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音菩薩從這兒走過,看見這塊招牌,上面寫著「性如灰」。觀世音菩薩就化一個要飯的窮人,到這兒來問老修行說:「我看你挂這個東西很好看,又有幾個字,那幾個字怎樣讀法呀?請教一教我好不好?」這老修行想:「現在有人想要明白『性如灰』的意義。」他便說:「那幾個字叫『性如灰』,自性就好像灰似的,一點火氣都沒有,無論遇到甚麽不如意的事,也不發脾氣。」這個窮要飯的說聲:「謝謝你!」就走了。可是走出叁步又回來,再問老修行說:「啊!這叁個字怎麽讀?我忘了!」老修行又說:「『性如灰』,是說修道人自性裏頭,沒有火氣,都變成灰了,這回記得啦!」叫化子說:「好!。真是謝謝你!」走了不遠又回來,問:「唉!我又忘了,這叁個字到底是甚麽?」老修行說:「性如灰。」叫化子又走了,走了又回來,如是者十幾次,這時老修行灰裏就生出火了,他大發脾氣說:「性如灰!性如灰!你總問!」叫化子說:「原來你的灰裏還有一點火呀,那麽再見了!」踴身虛空,現出觀世音菩薩像。老修行心想:「唉呀!我修行了這麽多年,就想和觀世音菩薩見一面,想不到性如灰沒有修到底,和觀世音見了面,還當面錯過,交臂失之,真是太可憐了!」就在那兒痛哭流涕,想不到灰中一點火,燒出了很多火星來,差一點把自己燒死。
由前一位忍辱修行人來看,我們大家研究研究,爲甚麽丞相請教他的方法,皇帝又能把丞相請回去;娘娘也依照他的方法,也從冷宮中出來;國家不吉祥也變成吉祥了,這是甚麽道理?我們要知道,若是一個有德行、有修行、有功夫、有道德、有智慧的修道人爲你回向,說是願你以後一切如意吉祥,一順百順,你即刻就能得到受用,因爲他的功德,他的道力超過一般人的力量,他只要一動心,想要你好,你就會好。甚至這個人應該死,你把他感動了,他要你活過來,就會活過來,因爲他有功德,他能役使鬼神,囑咐鬼神做甚麽,鬼神就會聽他的支使。如果一個人該死,閻羅王請去赴宴,他可以說不要請他,我要把他留下來,這個人就會活過來,可是要受感動,若感不動他是辦不到的。無論有甚麽事情,只要他幫你回向,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難呈祥,能有這種力量。可是你若讓他不高興,他一不高興,一動念,也會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才說「甯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也就是這個道理。
修道人是一點一點修,成就他的道,修成他的智慧,成就他的慈悲喜舍,所以他只要心念一動,心想事成,能有這麽大的力量。所以各位要努力用功修行,你若真有功德了,甚至能移山倒海,隨心變化無窮。看一看這個修行人,動一念說:「你們這班人都該死。」果然這班人不但不能吉祥如意,反而都同歸於盡,爲甚麽能這樣?就是他平時修行的功力,所以他一動念,閻羅王、一切鬼神都照辦,都遵照他的意旨,你們若遇見修行忍辱的人,切記切記不要得罪他,得罪他,令他發火了,就不得了。
我們修道的人,若能修忍辱,相貌就圓滿端正妙好。釋迦牟尼佛有叁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都是修忍辱所成就的。無論那一位願意英俊美麗,就要修忍辱。打你,你不發脾氣;罵你,你也不發脾氣,你有容忍之心,就有德行,將來就能相好莊嚴;反之,如果天天發脾氣,就變成一個餓鬼,不會好看的,所以各位要特別注意。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幾回生。幾回死」: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修忍辱,布施生命,所以說:「幾回生,幾回死」。
「生死悠悠無定止」:生死,是很長很長的時間;無定止,沒有一定的。
「自從頓悟了無生」:無論那一位修行,若能頓悟,明白無生法忍,會修忍辱了—
「於諸榮辱何憂喜」:怎麽會人家侮辱你,就憂愁;贊歎你,給你一點光榮,就歡喜。沒有這些,毀譽不動於心,一切事、一切處都在忍辱叁昧裏,都在忍辱定裏用功夫。彌勒菩薩也是修忍辱,所以肚子那麽大,容天下不能容的事;常常笑,看世界人類非常可笑,所以我們由這要真正明白。
好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舍身喂虎,老虎是最惡的,他把自己的生命都布施給老虎,老虎吃了,才沒餓死。老鷹是最惡的飛禽,餓得不能飛了,他把身上的肉割下來給鷹吃,去救鴿子,因爲鷹要把鴿子抓去吃,他就割肉喂鷹,把全身的肉都割下來喂鷹。你看這種舍身喂虎,割肉喂鷹的功夫,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舍生命不知有多少次,把身體布施給全人類不知有多少次。所以叁千大千世界沒有一粒微塵那麽大的地方,不是十方叁世諸佛布施生命的地方。每一粒微塵大的地方,都是過去諸佛舍生命處,把生命布施出來,布施給衆生。我們若懂得這個道理,還有甚麽放不下的?有甚麽舍不了的?就是那麽執著,一天到晚在腦子裏算來算去,算去算來,怎樣能賺錢?怎樣能發財?你若是應該發財,你不知不覺就發了,不需要那麽用心去用計謀。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
