相见悲喜。停月余,日从之受学,仍相与进向成都。诸德既萃,大建法筵,于是更听基、暹《摄论》、《毘昙》及震法师《迦延》,敬惜寸阴,厉精无怠,二三年间,究通诸部。时天下饥乱,唯蜀中丰静,故四方僧投之者众,讲座之下常数百人,法师理智宏才皆出其右,吴、蜀、荆、楚无不知闻。”刘轲《大遍觉法师塔铭》所记略同。诸书俱言玄奘倾心习佛,不畏疲劳,由洛而京,自京徂蜀,乐学不倦。时成都有道基、宝暹等大德萃集,发扬过去龙渊寺的讲学风尚,开建法筵而弘传经论,这对青年时代的玄奘成长确有莫大的裨益,蜀地佛法雅操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于武德五年(622)遂在成都龙渊寺受具,此后修持益勤,“坐夏学律,五篇七聚之宗,一遍斯得。益部经论研综既穷,更思入京询问殊旨”[20]。出川后,除在荆州讲经弘法外,他即北上访师,“学《成实》于赵州深,学《俱舍》于长安岳。于是西经前来者,无不贯综矣”[21]。关于玄奘出国前之佛学造诣,汤用彤先生对此有非常中肯的评价。他说:“奘师早年,虽偏于法相,而究不限于法相师之学,盖与其兄长长捷法师略同而加广。长捷善涅槃、摄论、毗昙,而奘并兼俱舍、成实也。又其学虽不重般若,而未始不知般若。其出国至凉州,曾讲摄论、涅槃之外,并讲般若,可以为证。据此而言,奘师早期已规模弘大,非一经一论之专家。”[22]玄奘青年时代已具广博的佛学基础,相信蜀地的钟灵毓秀作用,必是其学识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玄奘十余年游学归国,至麟德元年(664年)圆寂,即全身心地投入译经和著述约20其间所付出的辛劳和所贡献的智慧,载在史册,难以缕述。玄奘西行求法及其翻译事业的伟大成就,不仅在中华文明史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而且在当时也产生了强烈的震动效应。在他回归长安时,民众倾城出迎,瞻仰法师。唐人文献说:“道俗相趋,屯赴阗闼,数十万众如值下生。将欲入…

《玄奘入蜀与成都佛教之相关问题(龙显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