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音菩萨从这儿走过,看见这块招牌,上面写著「性如灰」。观世音菩萨就化一个要饭的穷人,到这儿来问老修行说:「我看你挂这个东西很好看,又有几个字,那几个字怎样读法呀?请教一教我好不好?」这老修行想:「现在有人想要明白『性如灰』的意义。」他便说:「那几个字叫『性如灰』,自性就好像灰似的,一点火气都没有,无论遇到甚麽不如意的事,也不发脾气。」这个穷要饭的说声:「谢谢你!」就走了。可是走出三步又回来,再问老修行说:「啊!这三个字怎麽读?我忘了!」老修行又说:「『性如灰』,是说修道人自性里头,没有火气,都变成灰了,这回记得啦!」叫化子说:「好!。真是谢谢你!」走了不远又回来,问:「唉!我又忘了,这三个字到底是甚麽?」老修行说:「性如灰。」叫化子又走了,走了又回来,如是者十几次,这时老修行灰里就生出火了,他大发脾气说:「性如灰!性如灰!你总问!」叫化子说:「原来你的灰里还有一点火呀,那麽再见了!」踊身虚空,现出观世音菩萨像。老修行心想:「唉呀!我修行了这麽多年,就想和观世音菩萨见一面,想不到性如灰没有修到底,和观世音见了面,还当面错过,交臂失之,真是太可怜了!」就在那儿痛哭流涕,想不到灰中一点火,烧出了很多火星来,差一点把自己烧死。
由前一位忍辱修行人来看,我们大家研究研究,为甚麽丞相请教他的方法,皇帝又能把丞相请回去;娘娘也依照他的方法,也从冷宫中出来;国家不吉祥也变成吉祥了,这是甚麽道理?我们要知道,若是一个有德行、有修行、有功夫、有道德、有智慧的修道人为你回向,说是愿你以後一切如意吉祥,一顺百顺,你即刻就能得到受用,因为他的功德,他的道力超过一般人的力量,他只要一动心,想要你好,你就会好。甚至这个人应该死,你把他感动了,他要你活过来,就会活过来,因为他有功德,他能役使鬼神,嘱咐鬼神做甚麽,鬼神就会听他的支使。如果一个人该死,阎罗王请去赴宴,他可以说不要请他,我要把他留下来,这个人就会活过来,可是要受感动,若感不动他是办不到的。无论有甚麽事情,只要他帮你回向,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能有这种力量。可是你若让他不高兴,他一不高兴,一动念,也会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才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也就是这个道理。
修道人是一点一点修,成就他的道,修成他的智慧,成就他的慈悲喜舍,所以他只要心念一动,心想事成,能有这麽大的力量。所以各位要努力用功修行,你若真有功德了,甚至能移山倒海,随心变化无穷。看一看这个修行人,动一念说:「你们这班人都该死。」果然这班人不但不能吉祥如意,反而都同归於尽,为甚麽能这样?就是他平时修行的功力,所以他一动念,阎罗王、一切鬼神都照办,都遵照他的意旨,你们若遇见修行忍辱的人,切记切记不要得罪他,得罪他,令他发火了,就不得了。
我们修道的人,若能修忍辱,相貌就圆满端正妙好。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都是修忍辱所成就的。无论那一位愿意英俊美丽,就要修忍辱。打你,你不发脾气;骂你,你也不发脾气,你有容忍之心,就有德行,将来就能相好庄严;反之,如果天天发脾气,就变成一个饿鬼,不会好看的,所以各位要特别注意。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於诸荣辱何忧喜。
「几回生。几回死」:释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修忍辱,布施生命,所以说:「几回生,几回死」。
「生死悠悠无定止」:生死,是很长很长的时间;无定止,没有一定的。
「自从顿悟了无生」:无论那一位修行,若能顿悟,明白无生法忍,会修忍辱了—
「於诸荣辱何忧喜」:怎麽会人家侮辱你,就忧愁;赞叹你,给你一点光荣,就欢喜。没有这些,毁誉不动於心,一切事、一切处都在忍辱三昧里,都在忍辱定里用功夫。弥勒菩萨也是修忍辱,所以肚子那麽大,容天下不能容的事;常常笑,看世界人类非常可笑,所以我们由这要真正明白。
好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身喂虎,老虎是最恶的,他把自己的生命都布施给老虎,老虎吃了,才没饿死。老鹰是最恶的飞禽,饿得不能飞了,他把身上的肉割下来给鹰吃,去救鸽子,因为鹰要把鸽子抓去吃,他就割肉喂鹰,把全身的肉都割下来喂鹰。你看这种舍身喂虎,割肉喂鹰的功夫,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舍生命不知有多少次,把身体布施给全人类不知有多少次。所以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粒微尘那麽大的地方,不是十方三世诸佛布施生命的地方。每一粒微尘大的地方,都是过去诸佛舍生命处,把生命布施出来,布施给众生。我们若懂得这个道理,还有甚麽放不下的?有甚麽舍不了的?就是那麽执著,一天到晚在脑子里算来算去,算去算来,怎样能赚钱?怎样能发财?你若是应该发财,你不知不觉就发了,不需要那麽用心去用计谋。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入深山。住兰若」:这段文是说,人修行时,要到深山穷谷、岩穴之间,住在寂静处。兰若是梵语,就是寂静处,若—寂,没有一切声音;静,没有动的情况,静和动相反,静就是不动,动就是不静。在岩穴修道,为甚麽要在深山穷谷,韬然绝也?因为在闹市里不易修道,你刚要得到一点定力,境界一来,把这个定力又打失了,所以到深山穷谷里,隐居在岩穴寂静处。