優遊靜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實潇灑。
「入深山。住蘭若」:這段文是說,人修行時,要到深山窮谷、岩穴之間,住在寂靜處。蘭若是梵語,就是寂靜處,若—寂,沒有一切聲音;靜,沒有動的情況,靜和動相反,靜就是不動,動就是不靜。在岩穴修道,爲甚麽要在深山窮谷,韬然絕也?因爲在鬧市裏不易修道,你剛要得到一點定力,境界一來,把這個定力又打失了,所以到深山窮谷裏,隱居在岩穴寂靜處。
「岑崟幽邃長松下」:岑崟,高峻的樣子,山是很高的。有些山岩,奇峰突起叫幽邃。這地方很幽靜,沒有鬧市的喧嘩,在蒼松翠柏的樹下修習禅定,得山川靈秀之氣,和天地大自然合而爲一。
「優遊靜坐野僧家」:優遊,是超然自得,無拘無束,無罣無礙,無人無我,所謂超然物外,和一切一切物不接近,就在高山岩穴修行。野僧,是不爲一般人所知道,像野人似的,也不修邊幅,胡子長長的,眉毛長長的,頭發長長的,手指甲也長長的,身上若長了毛,毛也長長的。可是他是個出家人,在那兒與世無爭,也不和人爭財、爭色、爭名、飲食,不貪舒服地睡,所謂睡也可以,不睡也可以;有東西吃也可以,沒有東西吃也可以;名—更別說了,根本無聲無嗅,無人無我;色—在山裏更談不到美麗的顔色;財—根本沒有,也不需要爭。
「阒寂安居實潇灑」:在這個像野人的出家人家裏住,阒寂,一點繁華都沒有,一點吵鬧聲音都沒有,沒有喧嘩,是一個真正清淨所在。潇灑,也是自由自在的樣子,我不管你,你也不管我,沒有一切的煩惱,得到真正的自由。
這是這段文的大意,這裏面的表理無窮無盡,就是叫我們心領神會,看你悟到那個階段去,所以每個人要用各人主觀的智能來發掘智慧的寶礦,才能達到寶所。
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爲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覺即了」:佛教所注重的就是覺,這個覺就是覺悟。覺悟了甚麽呢?覺悟是把無明破了,就現出光明,也就是把黑暗破了;禅宗叫「黑漆桶」,把黑漆桶打破了,現出本有的智慧。好像開智慧礦似的,可是開礦是要用力,用人工去開發。
「不施功」:這個智慧礦,不要你費甚麽力量,只要你把染汙心放下,提起清淨心,回到清淨本源,妙真如性,也就是返本還原,明心見性。雖然不施功,但也要念茲在茲,勿忘勿縱,不要揠苗助長。
所謂:「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這段文是說列國時期,有個宋國人太聰明了,因爲太聰明,所以變成愚癡,怎樣太聰明呢?就是想入非非,不可能的事情,他也想去做;沒有機會,他認爲機會來了,所以舉出他來做比喻。
這宋國人可憐他的苗不長,希望它們快點高大,於是就幫他的苗長高,怎樣幫苗長高呢?揠,就是往上拔,每一棵禾苗本來一尺高,他就拔二寸出來,把每棵都這樣拔,拔了一天,就很疲倦的樣子。「芒芒然歸」,就是甚麽也不懂的樣子,芒芒然若無所知的樣子,幾乎進入昏迷狀態,因爲幫苗長起來,他太疲倦了。「謂其人曰」,他就對他家人說:「今日病矣!」說我今天累病了,太疲倦了,我要早點休息。爲甚麽?「予助苗長矣」,我幫苗長高了。「其子趨而往視之」,他的兒子一聽,他父親在甚麽地方學了這種科技方法呢?幫苗很快就長高,趕快去看,所以就像現在的慢跑,跑到田裏,一方面是做運動,一方面是做實驗,看看他父親是用甚麽科學方法來助苗長大。「苗則槁矣」,可是苗都死了,都枯槁了。
這是不懂栽培灌溉田稼的方法,他想入非非,以爲長慢了,我幫他長快一點,結果把苗都弄死了。宋國人就是這樣,不只宋國人是這樣,現在天下人不這樣的都很少了,都是在異想天開,想要突出,有奇蹟出現,所以我們在這時代,很容易迷失方向,誤入歧途。
覺即了,甚麽是覺?就是智慧。覺就是人人本有的智慧,大智慧,不是小智慧。佛成大覺,就是大智慧者,並不是有甚麽神奇。不施功,不假造作,不用揠苗助長。
「一切有爲法不同」:可是有爲法和真實的無爲法不同,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有爲法就是有形有相,令你能覺察得到,看得見,你所做的事都是有所表現的,就都叫有爲法。這個有爲法和無爲法不同,無爲是不加造作,無爲而無不爲。
「住相布施生天福」:有的人迷到相上,迷到有爲法上,願意發財、當官,有大名聲、大地位、大權勢,這都是著相。聽說修五戒十善,可以得到富貴的果報,就拼命做有爲的布施,做著相的功德。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世界互通有無,代替古來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所以叫布施財物。法施,天天給人講經說法,是用法來布施給衆生。無畏施,正…
《永嘉大師證道歌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