「岑崟幽邃长松下」:岑崟,高峻的样子,山是很高的。有些山岩,奇峰突起叫幽邃。这地方很幽静,没有闹市的喧哗,在苍松翠柏的树下修习禅定,得山川灵秀之气,和天地大自然合而为一。
「优游静坐野僧家」:优游,是超然自得,无拘无束,无罣无碍,无人无我,所谓超然物外,和一切一切物不接近,就在高山岩穴修行。野僧,是不为一般人所知道,像野人似的,也不修边幅,胡子长长的,眉毛长长的,头发长长的,手指甲也长长的,身上若长了毛,毛也长长的。可是他是个出家人,在那儿与世无争,也不和人争财、争色、争名、饮食,不贪舒服地睡,所谓睡也可以,不睡也可以;有东西吃也可以,没有东西吃也可以;名—更别说了,根本无声无嗅,无人无我;色—在山里更谈不到美丽的颜色;财—根本没有,也不需要争。
「阒寂安居实潇洒」:在这个像野人的出家人家里住,阒寂,一点繁华都没有,一点吵闹声音都没有,没有喧哗,是一个真正清净所在。潇洒,也是自由自在的样子,我不管你,你也不管我,没有一切的烦恼,得到真正的自由。
这是这段文的大意,这里面的表理无穷无尽,就是叫我们心领神会,看你悟到那个阶段去,所以每个人要用各人主观的智能来发掘智慧的宝矿,才能达到宝所。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觉即了」:佛教所注重的就是觉,这个觉就是觉悟。觉悟了甚麽呢?觉悟是把无明破了,就现出光明,也就是把黑暗破了;禅宗叫「黑漆桶」,把黑漆桶打破了,现出本有的智慧。好像开智慧矿似的,可是开矿是要用力,用人工去开发。
「不施功」:这个智慧矿,不要你费甚麽力量,只要你把染污心放下,提起清净心,回到清净本源,妙真如性,也就是返本还原,明心见性。虽然不施功,但也要念兹在兹,勿忘勿纵,不要揠苗助长。
所谓:「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这段文是说列国时期,有个宋国人太聪明了,因为太聪明,所以变成愚痴,怎样太聪明呢?就是想入非非,不可能的事情,他也想去做;没有机会,他认为机会来了,所以举出他来做比喻。
这宋国人可怜他的苗不长,希望它们快点高大,於是就帮他的苗长高,怎样帮苗长高呢?揠,就是往上拔,每一棵禾苗本来一尺高,他就拔二寸出来,把每棵都这样拔,拔了一天,就很疲倦的样子。「芒芒然归」,就是甚麽也不懂的样子,芒芒然若无所知的样子,几乎进入昏迷状态,因为帮苗长起来,他太疲倦了。「谓其人曰」,他就对他家人说:「今日病矣!」说我今天累病了,太疲倦了,我要早点休息。为甚麽?「予助苗长矣」,我帮苗长高了。「其子趋而往视之」,他的儿子一听,他父亲在甚麽地方学了这种科技方法呢?帮苗很快就长高,赶快去看,所以就像现在的慢跑,跑到田里,一方面是做运动,一方面是做实验,看看他父亲是用甚麽科学方法来助苗长大。「苗则槁矣」,可是苗都死了,都枯槁了。
这是不懂栽培灌溉田稼的方法,他想入非非,以为长慢了,我帮他长快一点,结果把苗都弄死了。宋国人就是这样,不只宋国人是这样,现在天下人不这样的都很少了,都是在异想天开,想要突出,有奇蹟出现,所以我们在这时代,很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觉即了,甚麽是觉?就是智慧。觉就是人人本有的智慧,大智慧,不是小智慧。佛成大觉,就是大智慧者,并不是有甚麽神奇。不施功,不假造作,不用揠苗助长。
「一切有为法不同」:可是有为法和真实的无为法不同,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就是有形有相,令你能觉察得到,看得见,你所做的事都是有所表现的,就都叫有为法。这个有为法和无为法不同,无为是不加造作,无为而无不为。
「住相布施生天福」:有的人迷到相上,迷到有为法上,愿意发财、当官,有大名声、大地位、大权势,这都是著相。听说修五戒十善,可以得到富贵的果报,就拼命做有为的布施,做著相的功德。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世界互通有无,代替古来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所以叫布施财物。法施,天天给人讲经说法,是用法来布施给众生。无畏施,正…
《永嘉大师证道歌浅释(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